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2011-08-02 11:20蔡靖芳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

蔡靖芳

(黎明职业大学 人文社科系,福建 泉州 362000)



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蔡靖芳

(黎明职业大学 人文社科系,福建 泉州 362000)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既要注重专业技术教育,也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以目标模式课程论设计其人文课程体系,首先应确立课程设置的理念和目标,其次选择与组织兼具普适性与学校个性的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并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动态开放的课程评价体系。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只有在观念、机制与措施的保障下,才能真正实施。

高职院校;黎明职业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从“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到“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历程,也意味着对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有了深刻认识。所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职业技能,这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其二是职场应变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素质的人才在职场上可进退自如;其三是专业创新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素质的人才,在职业生涯中不仅能提升工作能力,而且善于把握创业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向自身事业自由发展的根本转变。

可见,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培养人,是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专业技术教育,也要重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而三者间,人文教育是基座,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人教育。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通过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之间相互渗透、交叉与综合,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未来激烈的人力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以下拟以笔者所在的泉州黎明职业大学(下文简称“黎大”)为例,对黎大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体系设置的分解及设置的对策等问题作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通过个案的摸索找寻当下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的普遍问题和规律。

一、黎大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分析

1.人文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黎明职业大学是我国首批设立的高等职业院校,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学校已形成明确的办学方向:以应用工科和外经外贸为主要特色。由于以应用工科为主,注重强调职业技能性,因而在人文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至少有:

(1)观念缺席。学校为迎合市场需要,强化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过分重视专业技术与职业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体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与实习实训的时间,甚至压缩专业基础课程所占的比重,人文素质课程则被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也即在市场的挤压下,职业教育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的观念,实难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2)机制保障缺乏。目前黎大没有设立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机构,人文课程体系的制定、师资的培训、方法的研讨、效果的监测等均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如:人文课程的开设与教学安排没有纳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两课”之外的人文课程,除部分文科专业外,在工科类的必修课中,基本没有开设;对人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没有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人文课程缺乏系统、完善的考核评价标准等。

(3)选修课的开设存在随意性。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根据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需要进行设置,而是根据师资情况,教师能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其次,选修课审核的门槛较低,为了满足所有学生均能取得必须的学分,有些选修课条件不成熟也照样开设,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与资源;再者,选修课没有按模块划分大类并规定各大类必须取得的学分,学生选课时缺乏引导,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养成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当不利。

2.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的资源优势

(1)办学历史与人文积淀的优势。 黎大有着渊源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9年的黎明高中。80年历史长河留下的人文积累;数十年办学历程中梁披云、李尚大等爱国华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梁老倡导的爱心教育;巴金等进步文人植入的人文传统,加以泉州本土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海西蓬勃的经济活力……这是黎大无可替代的文化资源优势,应为所有黎大师生所共同认可和享有。然而这些精神与特色,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人文素质教育,包括显性与隐性教育,却是做得远远不够的。

(2)学科与师资优势。黎大人文社科系是学校最早设置的三大系之一,有27年的办学历史,教学经验与学科资源的积累较为丰富,尤其在文化、文学与写作等方面;师资力量强,高职称与高学历的教师数量居全校各教学单位之首。近年来,在普遍重视应用工科的大趋势下,人文学科受到挤压,地位日渐边缘化,造成人文师资富余。

二、黎大人文课程体系设置分解

不同的课程理论,形成不同的课程设计。本文拟采用目标模式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进行设计。

目标模式课程设计是以目标为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其基本思路是:先列出目标,再设计达成目标所需要的具体行为,最后采用标准参照评鉴,即按“确立课程目标—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评价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

1.黎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

(1)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立足于高职学生人的完整性的全面发展;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与平衡;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在课程营造的人文氛围中,获得适应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文化知识、公民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学会运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理解和宽容的人文情怀与行为风格,追求高尚的生活情趣,获得超越现实的意识和价值观。

2.黎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以下内容借鉴了韩延伦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一书中的表述)。中国文化与思想: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的基本概况,理解传统文化中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实质,获得思考和表达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西方文化与思想:了解西方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知晓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基本内容,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性格形成的历史性。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了解科技发展与人文世界的关系处理问题,认识偏重科技发展而忽视人文教育所导致的问题,获得一定的科技伦理意识和思维。全球化、世界伦理和公民教育:认识全球化背景下的霸权政治,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本土文化意识;认识和理解世界伦理的实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民的公民意识。文学、艺术与人生: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审美观,领悟美的真谛,培养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并升华为对生活美和艺术美的追求。

(2)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依据课程论学者的观点,任何一类教学的实施,都由显性和隐性两类课程组成。显性课程是指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的课程;隐性课程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包括价值观、教育观等内容。两种课程在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共同完成教育的目的。因此,黎大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应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构成,强化隐性课程,形成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课程结构体系。

