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模式与产业化研究*

2011-08-06 05:43白建松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终端物质

白建松

一、引 言

当下绝大多数博物馆更倾向于具备物质形态文物的展示,而同为人类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还只停留在简单的图文描述或单一的录影解说阶段。其落后的展示形式已很难适应数字时代的信息传达特征,更谈不上非遗保护形成与产业良性互动机制。这都使我们不得不深思,数字时代下博物馆展示该何去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传承该如何适应数字时代信息传达,非遗内容的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是否真能形成与产业的互动机制。

本研究将立足数字媒体设计领域,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展示进行创新思考。以增强现实技术与个人移动终端为依托,以博物馆为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博物馆数字化展示以及移动通讯终端进行有机整合,使之互为依托、相互补充,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化机制。这将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路,赋予数字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价值。

二、现存主流数字化展示模式构成

各类展览馆中各种数字技术在展示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展示内容也都不尽相同,如从表现形式上对其进行归类似乎很难理出头绪,但所有的数字化展示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人机交互。因此,以实现人机交互的技术为突破口,将现存数字化展示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基于传感器类,通过红外、压力、温度等各类传感器收集用户交互信息,并通过计算机技术未处理,并按预先设计好的程序自动做出回馈。此类展示模式应用较普遍相对也较成熟,对设备的要求不高,但传感器较容易出现故障。

基于通讯技术类,指展项相关信息通过移动网络、局域网络、蓝牙等无线传输方式直接或间接与用户的移动终端进行互动的一类展示模式。这类展示方式大部分由展项发起,系统运行较稳定,但要求用户对终端操作较为熟练,且对移动终端运算速度与通信协议等方面要求较高。

图1 基于显示技术类 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

图2 基于通讯类 上海世博会芬兰国家馆

基于显示技术类,通过数字技术对展项复原,运用如幻影成像、空气成像、全息成像等光学显示方法或投影融合显示进行展项的信息传达。此类展示模式主要体现在数字内容显示的真实感较强,系统多为闭合系统因此较稳定,但对于设备硬件与场地要求较为苛刻且硬件建设与维护成本较高。

基于机械控制类,观众通过对预先设计好的机械装置进行操作,模仿数字内容所要传达的信息,多用于一些模拟与传统手工技艺的展示。此类展示模式观众的互动体验感较强,通过用户对机械装置的操作将其交互结果反馈到数字显示器上,因此对用户自有设备没有要求,由于使用频率较高设备易损坏。

一般查询机类,即普通触摸屏电脑,用户可以通过对触摸屏进行点触操作查找相关信息。此类最常见,设备也最为成熟稳定,多用于场馆位置查询等一般信息的传达,但由于自身媒介限制,交互方式有限。

表1 现存主流数字化展示模式比较

图3 机械控制类 嘉定竹雕博物馆

图4 普通查询机类 北京博物馆

三、三网融合的时代契机

传统的电话网络开始发展成可见对方活动影像的可视电话网络;传统的单向广播型电视通信正发展成双向互动型电视系统,即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影视节目,例如有线电视网拥有几亿用户,如想在有线电视网上传输计算机信息,仅需要将现有的单向传输电缆改造成具有双向通信功能的宽带网络,于是融合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电视网络的“三网合一”概念正逐渐成为现实。三网的融合将使各种信息得到更高效的传播,使网络真正的成为无处不在的网络。

通讯技术从2G的短信业务 (SMS)到基于2.5GGPRS技术的彩信,WAP、KJAVA及语音增值业务再到不久前刚刚商用的3G通讯技术,从天气预报到手机报等增值服务的推陈出新,甚至政府对重大事件的提示、公告的应用,手机作为信息终端的功能不断被扩展与强化,已成为公众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截至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将达7.5亿,个人移动终端的处理能力日新月异,人们对智能手机趋之若鹜,普及率急剧攀升,使大运算量的在线服务已具备了基础条件。综合以上终端特征,巨大的用户基数以及用户的潜在需求,我们不难看出,移动互联网定会成为新兴的数字内容传播媒介,而手机也必将成为内容展示的最佳窗口之一。

