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检测的质量控制

2011-08-08 06:58孙慧英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年22期
关键词:凝血酶蛋白尿微量

孙慧英

我国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正急剧增加,并逐渐向年轻化发展。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糖尿病为进展性疾病,患者的疾病情况会随血糖升高情况不断恶化,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近年来,有关糖尿病的血栓与止血功能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它们功能的异常可造成出血或血栓的形成,而血栓的形成是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基础,从而引致众多学者从凝血功能的异常改变来研究有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2]。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4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凝血四项检测,并提出了相关质量控制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内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入选标准:成年人;排除肝脏疾患、Graves病、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同意;无严重合并疾病[3]。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40~72岁,平均55.8岁。病程1~9年,平均3.5年。并发症:微量蛋白尿15例,肾病8例,急性并发症5例。同期选择健康成人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0~77岁,平均56.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标本采集 两组入选者抽取肘静脉血3 ml,于eppendorf管内室温放置3 h使血样凝固,1500转/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装于另外eppendorf内编号后封口,置于-20℃低温冰箱保存待检,在质量控制中,注意储存后避免反复解冻。

1.3 检测方法 使用CA-9000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四项凝血功能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近似t检验,不同并发症组的凝血功能比较采用多样本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凝血功能对比 观察组患者PT、APTT、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凝血功能比较(±s)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凝血功能比较(±s)

观察指标 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 P值PT(s)1.38 ±0.22 3.82 ±1.65 9.27 <0.05 19.52 ±3.21 12.24 ±1.28 13.32 <0.05 APTT(s)43.63 ±6.24 28.15 ±1.62 15.19 <0.05 TT(s)21.90 ±2.36 15.06 ±3.62 10.01 <0.05 FIB(g/L)

2.2 不同并发症组的凝血功能对比 将糖尿病患者按照其并发症情况分为无并发症组、微量蛋白尿组、临床肾病组、急性并发症组,检测结果显示,FIB值依次下降,PT、APTT、TT水平呈现明显的逐步升高趋势,统计学均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并发症组的凝血功能对比(s)

表2 不同并发症组的凝血功能对比(s)

观察指标 无并发症组(n=12)微量蛋白尿组(n=15)临床肾病组(n=8)急性并发症组(n=5)F值 P值PT(s)14.26 ±3.25 18.52 ±3.58 21.68 ±5.62 35.62 ±4.1 43 0.00 2 34.29 0.00 APTT(s)30.26 ±6.25 35.63 ±5.62 48.89 ±6.28 60.58 ±6.21 38.46 0.00 TT(s)17.56 ±5.62 20.98 ±5.63 22.82 ±4.26 27.35 ±4.21 4.48 0.01 FIB(g/L)1.60 ±0.25 1.20 ±0.33 1.00 ±0.24 0.95 ±0.23 10.

3 讨论

糖尿病是以血糖水平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患者普遍存在并发症,多数学者认为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与并发症病变关系十分密切[4]。因此,有关凝血系统功能的变化在对糖尿病研究中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5]。当前糖尿病在有关凝血酶标志物、抗凝等诸方面的研究工作都已开展的较多,研究结果均基本一致,争议不大[6];唯有凝血四项的改变迄今尚缺乏统一意见。其中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肾脏、眼底视网膜病变及肢体末端坏疽。对于,糖尿病的肾脏病变可用出现微量蛋白尿来判断早期肾病发生的标准,并可根据患者24 h内尿白蛋白量来作为糖尿病分期客观指标。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PT、APTT、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糖尿病患者按照其并发症情况为无并发症组、微量蛋白尿组、临床肾病组、急性并发症组,检测结果显示,FIB值依次下降,PT、APTT、TT水平呈现明显的逐步升高趋势,统计学均有差异(P<0.05)。

总之,糖尿病患者多伴随凝血功能变化,且随着并发症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或者降低。因此,我们认为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追踪观察其凝血指标并应尽早进行干预,纠正高凝状态,从而有利于阻止或延缓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1]王振义,李家增,阮长耿,等主编.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2-114.

[2]向红丁.我国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现状及防治策略[J].医学研究通讯,2005,34(6):6 -8.

[3]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66-1877.

[4]魏 蓉,吴国亭.糖尿病的凝血与纤溶机制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4(4):295 -297.

[5]谢 玮,刘敏涓.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广州医药,2007,38(2):11 -14.

[6]Mogensen CE.Microalbuminuria,blood pressure and diabetic renal disease: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deas[J].Diabetologia,1999,42(3):263-285.

猜你喜欢
凝血酶蛋白尿微量
TIR与糖尿病蛋白尿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刘光珍治疗肾性蛋白尿临床经验
付滨治疗肾性蛋白尿经验及验案举隅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微量注射泵应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258例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
早期微量肠内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预后的影响
分析仪预处理器在微量氧检测中的改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