显性课程在体系结构上呈金字塔形,由三层组成;隐性课程则有活动模块和校园文化模块两部分。构成课程体系的各部分之间并非简单组合,而是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机理渗透。具体而言,优化显性课程结构,课程做到少而精;强化隐性课程功能,把部分显性课程纳入隐性课程范畴。两种课程都应制定有目标有计划的实施方案,各部分职责分明、通力配合,有机促进两类课程的和谐统一。

1)显性课程。显性课程在体系结构上,呈金字塔形,由必修课、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层组成(图1)。一级课程为必修课,具有基础性和普适性;二级课程为限制选修课,具有提高和专业必需性;三级课程为任意选修课,具有个性化和实用性。一、二级课程开课时间为一个学期,三级课程为半个学期。

图1 显性课程体系结构

显性课程设置如下图(图2):

图2 显性课程模块内容

必修课:学校应拿出6—8个必修学分,精心设计人文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必修(核心)课程。在课程的遴选上,应注重基础性而非实用性,应是经过充分研究和论证,或立足于学校长期探索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课程。每门必修课应配置5门左右相关的限制性选修课。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在规定的学期中修读。

限制性选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应以必修课为核心,设计成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包含5门左右的课程,作为必修课的辅助课程,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必修课。应引导和规定学生在学习某一门必修课程的同时,在相应的5门选修课中任选1—2门修读,而不能盲目随意地选课,以加深对必修课程的理解,充实其内涵,拓宽知识面。

任意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包括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等方面的内容,学生至少要选修2学分。这方面的课程,现已较为丰富,内容涉及面广。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模块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打通不同知识领域间的分明界限,给予学生较为全面的、具有共同核心性的知识教育。这些课程包含了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去了解自己及与自身相关的自然世界、社会环境和时代与文化,拓宽视野,启发心智,使学生养成人的价值自觉和民胞物与的胸怀。这些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相对较低,反映出重视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的理念。

2)隐性课程。传统课程体系往往着眼于显性课程的设计,忽视了隐性课程潜在功能的开发运用与不可替代的作用,局限了课程的发展空间。因此,强化隐性课程功能,要如有目标有计划地制定显性课程实施方案一样,进行规划设计而不流于放任,并使二者通力配合,各司其职,实现二者并重与和谐统一。隐性课程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活动模块和校园文化模块。

活动模块。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把各种人文知识化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从而真正提高人文素养。基于此,可以有三种课程形式:人文素质教育讲座、校园人文活动、人文社会实践活动。

举办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开设名家讲坛,举办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讲座。这种活动形式的特点在于,讲座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活泼,既有主持人的系统讲座,学生又可以提问和讨论;讲座的内容系统而广泛,既有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有文化发展的热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自愿参加,开阔视野,激发情感,启迪思维。举办讲座要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制定总体规划。

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人文活动:校园人文活动的组织管理也应列入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中,形成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为辅,日常社团活动和大型文体活动相互补充的多方面、多渠道的活动结构方式。通过激活社团、举办各种人文竞赛、专设校园人文网站等活动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师生组织、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达到校园文化活动在育人方面的独特效果。

人文社会实践活动:从人文知识走向人文精神,其中介是“行”,也即个体化的社会实践。各专业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富有鲜明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社会、积极思考、深刻体悟,进而将人文知识内化为持久深刻、健康高尚的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模块。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精神。

校园环境文化:应加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设施的建设,提高校园人文气息的浓度。学校可张贴中外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肖像;立雕塑、设景点来纪念某一人物、某一事件,如巴金塑像、爱心教育及手脑并用雕像等,把建造景点和雕塑作为生动教材、育人基地,创造具有经典意义的校园景观。目前黎大在这方面做得仍然不够,除了梁披云纪念馆,还可以用闽南文化、海洋精神、侨建特色等引导学生感时悟世,领悟华侨创业的艰辛和反馈社会的无私,并与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感相结合。

校园文化活动:应联系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当前的发展,举办学校特有的仪式、典礼等活动。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用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进行熏陶,使其了解学校的历史传统。节日庆典如校庆,应通过渊源历史的回顾和灿烂明天的展望,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精神的存在。应利用橱窗、宣传栏、校报、校园网等开辟人文专栏,刊载人文作品;开展各种竞赛,举办文化艺术节等,进行人文宣传。

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学校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社会魅力的高度表现,是学校的灵魂,应通过校训、校歌、校标等体现出来。但黎大成立至今已近30年,在这方面依然做得比较欠缺。 因此,黎大应在秉承传统精神的前提下,用建设的态度、创新的追求赋予校园精神新的时代色彩,以独具特色的校训、校歌等,表达黎大人所共同认同的文化理想和价值取向。

