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香,张加荣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江苏连云港,222006)
大量的研究报道显示[1-5],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监护患者的主要心理反应有紧张、恐惧,孤独和焦虑、抑郁等。这些负性情绪长时间存在,会使机体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常导致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血黏稠度增加,引发冠脉痉挛和血栓形成,并容易诱发室颤而猝死[6]。针对患者存在的负性情绪,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运用生物反馈疗法实施干预,现报道如下。
2010年7月~2011年2月本院CCU病房收治的心脏疾病重症患者30例,入组患者要求无意识障碍,能配合心理测量。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6岁,平均 59岁;心律失常11例,急性心肌梗死19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病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心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心理护理,即向患者讲明CCU监护的目的,讲解重症监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动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支持。干预组在常规心理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具体方法是在患者病情稳定时,对患者实施常规的心理护理,然后嘱患者平卧位,保持安静状态,进行生物反馈放松训练:运用皮温生物反馈治疗仪,将手圈套到患者手指上,先听15 min的自我松弛训练磁带,然后进行反馈训练,1次/d,30min/次,1周为一疗程,通过手指皮肤温度的变化判断患者的放松程度,从而评定患者心理放松的效果。
评价方法:心理状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严重度从 1分(没有症状)至5分(严重)。要求患者入住CCU生命体征平稳后(一般不超过2d)评定1次,进行生物反馈干预1周,再次对患者作出评定。测试者采用统一指导语向患者解释,由患者自行填写或由测试者代为填写。
患者入住CCU后,评定两组各项症状,各项因子分见表1。表1显示,进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反应水平都比较高,对两组间得分进行两样本t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干预组与常规组SCL-90测试结果(分)
生物反馈训练后,再次对患者进行量表评定,两组各项因子分对照见表2。表2显示,经过1周的生物反馈训练后,再次对两组进行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怖、及人际关系四项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生物反馈组患者的负性情绪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2 干预组与常规组SCL-90测试结果(分)
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将SCL-90应用于临床研究,借以评估躯体疾病状态下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将测量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6],来揭示心理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影响。本研究运用SCL-90分别对CCU患者实施生物反馈干预前和干预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干预前测评结果与已有文献报道的研究结果一致[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怖、及人际关系4项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生物反馈干预对降低或消除CCU患者的负性情绪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生物反馈疗法作为心理干预的一种手段,将人们正常意识不到的身体生物信号,如肌电、脑电、皮温、心率、血压等转变为可以被人察觉到的信号,如视觉、听觉信号,让患者根据这些信号,学会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意识调控内脏器官的活动,纠正偏离正常范围的内脏活动的治疗和训练方法[8]。本实验对干预组实施了皮温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治疗,通过对显示仪体温变化的观察,使患者能够及时获得自己心身状态的异常信息并随时自主控制到正常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生物反馈放松训练能明显降低监护患者的负性情绪水平,从而证实了生物反馈疗法作为心理干预方法的有效性,这对于稳定患者的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朱慧燕.急性心肌梗死48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1):838.
[2] 刘玉兰.ICU监护设备对患者不利影响的分析及防范[J].现代临床医学,2006,32(5):373.
[3] 王金美,张 瑾.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好发时段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46.
[4] 宋玉芳,李明钟,文 雁.心肌梗死的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2,8(7):509.
[5] 翟清华,杨 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反应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3):184.
[6] 宋志丽,王艳娥,刘 俊.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05,33(2):230.
[7] 张世堂,黄建英,张岩峰.冠心病患者SCL-90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2):92.
[8] McGrady.Good news-bad press: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in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J].Biofeedback Self Regul,1996,21(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