四、增强现实技术与博物馆展示应用

为了更好地满足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无缝拟合,增强现实这一新兴技术便应运而生了。到目前为止,被学界广泛认同的关于增强现实是指,同时包括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用户不仅能看到真实世界,也能感受到由计算机的虚拟信息带来的“增强”效果,增强现实系统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即虚实融合、实时交互、三维配准。

增强现实的应用技术逐渐成熟,已开始走向商业化应用。以增强现实的倡导者Total Immersion为代表已研发出增强现实解决方案称之为D’Fusion,它基于PC平台,操作快捷,具有很强的兼容性,支持高清图像输入输出,操控人员可利用D’Fusion对信息进行实时处理。目前主要应用于维修维护、营销推广、军事模拟、娱乐传媒、地理科学等领域。

文物的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典藏与网络展示等方面已得到了一些应用,但增强现实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展示设计方面还有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几点独特优势:

(1)可提高文物的展出率与传达效率;

(2)可丰富展示的信息量与趣味性;

(3)可打破文物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进行个性浏览。

五、非遗内容的博物馆展示概念模型

为丰富博物馆展示的互动趣味性,增加文物展示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传达量,将增强现实技术与展品及其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展示设计进行合理有效地结合,再以移动终端为信息传达的媒介,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博物馆展示概念模型”,力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博物馆展示设计提供一般意义上的参考。

“模型”第一部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为中心进行适合增强现实表现的视觉化设计 (如场景模型复原,人物事件复原等),集中建立数字资源库,按展项建立可识别“Marker”索引。第二部分为实时无线网络,可分为无线局域网和移动通信网络,以实现数字资源的调用。第三部分通过移动终端上的摄像头对展品“Marker”进行识别,结合调用的数据与视频进行实时拟合,并输出至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包括展馆提供的定制PDA导览机或观览者自带的3G智能手机。

为进一步验证概念模型,本研究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10]公布以来,名录上的“遗产”拥有的首座博物馆——嘉定竹雕博物馆为例进行了实际意义的研究。

经过对嘉定竹雕博物馆的考察与分析,结合“非遗内容博物馆展示概念模型”,本研究对其中“三朱实景还原”与竹雕展柜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首先,选择竹雕精品形式之一的台屏进行数字化,通过三维模型构建、材质纹理处理、光线处理等将变为库中数据文件,再通过手机终端下载库中数据并与实景图像拟合后输出。

场景型增强现实,即观览者可以根据直接观览展项内容,还可通过移动终端看到展项的真正动态的场景复原。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历史事件的生动再现,以及传统技艺的动态演示等,适用于场景复原型展项的深入展示与互动,还适用于文物相对不足展馆或是时空跨越较大的展项。

图5 嘉定竹雕博物馆 增强现实效果

图6 嘉定竹雕博物馆 手机拟合效果

展柜型增强现实,如图6,观览者可利用手机像看实物展品一样从不同角度虚拟展品,同时围绕虚拟文物的周围,会动态出现相关类型的文物或历史文化典故等,观览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深入阅读,甚至可以将自己个性的观览内容与朋友进行分享。此类方式可用于各类展馆,特别适合展厅面积较小而展品较多的展馆或是讲解人员不足的展馆以及文献类的展馆。

本研究所创建的非遗内容的博物馆展示概念模型可以大大增加观览的互动趣味性。另外,本模型还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提供很好的途径,并能部分减轻文物展柜带来的风险与投入的成本。观览者可以从被动的观看展项,变为主动的“探索”展项,更增加了展馆的展示信息量与丰富度。

六、非遗内容的博物馆展示产业化模型

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机构一直以来都是非营利性机构,其主要资金来源也是来自的行政划拨,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按经费设展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非遗内容的自身特性,需要大量资金与时间周期,因此造成非遗内容的展项较为缺乏、内容较为单一等现象,可通过适当引入商业资本、产业理念进行解决。结合非遗内容的博物馆展示模式,进行产业化模型的建构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层面,包括各种研究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保护的相关科学研究,以及所得研究成果。现阶段其主要经费来源于行政划拨,通过商业化后的利润重新分配可提供有益的经费补充,以支持更大范围的研究。

