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雷,丁凤鸣,沈 策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上海 200233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慢性呼吸道感染主要致病菌之一。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并在人体皮肤上定植,是引起肺囊性纤维化 (CF)及弥漫性泛支气管炎(DPB)等慢性感染的最重要的病原菌,也是近年来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和耐药菌之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且唯一能激活初始性T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本研究通过建立铜绿假单胞菌慢性肺部感染动物模型,观察小鼠肺部的病理学特点及肺脏DCs的变化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应答能力,探讨肺脏DCs在慢性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选取健康雌性Balb/c小鼠54只,体重18~21 g,7~8周龄,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动物房提供。铜绿假单胞菌菌株ATCC27853,购于中国微生物中心。小鼠白介素23试剂盒购于R&D公司。CD11c一抗、CD11c SABC免疫组化试剂盒 (武汉博士德),显微病理成像系统(OLYMBUS BX41),CO2孵箱,烤箱,酶标仪,比浊仪。
将54只小鼠分为两组,PA组30只,经气管接种铜绿假单胞菌琼脂糖珠悬液;对照组24只,经气管接种无菌琼脂糖珠悬液。铜绿假单胞菌琼脂糖珠的制备,参照于柏峰等[1]的方法并稍作改良制备。接种微量PA琼脂糖珠悬液于去纤维羊血培养皿中培养,用比浊仪调整菌落计数至5×109cfu/ml。用氯胺酮麻醉小鼠,将PA组小鼠固定在专用手术台上,颈部前侧用眼科剪剪一0.5 cm的竖切口,用眼科镊剥离挑出气管,用1 ml注射器注入40 μl铜绿假单胞菌琼脂糖珠悬液。立即竖起小鼠轻轻摇晃,保持1 min,使菌液流下进入肺内,小鼠有类似呛咳反应。切开伤口不做处理,自然愈合。对照组给予同样方法注入无菌琼脂珠悬液。
观察试验后两组小鼠的一般状况,分别于接种后l、3、7、14 d用氯胺酮麻醉小鼠,经腹主动脉放血,用1 ml注射器进行肺泡灌注,分3次,分别灌注0.8、0.5、0.5 ml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总回收液要>1 ml。BALF中IL-23的测定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操作。检测结果通过尿素稀释倍数校正2。取游离新鲜的右肺做肺组织匀浆细菌培养。左肺肺脏立即用石蜡包埋,恒冷切片机切成厚度5 μm切片,粘于APES胶片上,一部分用HE染色观察肺大体病理改变。另一部分行免疫组化,经二甲苯及梯度乙醇脱蜡,微波炉抗原修复,加血清阻断剂室温20 min,加一抗兔抗小鼠 CD11c(1∶50 稀释),37℃ 1 h,PBS 浸洗。 加入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室温下孵育20 min,PBS浸洗。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 5~10 min。常规苏木素核复染,脱水,透明及封片,光镜观察小鼠肺组织CD11c阳性表达。以胞浆和胞膜染色呈棕黄色或黄色细胞为DCs阳性细胞,免疫组化标记的每张切片随机选取10个高倍视野(400倍),计数所有染色阳性的细胞和细胞总数,细胞阳性率=阳性细胞数/细胞总数×1000‰。
采用SAS 8.0统计软件,实验结果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两样本t检验及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A组小鼠毛发紊乱,表情呆滞,活力明显下降,进食和饮水减少,3~4 d表现最明显,5~7 d后状况稍有改善,有2只小鼠分别在第3天和第4天死亡。对照组小鼠一般状况明显轻于PA组,2 d左右即可恢复正常活动和饮食,无一只死亡。
光镜下PA组感染早期肺细支气管狭窄变形,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局部出血,局灶性肺泡炎,见图1。后期纤维增生明显,可见肉芽肿形成,部分小鼠肺泡萎陷不张,出现小脓肿,淋巴细胞聚集表现,见图2。对照组早期肺泡腔稍有渗出,3 d后基本恢复正常,见图3。免疫组化发现PA组DCs在小鼠肺内分布广泛,气管、支气管、肺泡、脏层胸膜和气管周围相关淋巴组织及血管周围均可见,但以气管旁聚集明显,见图4。
图1 PA组第3天肺组织病理改变,HE染色×100
图2 PA组第14天肺组织病理改变,HE染色×100
图3 对照组第3天肺组织病理改变,HE染色×100
PA组BALF中IL-23的水平早期升高明显,第3天达到峰值,7 d后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对照组第1天就达到峰值,随后下降,7 d后维持在稳定水平。PA组第1、3、7、14天IL-2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PA组CD11c阳性率第3天达到峰值,7 d后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对照组第1天就达到峰值,随后下降,7 d后维持在一定水平。PA组第1、3、7、14天CD11c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图4 PA组肺组织免疫组化,SABC法×200
在研究PA慢性感染中,模型的建立是重要的一方面。本实验用琼脂糖包埋细菌做成琼脂珠,用富含致病菌的琼脂珠灌注小鼠气管。根据相关研究,该模型能够客观地反应铜绿假单胞菌慢性感染特性,适合用来研究肺部慢性感染及纤维疾病的特征[3]。接种后于第1、3、7、14天分别对两组小鼠分离肺组织,PA组除第7天有一只未培养出PA菌落,其余都能培养出PA菌落。而对照组未培养出PA菌落。PA组肺组织制备匀浆后,以每克肺组织所含菌落数来表示肺组织匀浆计数。PA组第7、14天的细菌培养计数均超过103cfu/g,证明此次慢性感染的动物模型是成功的。