3.黎大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由于人文知识是反思性的,带有很强的个性和潜在性。因此,教学的过程与评价应是自由、开放的,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和个体经验的参与、反思与表达。教学内容可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手段,制成文字、图像、声响、动画等直观生动的形式传递教学信息,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与性;可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如观看视频资料、课堂情景剧演出、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参观调查、专家讲座等;也可利用校园网络,开辟网上教学讨论区,刊载人文作品的争鸣等。

由于人文课程体系是动态、开放的,不仅有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有道德、人格方面的要求,因此应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对于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可采取普通课程的评价手段;对于道德人格,则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拓新的评价方法。可考虑三方面:一是对必修课和选修课,要求学生必须取得规定的学分;二是社会实践活动加分办法,规定学生每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达到一定的时数,并由相关机构出具鉴定;三是制定基本人文素养考核办法,考核成绩包括基本人文知识、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等。

三、黎大人文课程体系设置对策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当前高职教育强调技能性,人文课程一再压缩而人文精神却要加强的情况下,如何应对?

1.观念要到位

课程设置与教育观念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人文课程体系的设置,观念到位是前提条件。校领导不应只看到技术培训、工具性人才的表象,尤能深透到对合格的人、对人文精神的重视,认识到人文素质是人才基础的基础,由此人文课程体系的设置就有了最大的福音,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大目标就不至于落空。

2.人文素质教育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过程,应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育、教学的诸环节。因此,不仅学校领导和人文学科的教师负有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职责,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应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渗透的职责。如:不仅要讲解具体的专业内容,也应该讲授专业的规律、方法、应用中渗透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注重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的结合,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人文知识的渗透,实行全方位的人文教育。

3.设立人文素质教育机构

学校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改革放在学校教育的系统工程中综合考虑,使素质教育制度化。由于黎大有着优越的人文资源和师资条件,可以由教务处牵头,以人文系和公教部为两翼,整合学校相关资源,成立人文素质教育机构。其职能一是发挥组织协调的功能,协调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负责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抓好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三是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工作(包括任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成绩评定等环节)的评估。

4.规范选修课的管理

由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因此,应改变目前选修课的无序状态,加强对选修课的管理。首先,选修课的开设应以必修的人文课程为核心,将课程大致分类,避免学生选课时无所适从;其次,选修课的师资情况、教学内容应进行严格审核。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知识承载量,指向启迪学生心智,建构学生主体性,力避逸乐化的倾向;再者,应明确选修课开设的时段、数量,规定学生在各个阶段所应获取的人文素质课程的学分数量。此外,选修课在各个年级均应有合理分布,以保证有效的覆盖面,利于师资和生源的合理流动。

5.开发个性化的人文校本课程

黎大应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整合优化各种优势资源,如:有关闽南文化、泉商文化、海西地域与人文、巴金研究、华侨专题等,编制与开发校本课程,不仅有纸质的,还可有声像的。这样的课程,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不仅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而且可以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将本土关怀与全球视野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是非常适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信息载体。有条件的话,还可自行编印适合黎大学生阅读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参考资料》。

四、结束语

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课程侧重技术教育无可非议,但技术教育不能仅仅理解为传授技术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职业教育终身化观念要求高职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使职业教育向终身教育延伸。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掌舵人首先对“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在理念上达成一致的共识,充分理解“高素质”三字乃冠于“技能型”之上,真正推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三年一贯制”。在注重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人为本,给人文课程应有的地位,给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养。

其次,高职人文课程体系设置应深化理论和实践研究,采取“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原则,充分挖掘学校的人文资源,发挥各校的个性特色,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殊途同归。

最后,应创造条件,尽可能促进各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降低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心主义心态,有效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化。

[1]崔恒展,马武军,张军.高职院校人文课程建设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6).

[2]韩延伦.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3]任梅. 高职人文课程体系探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4]陈洁,姜柏生,刘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

Research on the Humanities Courses Curricula 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AI Jingfang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00, China)

The training goal of “high-quality skilled personnel” fo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not only focuses on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but also attaches importance to quality education in humanities. With target model curriculum on the design of its humanities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should first establish the philosophy and goals, followed by the selec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both universal and special character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and hidden curriculum, and establish a credit system compatible with the dynamic open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Humanities curriculum 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be truly implemented under the guarantee of ideas, mechanisms and measures.

vocational colleges;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humanis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2011-06-28

黎明职业大学2009年立项课题《黎明职业大学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研究》(LS0915)

蔡靖芳(1969-),女,福建泉州人,文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文与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

G718.5

A

1008-469X(2011)05-0084-05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人文绍兴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