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昌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浅议市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
张新昌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遵循高职的办学规律,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特色和内涵发展道路,逐步形成育人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区域行业企业“留得住、用得上、上得去”的人才。
市场需求;质量观;定位;技能;职业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与“规模”经常被提及,而且常提常新。教育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提出: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一是规模,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不断接受职业教育;二是质量,就是水平,要努力使职业教育和现实生产需要相匹配。职业教育强调与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就是现有什么技术,职业教育就要培养学生掌握什么样的技术,如果落后了,学生出去找不到岗位,如果超前了,同样很难找到岗位。随着“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职业教育逐步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高等职业教育将进入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一轮重要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随着从2009年开始生源数量的逐年减少,高职教育也必然面临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压力。《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总量达到3 900万人,中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2010—2020年中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上表显示,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国家人才发展主要指标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分别为25%、27%和28%,高技能人才在2010—2020年间要增加1 100多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 000万人左右。如按全国现有1 000多所高职院校计算,每所高职院校10年间所承担的培训数量不足1万人。另外,从2009年开始至今已连续出现高考报名人数的减少,但扩招趋势仍在持续,如表2所示:
表2 2008—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及录取率统计
可见,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高峰后连续三年下降。据“麦可思——高考生源变化趋势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生育高峰在1991年,此后,全国新生婴儿数目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2000年,因此,高考人数的下降趋势将持续到2018年。下降的适龄高中毕业生,加上因出国留学或就业放弃高考的因素后,高校生源更加短缺。生源危机下,高校录取的校际、省际乃至国际竞争将愈演愈烈。其中,一本院校面临的是生源质量的竞争,而部分二、三本院校和高职院校面临的是更为严酷的生源数量的竞争。就实际招生情况看,高职“专科”招生难已经成为全国高考录取的一个普遍问题。以河北为例,2011年专科二批招生的494所文史类、518所理工类院校中,出现七成“吃不饱”的现象,缺额达2万多人。尽管可以通过改革招生方式和提高毛入学率等实现“开源”,如《河北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将现有的毛入学率24%提高到37%以上;一些地方尝试注册入学,中高职教育融通等改革,但毋庸置疑,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已不再是规模扩张,而是内涵和特色。树立市场导向的质量观是高职教育由注重规模扩大,向强化内涵,可持续发展转变的现实和根本要求。
2010年7月,《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高职教育首当其冲。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改革的根本目的”,“特色是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关键”,是许多高职院校院长常挂在嘴边的话,说明特色兴校、质量立校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共识。
人们对于教育质量总的看法,就是教育质量观。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市场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观是一种体现需求的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劳动技能高低为主体的全面职业素质质量观。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以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符合度来衡量,以学生获得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的认可度来评价,是“符合性质量”与“适用性质量”并重的教育质量观,符合ISO9000族标准术语中“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能力”的质量定义,核心是使“顾客满意”,其中,学生是教育服务的直接顾客,家长、社会、政府、行业企业等都是教育服务的间接顾客,质量反映的是教育服务满足顾客的规定需求和潜在需求的能力,具有“内隐”的特点,即教育质量好坏不只由教育及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学校和教师)决定,还应由受教育者(学生)及教育成果的使用者(家长,用人单位,社会等)来共同参与判断,体现在教学过程和就业后的持续发展过程之中。
符合性质量观认为,质量就是对特定的规范或要求的符合程度。对应于具体的(行业或岗位)人才合格标准,是某个高职院校具体的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适用性质量观认为,质量就是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成功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对应于一般的人才合格标准,由教育规律和一般培养目标所限定,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高职教育质量观的市场导向要求高职院校不断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彰显特色且有实施难度的办学模式,彰显特色是指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定位的本质要求,既体现了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有实施难度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缺乏热情,也缺乏政府引导和制度保障,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什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指出:弱在校企合作!要努力实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探索校企双赢、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实施教学,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高职教育质量观的市场导向要求高职院校要实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按需培养,按需定教。就像企业生产产品,按市场需求的数量和要求生产,适销对路,才能不产生过剩或库存。过剩的可能是不合格产品,也可能是缺乏市场需求的合格产品。因此企业在产品过剩时,在提高质量的同时控制数量,还要寻找新的出路(买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高职教育质量观的市场导向要求高职院校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首先,人才培养方案应充分体现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体现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形成市场需求调研、分析和预测机制,不断调整专业的内容,把社会、用人单位及学生的需求作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起点和终点,从学校设计的“合格人才”向“顾客满意人才”转变。其次,专业设置遵循教育规律,以前瞻性、稳定性、灵活性和系统性为原则。前瞻性是指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行业发展趋势,所设置的专业是发展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稳定性是指教育是需要积累的事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教学资源等是在逐步积累中完善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稳定发展是教育的内在要求;灵活性是为了满足行业融合和变化的特点,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按需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等;系统性是指专业设置既要体现核心课程(岗位)特色,又能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或专业群。最后,高职教育不是终极教育,教育不是通过学校教育就算完结了,而应当是通过人的一生持续进行,不能被动适应市场的现实需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加剧、新的职业不断涌现等使社会和人的需求不断变化,对自身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应坚持技能和素质并重的原则,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质量观的市场导向要求高职院校拓展教育质量的评价内涵。评价主体涉及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社会等;评价内容涉及知识能力、就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等,注重与个人职业生涯的联系,注重为个人成长奠定基础的功能,高质量的教学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主要方面,其中教学效果是一个多方参与、长时间跟踪和多方位对高职院校的质量评定。