创意产业层面也是本模型产业价值的重要部分,其中包含非遗内容的开发核心──数字化再现及增值服务、文化产品开发、视听产品开发、主题产品开发。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意再加工再创造,使其更适合消费者对文化的需求。此部分属于商业化的产品开发部分,非遗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股份形式参与合作,使商、产、学、研有机结合。

网络服务业层面是非遗内容创意产品与受众的中间环节。数字内容的订阅服务主要包括数字化再现及增值服务以及相关文化产品、视听产品等,此部分内容为本模型的核心也是实现社会与商业价值的重要环节。嵌入式广告服务则是为数字内容订阅服务,特别是公益免费部分,可提供有益的商业化补充,可使非遗内容的博物馆在实现最大化公益功能展示的同时又保证了商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受众消费渠道包括移动电话、个人电脑 (包括场馆提供的导览仪)、数字电视等几大电子媒介与馆内柜台的实体媒介。其中移动电话是为本模型与受众交流的最重要形式,主要的交互创新也是由智能移动电话或是展馆智能导览终端加以实现的。移动电话的硬件及其网络功能已基本成熟,但为其打造的数字内容还尚存巨大发展空间。

由于移动电话的付费特性使其具备先天的支付优势,再辅以网络支付平台与柜台支付,使得无论是数字媒介用户还是馆内柜台的消费者都可以非常便利地完成支付。为了得到更深、更广、更多的非遗内容相关产品,商业资本不惜提供资金支持。但出于商业风险的考虑,商业资本会本能的进行监督,研究机构又可为商业发展提供方向上的指导。

同时,还有助于在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性的同时丰富网络相关数字内容服务。这既可以更大程度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还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商业价值,双方互为补充又相互促进,真正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循环产业机制。

结 论

从某种程度上说,非遗内容的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产业化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媒介整合的过程。通过整合多种媒介及其终端,充分利用现存博物馆展示平台,在人类伟大灿烂的文化遗产与观览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更加便捷、更加深入的信息传播与沟通通道。

相对现存馆内展示方式,本模型更强调具象有形的文物背后的文化内容。本概念模型不仅可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展示,甚至还可以使得每一件展品将其所携带的历史“密码”都能一览无遗地呈现在观览者面前,使之更易被年青一代所接受,同时也丰富拓展了数字内容产业。

由于现阶段科技水平及研究条件限制,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可以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本研究引入商业模式结合商业资本作为产业化的途径进行讨论,并将非遗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各类数字化内容服务,再整合网络传播媒介与馆内实体柜台,从而可建立一个“公益”与“商业”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循环产业化机制。但在产业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商业资本的介入以及现有成熟媒介整合的角度加以讨论研究,在实践意义层面上还有可研究空间。其次在后续产业化研究中可着重关注相关产业化制度体系以及展示内容评价体系等的建立。

相信随着无线网络带宽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智能移动终端与信息家电的普及、视频识别技术的精确化等,非遗内容的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模式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与更广泛的应用。最终能够也能够真正建立起包含所有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在线数据库,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一种健康、鲜活的存在方式,也能使用户不限于博物馆,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到非遗内容及其相关数字产品带来的文化体验服务。

[1]张燕翔.新媒体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格劳,Grau Oliver,陈玲.虚拟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周明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Alan Dix,Janet Finlay,Gregory D.Abowd.人机交互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6]DanO’Sullivan,Tom Igoe.Physical Computing-交互式系统原理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Doug A.Bowman,Ernst Kruijff.三维用户界面[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8]徐士进,陈红京,董少春.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丛书—数字博物馆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9]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0]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11]齐越,沈旭昆.博物馆数字资源的管理与展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2]曹兵武,李文昌.博物馆观察—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工作调查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13]陈刚.新媒体与广告[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4]冯广超.数字电视广告[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15]汕头大学国学研究中心.国学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6]Nicholas Negroponte.Being Digital[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17] Lev Manovich.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M] .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2.

[18] Ben Shneiderman& Catherine Plaisant.Designing the User Interface: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终端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通信控制服务器(CCS)维护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GSM-R手持终端呼叫FAS失败案例分析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