覃 思,蒋 庆
1.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湖北恩施445000)
2.恩施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 恩施445000)
鄂西南某土家族苗族聚居区自1995年外地疾病控制机构转报发现该地区的首例HIV感染者以来,截止2009年底共发现HIV感染者544例,其中395例发展成AIDS病例,累计死亡313例。该地区AIDS疫情经历传入期、扩散期、快速增长期后现正处于一个相对平稳期。疫情涉及面广、地区分布差异大;传播途径由经有偿献血(浆)传播为主转为经异性性传播为主;疫情由特定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1]。通过强化政策措施落实,加大经费投入,全面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广泛推广行为干预和综合预防等措施,HIV感染者发展成AIDS病人的时间延长,AIDS病人生存的时间延长。随着HIV感染者/AIDS病人数量的增加和寿命的延长,关注他们的生存质量以及影响因素显得至关重要。笔者特将该地区近年来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实施干预后的生存质量、干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1.1 研究对象 以恩施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依托,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对年龄≥18岁、意识清楚、确认为HIV感染者/AIDS病人在对其实施“四免一关怀”措施和AIDS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两次匿名问卷调查。第一次调查在开始接受“四免一关怀”措施和AIDS健康教育之前进行(基线调查),3个月后用与第一次完全相同的MOS-HIV量表进行第二次调查。第一次给每位接受调查者分配一个固定的编号,制成号码牌,并要求其在每次来免费领取药品时出示,以保证同一名调查对象第二次调查时调查表上的编码与第一次相同。
1.2 方法 《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地、确认感染时间、检测途径、感染途径、配偶感染情况、配偶感染途径、感染者身份暴露情况以及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AIDS基本知识知晓率调查采用国务院防治AIDS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制定的《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中的大众AIDS基本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和计算方法[2]。生存质量的测定采用杨芬等人设计的简体中文版MOS-HIV量表[3],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单独的房间对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调查,按照统一的方式逐条询问并记录。简体中文版MOS-HIV量表共包括35个条目,除1个条目为评价健康转换(改变)外,其它34个条目分为10个维度,包括生存质量(自我评价)、健康感受、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疼痛、精力、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健康痛苦,其中8个为多条目维度,2个为单条目维度。每个维度的评分用累加法计算原始分数,再用标准公式计算转换分数。经转换后各维度的评分范围从0到100,分数越高表明病人该维度的生存质量越好。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SPSS16.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采用构成比,计量资料和生存质量得分采用均数或者中位数进行描述。对构成比的比较用χ2检验;均数、中位数分别采用t检验和非参检验进行比较。
2.1 一般情况 共调查218人,问卷回收率和应答率均为100%。男性132人,占60.55%,女性86人,占39.45%。年龄分布在18~64岁之间,以20~50岁居多,平均年龄(34.76±8.90)岁。汉族130 人,占59.63%,土家族 76 人,占 34.86%,其他民族12人,占5.51%。已婚有配偶162人、未婚30人、离异或丧偶16人、其他10人,分别占74.31%、13.76%、7.34%、4.59%。职业以农民和农民工为主,占75.69%。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占83.94%。感染途径以非婚异性性接触和既往非法采血(浆)传播为主,占84.86%。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分别为 130人 (59.63%)、88人(40.37%)。
2.2 AIDS相关知识知信行情况 从表1可见,AIDS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干预前为64.68%,干预后为88.99%。反映AIDS基本知识的8个问题中,干预前回答正确率最高的是与AIDS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吗,有90.91%;其次是输入带有 AIDS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有81.82%;一个感染了AIDS病毒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感染AIDS病毒的妇女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AIDS吗、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AIDS的传播吗,回答正确率均为72.73%;蚊虫叮咬会传播AIDS吗,有63.64%;与AIDS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吗、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AIDS的传播吗,有45.45%;干预后除了对蚊虫叮咬不会传播 AIDS、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AIDS的传播回答正确率稍低一些外,其余问题的回答正确率都在90%以上。
表1 HIV感染者与AIDS病人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干预前后比较
2.3 生存质量得分情况 HIV感染者干预前后除了情绪功能维度和健康痛苦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外,其它维度均无统计学意义;AIDS病人干预前后除了角色功能维度、疼痛维度、情绪功能维度、精力维度、认知功能维度和心理功能因子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外,其它维度均无统计学意义。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生存质量得分分别见表2、表3。
表2 HIV感染者生存质量得分(±s)干预前后比较
表2 HIV感染者生存质量得分(±s)干预前后比较