科学定位是市场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观的基础,有定位才有质量,才能有特色,定位准才能“进口旺、出口畅”,实现高职院校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市场导向包括教育市场、人才市场、就业市场和宏观政策等导向,主要回答高职教育是什么类型的教育,高职院校培养什么人,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差异等问题,包括类型和层次两大方面。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首次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的概念,并提出体现高职特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及符合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等。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1年6月8日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上以《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题的讲话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定位职教体系高端、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树立科学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集团办学主力作用、促进文化技艺传承、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和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等八个定位,主要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其在教学指导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试考核方式上的“个性化”和“不可替代性”。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学的主要特征,对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长期以来,由于高职教育定位并不十分明晰,已经形成了高职教育高考低端录取的局面,也形成了高职教育是低层次、低质量教育的错误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高等教育属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高职教育应当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要求来准确定位,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为个人职业生涯奠定基础的功能,是高职教育“高”的体现;职业教育属性界定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有满足区域行业岗位实际需求的现实需要,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本质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育功能比中等职业教育“高"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综合、全面和技术复杂程度及其所具备的责任、能力、素质要求。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地域、行业岗位需求的不同侧重某一属性,有些专业可以“重高轻职”,有些专业可以“重职轻高”,“多规格,小批量”培养人才,但二者不可或缺,必须实现高等教育与职业属性的理性结合,不能片面强调“做中学、学中做”,过于强调岗位技能的培养和企业的需要,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忽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或“只学不做”,成为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把高职教育等同于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或等同于中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就没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三个问题必须明确,首先,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而不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只有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不同,没有层次的高低,两者联系紧密但有区别,应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平等又互通的多学历层次的高职教育体系,形成特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系列。其次,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才层次结构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端,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性的作用。课程计划体现“职业(岗位)导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将高等职业教育归类ISCED5B,与我国当前所强调要积极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从层次、类型、目标、课程上看都具有一致性的特征。其课程计划实际上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它“主要设计成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技术和专门技能,对学习完全合格者通常授予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有关资格证书";它“比ISCED5A(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更加定向于实际工作,并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而且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课程",其学制特征一般比ISCED5A短些。现在我国高职院校学制普遍为三年。最后,高职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具体体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宏观层面,也体现在专业建设的职业分析,课程开发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施的行动学习,实习实训的职业情景,学习评价的需求定向和师资培养“双师”素质等微观层面。深入推进学生工学结合,要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创新校企合作实现形式。鼓励校企共建职业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共办急需专业,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行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积极营造实践教学环境,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促进“技能作品”、“企业产品”和“市场商品”的衔接转换。完善顶岗实习相关制度。采取工学交替、分段培养等方式,科学安排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完善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有条件地区要支持学校和企业实行招工与招生一体化,推动现代学徒制广泛实施。
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是市场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市场需求学生才能顺利就业,满足学生个人的需要体现在促进学生将来就业和创业中,学生和学校在满足经济社会需要方面有同样的诉求,学生接受教育是为了就业,为了谋求幸福的生活,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1934年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开宗明义在第一条中说:“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发展职业教育,使人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出发,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全面反映市场需求和学生个体“人格”发展的需求,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留得住、用得上、上得去”。留得住指所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的要求,企业愿意提供一定的就业的机会;用得上指就业后能胜任具体工作岗位工作;上得去就是就业后在岗位上有获得提升和进步的机会。
据“2009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企业调研和访谈,调查企业232家,显示“企业聘用技能型人才考虑的因素”如表3所示。
表3 企业聘用技能型人才考虑的因素及排序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关注点排名前四位的是:工作态度、岗位技能、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往往是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首要要求。此外,在交互分析中还发现,国有企业相对注重团队意识和工作态度,民营企业相对注重沟通能力和岗位技能,外资企业则相对注重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企业需求调查结果说明,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除了有熟练掌握技术,娴熟运用技能的要求之外,对包括职业态度、职业习惯、职业道德等在内的职业素养十分看重。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规格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把技能和素养相融合,落实到具体课程和教学中。
为此,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在第四个一级指标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体现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第六个指标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是: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身心健康。既反映高等教育的共同规律,又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市场导向的质量观是立足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质量观,是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建立在高职教育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规模扩张后,应把发展重点由规模扩张向强化内涵,提高质量,突出特色转变,高职教育的未来建立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之上,高职特色和特色的高质量才能使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人民满意、社会认同的特色教育。
[1]史枫.技能型人才需求规格调查及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J].职教论坛,2010,(25).
[2]周建松.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基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3]鲁昕.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Z].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上的讲话,2011,(6).
Discussion on the Market-oriented Education Quality View of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Xinchang
(Hebei Radio & TV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71, China)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dual attribut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whose main task is to train high-skilled first line professionals for productio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e based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principles,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quality view, aiming at service and orienting to employment, lea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and content development path, and gradually forming a feature of educating people to market demand, relying on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ing retainable, applicable and ready talents for regional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market demand; quality view; positioning; skills; professional quality
2011-07-23
张新昌(1958-),男,河北高阳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远程教育和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研究。
G718.5
A
1008-469X(2011)05-00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