DCs作为抗原提呈细胞(APC),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者之一。同时,DCs还能够诱导免疫耐受,调节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类型,在固有免疫应答中作为效应细胞抵抗微生物感染。作为引起慢性感染的代表菌PA,与DCs的关系非常复杂。有研究显示小鼠的DCs有能力对PA外膜孔蛋白F进行脉冲式的纯化或重组以保护小鼠免受PA感染[4]。在研究烧伤小鼠中,与表皮全层烧伤的小鼠比较,受表皮部分层烧伤影响的DCs因释放可溶性细胞因CCL3和 IL-12而能够在PA感染中起预防作用[5]。因为CD11c是分子量150 kD的αX亚单位β2整合素家族成员,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树突状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文献报道小鼠髓系和淋巴系DCs,包括DCs前体、未成熟及活化成熟的DCs均有较高的表达率[6]。笔者用CD11c作为小鼠的DCs标志物,能够比较好的评估小鼠肺脏DCs的变化。本实验免疫组化发现PA组DCs在小鼠肺内分布广泛,气管、支气管、肺泡、脏层胸膜和气管周围相关淋巴组织及血管周围均可见,但以气管旁聚集明显。PA组免疫组化DCs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因为IL-23主要表达于DCs和巨噬细胞中,而相关的研究认为像免疫调节因子IL-23的表达尤其可以作为DCs的重要特征之一[7]。本实验两组小鼠BALF中IL-23水平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CD11c阳性率的表达一致,因此可以认为IL-2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DCs的功能变化。通过实验可以发现PA组BALF中IL-23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笔者考虑在感染早期IL-23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在早期IL-23可通过直接诱导产生IL-17,从而对病原体启动免疫反应,开启IL-23-IL-l7通路实现免疫调节。有资料显示,在动物实验中若缺乏IL-23-IL-17迅速介导的免疫反应则容易引起化脓性疾病[8]。在感染后期,PA组IL-23的水平虽较峰值下降,但比较对照组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IL-23的持续分泌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生,可能是肉芽组织的形成及慢性细菌性感染免疫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9]。因而笔者认为IL-23在抗微生物反应的长久保持中可能起消极地作用。在临床上,对于CF、DPB等PA慢性感染的治疗,IL-23可能是中和或阻止炎症反应的一个有效靶标。
表1 两组第 1、3、7、14天BALF 中 IL-23测定结果比较(±s,ng/L)
表1 两组第 1、3、7、14天BALF 中 IL-23测定结果比较(±s,ng/L)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
表2 第1、3、7、14天小鼠肺组织CD11c免疫组化结果比较(±s,‰)
表2 第1、3、7、14天小鼠肺组织CD11c免疫组化结果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PA组对照组分组 第1天718.07±2.72*(n=7)13.52±3.51 (n=6)第3天21.68±5.36*(n=7)8.91±2.38(n=6)第7天16.65±2.18*(n=7)6.88±1.35(n=6)第14天15.42±2.06*(n=7)7.24±1.90(n=6)
综上所述,在小鼠的PA慢性感染中,DCs对宿主起了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与其持续分泌的IL-23有很大的关系。通过相关途径来降低IL-23的浓度可能为临床上治疗PA慢性感染提供了一个方向,有关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1]于柏峰,谷海瀛,翟英超,等.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炎症反应分析[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0,30(8):717-721.
[2]Rennard SI,Basset G,Lecossier D,et al.Estimation of volume of epithelial lining fluid recovered by lavage using urea as marker of dilution[J].Appl Physiol,1986,60(2):532-538.
[3]Konstan MW,Vargo KM,Davis PB.Ibuprofen attenuates the imflammatory response to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a rat model of chronic pulmonary infection implications for antiintlammatory therapy in cystic fibrosis[J].Am Rev Respir Dis,1990,141(1):186-192.
[4]Lucia P,Cristiana Luca,Silvia B,et al.Protection agains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lung infection in mice by recombinant OprF-pulsed dendritic cell immunization[J].BMC Microbiology,2010,10:9.
[5]Kawasaki,Takashi,Kobayashi,et al.Role of natural killer dendritic cells in host resistance agains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 after thermal injury in mice[J].Shock,2010,34(1):83-89.
[6]Basak SK,Stolina.Increased dendritic cell number and function following continuous in vivo infusion of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and interleukin-4[J].Blood,2002,99(8):2869-2879.
[7]Linda Y,Sender,Kathrin Gibbert,et al.CD40 ligand-triggered human dendritic cells mount interleukin-23 responses that are further enhanced by danger signals[J].Molecular Immunology,2010,47(2):1255-1261.
[8]Kolls JK,Linden A.Interleukin-17 family members and inflammation[J].Immunity,2004,21(14):467.
[9]Patricia J,Dubin,Jay K.Kolls.IL-23 mediates in ammatory responses to mucoi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lung infection in mice[J].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07,292:519-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