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颜颜
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可塑性强,是进行养成教育和训练的最佳时期。而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在几节课、几次谈话中得以完成,它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培养过程。
一、要用爱心对待孩子。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名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做到爱学生。因为只有爱心才能唤醒童心、滋润童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认识上,他们需要理解和信任,在感情上他们需要尊重和关心,在行动上他们需要引导和激励。当这些需要都得到满足时,即使再顽皮固执的孩子也会诚恳地改正错误,快乐主动地学习。工作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真诚地关心孩子,热心地帮助孩子。孩子身体不适时,教师要关切地多问问;平时和孩子们玩耍时,拉拉他们的小手,轻轻拥抱一下……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亲昵的动作,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爱是一种传递,当教师真诚地付出爱时,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孩子们爱老师,就会把老师当做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会给学生无声的教育。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课间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顺手排好桌椅;课前两分钟准备时准时站在教室门口;打扫卫生时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等等。
二、要用耐心辅导孩子。孩子的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好习惯的养成总要经过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这需要老师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有耐心。尤其是对城乡结合地区的孩子,从卫生习惯上来讲,农村孩子的卫生习惯相对差点,随地乱扔纸屑的现象非常严重。记得一年级刚来报到时,其中有一个女孩子用完餐巾纸,随手就把餐巾纸从窗口扔了出去,我当时问她:“外面是垃圾桶吗?纸屑能随便乱扔吗?”孩子回答:“我家里就是这么扔的,爸爸妈妈也是这么扔的。”孩子说得那么理直气壮。后来在我的逐步引导下,这个孩子乱扔垃圾的习惯有所改善。刚接手这个班时,应该说班里孩子的卫生习惯真的很糟糕,教室里满地都是纸屑,我采取了各种方法,批评乱扔垃圾的同学,请同学相互监督,及时表扬主动打扫卫生的同学,我自己也以身作则,看到教室里有垃圾总是把垃圾扫到垃圾桶里。经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卫生状况的确有所好转。但过不了多久,地上的纸屑便又慢慢多了起来,于是我再次对学生们进行教育。如此反复多次,孩子们随手乱扔垃圾的坏习惯终于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室里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对于孩子们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良习惯的去除,良好习惯的形成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反复的过程。
三、要用细心指导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在养成教育上,老师必要的指导是少不了的,有些地方必须要手把手地教,指导要具体细致,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少走许多弯路,直接获得效益。所以教师还应有春雨一般细细如丝点点入地的细心。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和他们交流。其次,要注重细节教育,把该做的事指导到位。比如劳动卫生习惯的指导,学生刚开始干值日,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具体怎么做,都要教师亲自指导、示范,甚至手把手地教。毕竟孩子在家没做过,即使有热情也不知道从何下手。要让孩子怎么做,就一定要把要求的细节说到位,孩子听懂了,就能照着老师的要求去做。通过对孩子日常行为的教育、管理和约束,孩子的观察力、生活技能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养成教育就落到了实处。平时教师要细心强调孩子在听课、写字时的姿势和学习上要有踏实认真的态度;要经常要求孩子回答问题时要做到热情大胆积极,语言交流要做到说话清晰富有条理。教师要时常教育孩子做到尊敬长辈、关心爱护同伴。教师要把我们良好的文化传统细致入微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田,在讲课时尽量多引用一些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如《孔融让梨》《愚公移山》《曹冲称象》等);多讲一些名人故事(如《孔子的故事》《毛泽东的故事》《钱学森的故事》等)。教师经常引导孩子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告诉孩子们大家应该和可爱的小草、美丽的花朵、高大的树木、爱唱歌的小鸟一样一起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寄托和希望,孩子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爱心、耐心、细心呵护关爱下培养出来的。只有具备良好习惯的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
(作者单位 河南永城市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