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桡动脉穿刺法的临床研究

2011-07-27 09:02潘瑞芬陈一秀王向军孙雨晴冯雪梅闫秀红
中国医药导报 2011年36期
关键词:操作者食指桡动脉

潘瑞芬,陈一秀,王向军,孙雨晴,王 瑾,冯雪梅,闫秀红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呼吸科,北京 100102

近年来,动脉穿刺技术已成为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常选用桡动脉进行穿刺[1],采集动脉血标本做血气分析,但动脉穿刺方法较多,有文献报道,桡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左右,但穿刺方法大多数较局限,仅限于桡动脉搏动较明显的患者。反复多次的穿刺使患者产生恐惧和紧张心理,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此,通过改进穿刺手法以求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月~2010年1月我院100例需检测血气分析的患者。其中,男 48 例,女 52 例;年龄(64.33±12.22)岁。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器材

动脉采血器(BD PresetTM2 ml)。

1.2 方法

1.2.1 操作前

向患者及家属告知动脉采血的目的、意义和方法、采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心理护理,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1.2.2 操作中

1.2.2.1 对照组 协助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将一小棉垫放置在患者手腕处,手臂自然放置[2];常规消毒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 cm处、穿刺部位的皮肤及操作者的左手食指、中指;操作者以左手食指、中指指腹触摸桡动脉,食指指腹置搏动最明显处,用右手持动脉血气针以适当角度斜刺中食指指腹下桡动脉[3]。

1.2.2.2 观察组 协助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将一小棉垫放置在患者手腕处,手臂自然放置;常规消毒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 cm处、穿刺部位的皮肤及操作者的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采用体表坐标定位,以桡骨茎突为基点,向尺侧移动1.0 cm,再向肘的方向上移0.5 cm即为进针点;操作者以左手无名指沿桡骨茎突向尺侧移动1.0 cm,中指指尖紧靠无名指触摸处即为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食指沿动脉走行滑动2 cm左右,无名指和食指绷紧皮肤,用右手持动脉血气针以适当角度斜刺中中指指尖下桡动脉。

1.2.3 操作后

嘱患者按压采血处5~10 min,正确处理废物,整理好床单位。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的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性刺进血管并抽出足量动脉血液)、多次穿刺成功率(反复在皮肤内试探穿刺直到抽出足量动脉血液)、失败率(没有抽出动脉血或血样不合格)、患者的疼痛反应及血肿发生情况。其中,患者的疼痛反应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进行评分(0分:非常愉快,无疼痛;1分:有一点疼痛;2分:轻微疼痛;3分:疼痛较明显;4分:疼痛较严重;5分:剧烈疼痛,但不一定哭泣)。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除对照组中患者年龄和体重指数外,均为非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穿刺时间和穿刺结果比较

两组穿刺时间和穿刺结果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 P<0.01)。 见表 1。

表1 两组穿刺时间和穿刺结果的比较

2.2 两组疼痛评分和血肿比较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评分和血肿比较

3 结论

3.1 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从表1中可以看出,改进后的桡动脉穿刺结果较改进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主要原因为改进前操作者的食指和中指只是固定了桡动脉的一端,皮肤未绷紧,血管易滑动,易穿透血管甚至伤及骨骼,引起血管痉挛[4],从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而改进后的方法,采用了体表定位和两端固定法,在定点明确的基础上,很好地绷紧了皮肤,固定了血管,从而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3.2 减轻了疼痛

从表2中可以看出,改进后的桡动脉穿刺方法与改进前在患者的疼痛感上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改进穿刺方法前,皮肤未充分绷紧,在穿刺过程中,穿刺的距离长,穿刺力度大,对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刺激就大,尤其是刺激含有丰富游离神经末稍的真皮乳头层及皮下组织使疼痛感增加[5-7]。改进后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以上缺点,从而减轻了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3.3 缩短了穿刺时间

从表1中可以看出,改进后的桡动脉穿刺时间较改进前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改进后的桡动脉穿刺方法,通过体表定位能够迅速的找到穿刺点,而且固定手法的改进,能够很好地绷紧皮肤固定血管,有效地缩短了穿刺点的定位时间,从而缩短了穿刺时间。

3.4 血肿的总体发生率较低

从表2中可以得出,血肿的总体发生率为12%,这证明了现有的按压方法和按压时间比较成熟,同时也说明了操作者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患者的心理护理做得比较到位。

综上所述,改进后的桡动脉采血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动脉血气采集成功率,既减轻了患者的疼痛,也降低了临床耗材;还缩短了操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样本量较少,经过扩大样本量的验证后,期望能将其在临床上推广。

[1]孙小宁,赵强.桡动脉的应用解剖与提取[J].中国临床医学,2003,10(3):430-431.

[2]张飞彩,丁红琴,黄群华.桡动脉穿刺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05,20(3):74.

[3]高林玲,任小红.两种桡动脉采血穿刺方法的效果比较[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9,23(5):377-378.

[4]窦静.血气分析动脉穿刺采血的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0):3179.

[5]邓颖珍.快速静脉穿刺法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43.

[6]沈秋云,沈锦春.两种手背静脉穿刺方法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2):71-72.

[7]张庆云,马宁.直接桡动脉穿刺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A):287.

猜你喜欢
操作者食指桡动脉
操作者框架在车辆传动系旋转耐久试验中的研究与应用
磨 刀
操作者因素对Lenstar测量眼轴长度可重复性的影响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探讨
平衡尺子
双腔管插入操作者手卫生依从性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拇食指巨指症1例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