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春尧 王晓枚 刘 萍 张郧涛 杨周平 赵晨凯
龙春尧,王晓枚,刘 萍,等
湖北省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 ,十堰442000
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其中颈源性头痛(Cer vicogenic Headache,CEH)因头痛持续时间长,发生率高,临床表现较复杂,治疗较困难,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国际头痛委员会(HIS)已颁布CEH的诊断和分类标准[1]。近年来随着对颈神经的解剖及其末梢向中枢传入机制的研究,颈2,3横突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成为了治疗CEH最常用的方法。本文报道采用颈2,3横突阻滞和SGB治疗CEH的对照研究结果。
2007年2月~2011年6月我院康复科收治CEH患者94例,其中男29例,女65例,年龄19~56岁(平均34.10岁)。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A组,48例(男15,女33),年龄19~54岁(平均33.60岁),病程1.50~10.00年(平均6.30年);B组,46例(男14,女32),年龄19~56岁(平均34.40岁),病程2.50~7.50年(平均5.20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符合国际头痛学会制订的CEH诊断标准,并愿意接受神经阻滞或SGB治疗。排除:(1)其它神经系统及躯体疾病所导致的头痛患者;(2)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过敏者;(3)严重精神病史;(4)活动性胃、十二指肠溃疡者;(5)较重骨质疏松者;(6)较严重糖尿病、高血压患者;(7)近1周之内应用皮质激素类药物者。
两组治疗药物均采用1%利多卡因5 ml,地塞米松3~5 mg(湖北天药药业公司生产)。A组行颈2,3横突阻滞,B组行SGB,均1次/周,共4周;阻滞治疗期间不服用其它治疗头痛药物。(1)颈2、3横突阻滞:患者仰卧去枕,头转向健侧,以左手食、中指触得C2、C3横突尖处,标记,消毒,操作者戴无菌手套,用已吸满药液5 ml的一次性注射器,从颈侧C3横突标记处作皮丘后垂直穿刺,在颈前筋膜前方寻找横突,遇骨质,再进针深度2~3cm,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即可注药2.5 ml,以同样方法穿刺C2横突,注射药物2.5 ml;(2)SGB:患者仰卧位,颈后垫一薄枕,口微张,常规皮肤消毒,操作者戴无菌手套用左手食指或中指于胸锁乳突肌内缘先触及C6结节,于此处将胸锁乳突肌、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推向外侧,用左手食指端压在C6前结节上,引导进针方向,用已吸满药液5 ml的注射器垂直皮肤向C6横突方向穿刺,一般刺入2.0~2.5cm即可达横突,回抽无血、无液、无气时注药5 ml。
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头痛频率(每周发作次数),头痛时间(每周头痛总小时数),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进行评价[2],<3分为优良,3~5分为基本满意,>5分为不满意。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频率、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A组更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A组治疗后VAS评分分值较B组低,即A组治疗效果较B组更好(P<0.05),见表2。二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B组共阻滞治疗184次,回血16次,咽部不适22次,声音嘶哑9次,同侧臂麻16次,无气胸和椎管内阻滞发生。A组共阻滞治疗192次,回血8次,同侧臂麻1次,1例患者在第3次阻滞时发生回血,并出现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脉搏减弱。均经吸氧、输液治疗、休息2h后恢复正常。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发作次数和头痛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发作次数和头痛时间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B组治疗后比较,2)P<0.05
组别 n 头痛发作次数(次/周)治疗前 治疗后头痛时间(小时/周)治疗前 治疗后A组 48 1.50±0.30 0.25±0.05 1) 28.00±5.50 3.50±0.50 1)2)46 1.43±0.20 0.35±0.10 28.00±5.00 5.50±0.50 B组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s)
注:与B组治疗后比较,1)P<0.05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 48 7.39±0.49 1.00±0.10 1)组别 n 46 7.39±0.39 2.50±0.20 B组
CEH与颈神经受刺激有关,解剖学研究发现,第1~4颈神经与头痛关系密切[3]。皮质醇类药物对神经细胞具有较强抗炎作用。临床和动物实验[4]均表明,SGB可以明显增加组织血供,改善循环,加速化学性致痛因子的代谢和清除,有效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从而改善头痛症状[5]。颈2,3横突阻滞治疗除了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外,注射药物通过横突间沟可扩散到第1~4颈神经及周围软组织内,直接作用于损伤的神经根,直接阻断由炎性因素导致CEH传导通路,因而临床效果更优于SGB。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1 Biondi DM,Cer vicogenic Headache:mechanis ms,evaluation,and treaTMent strategies.J Am osteopat h Assoc,2000,100(9 Suppl):7~14.
2 谭冠先主编.疼痛诊疗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
3 Pearce JM.Cer vicogenic headache:a personal view.Cephalalgia,1995,15:463~469.
4 房玉珍,陈连壁,夏作理,等.刺激中缝背核观察尼莫地平及颈交感神经对家兔脑皮质微血流的影响.微循环学杂志,2001,11(2):13~15.
5 张丽红.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机制.《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3,24(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