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师素质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2011-08-07 02:25福州市鼓楼区达明小学
海峡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茶杯熊猫绘画

福州市鼓楼区达明小学 杨 燊



发挥教师素质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福州市鼓楼区达明小学 杨 燊

在当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学龄孩子对美术产生兴趣,美术教师的素质对孩童身心键康和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在美术教学中大胆采用“多种角度或同一角度的不同对象”的教学模式,通过范例指引——触类旁通——及时牵引——分类评价的教学过程,完成教学活动,既提高了自身教学水平,又提高了自身的教学素质。

多种角度 范例 素质 美术教学

在当前深化素质教育和课改实践之际,为了适应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美术教师必须研究现代心理学,认识到小学生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器官能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美术》课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笔者在美术教育的实践中大胆设想了一个训练模式,通过一定方式的训练模式,才能使美术教师的素质在教学中发挥充分的作用。

“同一对象,多种角度”,即对同一样事物要启发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观察,从多个方面去表现的训练方法是由理解向运用转化的关键,是发展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同一角度不同对象的训练方法也基于以上同样的道理。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笔者尝试了如下教学训练过程:

1 范例指导

要让学生掌握某种绘画能力,首先要给学生一个范例,即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实际绘画水平,在《美术》课本中确定适宜训练的画图,让学生通过对特定画面的观察产生一种感性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类画面的认识,固然全面观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理解画面的重要部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所以比较好的方法是从全面观察入手,把对画面重要部位的认识和理解有机地结合起米。例如:引导学生画熊猫,在黑板上画上熊猫,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观察,让他们想一想,熊猫的形态怎样,再让学生与动物园的熊猫做比较,让他们想一想,它们有共同点吗?它们的动作表现形式有什么不同?不同点在哪里?让学生对熊猫从具体到抽象全面进行观察思考,从而使学生明白熊猫的特征,对熊猫有初步的了解。但这样的观察还不深入,教师随后让在不同位置的学生重点说出熊猫的头是怎样的,耳朵、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们通过视觉观察、讨论,得出一个较统一的结论:熊猫的头是圆的,耳朵是半圆的,身体是扁圆的。让学生把原本复杂的熊猫分成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画的时候把他们组合起来就方便多了。

2 触类旁通

范例指引是训练的点,点要推广到面上去,才能最终掌握绘画技巧,形成绘画能力。引导学生从范例指引的学习中发现某个规律,是由点到面的中介,是关于绘画技巧的核心知识,也是学生真正掌握技巧,形成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般认为,学生对全面观察的概括化水平越高,越抽象,越能产生对事物形象的积极的迁移,实现形象类推。例如,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案:

师:上次老师带你们去动物园看熊猫,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谁能讲讲熊猫可爱的样子:

(学生可自由讲述熊猫的基本特征)

(接着教师用贴绒演示熊猫的动作变化)

师:你们平时看到哪些小动物有这样的动作变化呢?

生:猫。

(教师让学生沉醉在对家猫的想象空间中,然后教师边讲边按画法步骤在黑板上重新演示画出熊猫,画完后让学生边对家猫进行空间想象,边开始按熊猫画法步骤进行绘画)

教师小结:你们画了熊猫,再把图样拿回家去,对着家猫进行观察,然后想象动物园里的熊猫是怎样的?两相比较,两相对照地进行修改,把它们觉得有相似点的地方画出来,把它们的不同点区别开。绘画能力强的学生画完熊猫后,会希望再画一只“家猫”的画。

3 及时迁移

发现某种规律,并不表示学生已经掌握了某种事物的绘画能力。要掌握这种能力还必须经过及时的迁移,在实际训练中,将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

迁移运用的教学步骤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课题类化。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如教师问:“兔子白色的皱毛和什么动物相似?请观察这些小动物的绒毛,请反复训练这种绒毛的画法。”教师再问:“狗的眼睛和什么动物的眼睛相似?请观察这些小动物的眼睛,请反复训练这种眼晴的画法。”第二步是具体化。应用一种物体各个侧面的组成规律来组织整个画面,实现整幅画的平面构图或立体构图。例如,教师问:“一个茶杯放在桌面上,从正面、反面、上面、下面、左侧面、右侧面、不同角度的形体上的印象是怎样?请你在脑子里把茶杯过过‘电影’(意为让学生的脑子里出现平时端茶杯的情景)。然后请你把脑子里的茶杯和现实中的茶杯融为一体后,画在纸上。”第三步是原理深化。应用已有的绘画技能进行概括化的认识。例如:教师出示贴绒教具小白兔,启发学生动脑筋,从“小兔运萝卜”的题目中空间想象成一个故事,然后创造性画出一组连环画。

4 分类评价

分类评价有两种意义,一是对具有不同绘画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更能促进绘画好的学生,激励绘画差的学生。二是对难度浅或深的图画提出不同要求,然后分别评价不同的教学程序,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画面的表象及内涵,使整个训练程序处于一个动态循序之中。

5 小结

笔者设计并尝试了以上的教学训练模式是基于对下面一些理论的认识:

实现迁移受两个条件制约:一是学习客体中的共同要素,这是客观存在的,如一只茶杯,它是什么样子的已成为客观事实,不能去随意改变它,绘画时一定要抓住它的特征,把它形象地表现出来,否则走样了,就不像杯子了。二是学习者的概括类化能力,即强调从教师的范例指引中概括一般的绘画技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画书本、镜框、乒乓球桌等带直线的物体不能用尺子,而要培养用眼瞄、用笔测、用手描画的基本功,让学生通过训练在头脑中形成规律,如形成画圆形的规律,画方形的规律,画扁圆的规律等(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绘画知识作为一种信息,在头脑中储存时,并不发挥作用,只有当这些知识在面临一定的情境时才被及时地检索、调动、使用时,才能发挥作用。如许多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已经自然形成一些绘画知识,他们会画直线、曲线,会按自己设想叠方块、叠罗汉,这时教师只要引导他们把这些知识集合起来,画苹果,画书架,就能形成一个知识组块。

总之,可以通过范例指引——触类旁通——及时牵引——分类评价的模式达到训练效果。而这一过程充分运用了实现迁移受两个条件制约以及检索调动使用集中的理论,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来完成。

[1] 朱慕菊. 走近新课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潘公凯.美术[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猜你喜欢
茶杯熊猫绘画
茶杯里的风波
开在茶杯上的花
翻转茶杯
我爱“熊猫”
萌萌哒熊猫
萌萌哒熊猫等
我与熊猫的二十年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