67.32 ±20.1869.11 ±22.36 0.615 0.539角色功能 50.18 ±23.2147.75 ±26.22-0.720 0.473疼痛 72.23 ±27.2673.36 ±24.57 0.312 0.755社会功能 61.25 ±24.7158.38 ±20.78-0.896 0.371情绪功能 54.16 ±26.5547.29 ±15.62-2.184 0.030精力 46.53 ±23.0650.64 ±21.49 1.327 0.186认知功能 54.37 ±28.4557.03 ±24.78 0.713 0.477健康感受 30.33 ±23.4634.10 ±16.42 1.306 0.193健康痛苦 70.89 ±29.5663.42 ±19.16-2.091 0.038生存质量 72.93 ±25.1474.33 ±26.04 0.441 0.660健康改善 54.47 ±26.8756.21 ±23.84 0.491 0.624生理功能因子 42.74 ±9.27 43.89 ±8.65 1.034 0.302心理功能因子Z P躯体功能维度 干预前 干预后44.46 ±8.19 43.19 ±8.73-0.995 0.321
表3 AIDS病人生存质量得分(±s)干预前后比较
表3 AIDS病人生存质量得分(±s)干预前后比较
维度 干预前 干预后61.24 ±21.1664.38 ±19.45 1.025 0.307角色功能 41.35 ±20.4348.72 ±24.56 2.164 0.032疼痛 60.78 ±26.2270.11 ±28.60 2.256 0.025社会功能 57.89 ±16.5563.21 ±21.86 1.820 0.071情绪功能 44.31 ±17.4650.69 ±21.48 2.162 0.032精力 43.88 ±19.0255.83 ±20.95 3.962 0.000认知功能 41.39 ±17.4349.08 ±19.66 2.746 0.007健康感受 28.01 ±20.1532.99 ±19.7516.56 0.100健康痛苦 60.22 ±23.4763.14 ±24.03 0.816 0.416生存质量 47.01 ±20.6349.29 ±18.32 0.775 0.439健康改善 45.06 ±20.8748.46 ±19.05 1.129 0.261生理功能因子 40.32 ±11.6143.47 ±9.58 1.963 0.051心理功能因子Z P躯体功能35.35 ±8.49 38.67 ±10.72 2.278 0.024
对于AIDS相关知识的知晓率,HIV感染者与AIDS病人比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干预前后比较,无论是HIV感染者还是AIDS病人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差异分别均有统计学意义。以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和农民工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艾滋病患者及其感染者而言,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和信息的了解很不够,干预前低于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中“农村2007年达到65%以上”的评估指标[4]。基于认知理论的知信行模式,认为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只有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5~9]。许多HIV感染者因为之前缺乏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正确认知,他们被感染成为传染源后继续无知可以导致AIDS传播的更大风险。该地区绝大多数感染者由非婚异性性接触和非法采血(浆)传播所致,这恰恰是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中主要的两大途径。如果让他们早些具备艾滋病的危害和如何保护的相关知识,就有可能选择规避危险和采取保护措施,即使发生感染,机会也会降低很多。未进行干预前,虽然AIDS病人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略高于HIV感染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理解为两类人群对AIDS相关知识同等程度的缺乏。而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因为HIV感染者尚无不适症状,外表与健康人无异,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欲望不及已有临床不适症状的AIDS病人那样强烈。两类人群自身干预后的相关知识知晓率均较干预前有大幅提高,说明干预措施效果较好,以AIDS病人提高幅度更大。提示在进行干预时,对于感染者和病人应有不同的策略和措施。
HIV感染者在发病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因为既无自我感觉的不适也无临床症状,外表与健康人无异,劳动能力、生活能力、社会交往等丝毫不受影响,只是在检查后被告知才知道,知道后第一反应常常是否认,怀疑检查结果弄错了,在得到确认后往往会经历恐惧、悲愤、忧郁、接纳四个阶段[10],HIV 感染者在知道了自己被感染后的一段时间内尽管进行了干预,但是其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健康痛苦、心理功能因子还是低于未知道之前,尤其是情绪功能和健康痛苦降低明显。AIDS病人由于经过“四免一关怀”的治疗、干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各项功能全面好转,尤其是角色功能、疼痛、情绪功能、精力、认知功能和心理功能因子较干预前变化显著。提示对于HIV感染者要把握好干预的时机和选择合适的干预方法,既要讲清艾滋病的危害以免传播他人,又不能涉及晚期患者的悲惨状况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而对于AIDS病人则干预措施实施越早越好,特别是有效地治疗改善了病情,提高了身体健康状况,对于提高其生存质量具有其他措施不能取代的效果。
[1]覃思,蒋庆.鄂西南某少数民族聚居区艾滋病流行现况及流行趋势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2):34-39.
[2]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2007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C].2007.
[3]杨芬,柳青,贾卫东.等.简体中文版MOS-HIV量表信度与效度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8):981-982.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
[5]孙昕霙.健康相关行为//吕姿之:健康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33-46.
[6]洪峰,张爱华,张宛筑,等.贵州省教育工作者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24-25.
[7]陈清峰,田本淳,张静,等.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第一轮)大众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3):175-177.
[8]朱清云,白雪,黄志平,等.对深圳市健康体检人群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3):195-196.
[9]王静,彭月亨.十堰市基层健康教育机构现状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2):84-85.
[10]冯景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心理分析和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