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挂职:青年编辑记者成长的好路径

2011-07-26 06:51覃晓光
中国记者 2011年12期

覃晓光

(作者是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从2010年4月开始,湖南日报社计划三年内组织80名青年编辑记者分批到乡镇挂职锻炼。所去乡镇, 是偏远县的偏远乡镇,他们以乡(镇)长助理或新闻专干的身份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调研、扶贫、接访、维稳、宣传报道。

一、探索

为促进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编辑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让青年新闻工作者开阔眼界,更新观念,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增强服务大局的意识和能力,为党报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队伍,从2010年4月开始,《湖南日报》计划三年内组织80名青年编辑记者分批到乡镇挂职锻炼。每年安排两批挂职锻炼人员,每批两个月。到今年10月份止,已安排了4批42人。

为了提高挂职锻炼的编辑记者的基层工作水平,《湖南日报》在他们下去之前组织集中培训,请省委农村工作部和省维稳办负责人专门介绍维护社会稳定和“三农”工作有关情况。并对他们提出珍惜机遇、虚心学习,求真务实、努力工作,严守纪律、维护形象等要求。

理论部副主任李立川到湘西吉首乾州街道挂职主任助理,他说,60天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熟基层:先后12次走访了街道所辖的11个村,参与接访4次,联系困难户两户,列席街道工作会议3次,参与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两次。

二是提建议:利用一次次的集中调研、座谈,他总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盘托出,如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经济后发区域,如何准确定位经济发展方向;如何着力城市品牌创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如何进一步规范执政行为、优化投资环境等等。

三是找亮点:撰写了《乾州巧解失地农民就业难题》《乾州“三制一卡”刷新党员名片》等新闻稿件,并发表在《湖南日报》上,宣传吉首,推介吉首。

二、收获

挂职锻炼期间,编辑记者们扎根基层,深入群众,虚心向广大农民学习,向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积极参与当地党委政府工作,走村入户,努力搞好调研、扶贫、接访、维稳、宣传报道,坚持办实事、办好事,既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进一步树立了新闻队伍的良好形象,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了自己,增进了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感情,增强了对基层工作的了解,提高了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的能力。参加挂职锻炼的编辑记者纷纷表示,两个月的基层生活,是一份“不可复制的宝贵人生经历”。具体来说,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进一步了解了基层,增强了服务大局、服务基层的意识。

《湖南日报》的编辑记者不少是70后、80后,对于农村,多见于电影电视,很少有机会到农村体验生活。80后摄影记者赵持2010年10月初到永顺县挂职乡长助理,回来后感叹道,不下乡,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农村。不挂职,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基层。年轻记者李国斌说,不到最底层,不知道乡镇干部的苦与累,他们通常给人作风懒散、素质不高、能力不行的印象,亲近他们,才发现许多事情并非网络流传和想当然的那样。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为解决群众生活困难不辞辛劳;他们有他们的苦衷,有他们的工作方法,更有他们的可爱可敬之处。经济部年轻挂职女记者秦慧英看到了难以相信的事实:乡镇干部们下队,三四点吃中饭是最正常不过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乡镇干部有胃病。

通过挂职锻炼,编辑记者们在服务大局、服务基层的自觉意识方面明显增强了。两个月时间,编辑记者们与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特别是走村入户、结对帮困、接待上访等“贴心”工作,切身感受到党的惠民政策的温暖,切身感受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切身感受到新闻工作者肩负的神圣职责,深知新闻宣传服务大局、服务基层的重要性,潜移默化之中,自觉增强了服务大局、服务基层的主动性。

二是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

两个月的挂职锻炼,编辑记者们的思想作风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大家一致表示,通过在乡镇(街道)挂职锻炼,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深切感受到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把握最本质的时代特征,才能反映最真实的人和事。

有些同志反映,扎根基层后,完成了几个转变:对群众感情的转变,对乡镇工作看法的转变,对人生态度的转变,对正面宣传自觉性的转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有了较强的提升。有些同志反映,到乡镇这段时间,学会了怎么做好经济、基层、农村、突发事件、文化等五个方面的报道。这次实践锻炼全面提高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了“三贴近”能力,夯实了业务基础,强化了新闻宣传纪律观念,编辑记者们的整体综合素质得到了质的提升。年轻驻站记者冒蕞回忆两个月的挂职生活时说,挂职不但让他对基层的工作有了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而且,对行政工作从客观审视到主观参与,角色从一个新闻记者转变成乡镇干部,让他处理复杂工作的耐性、细心和创造力都有了进步。

三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图1 挂职记者冒蕞(左)在首车镇了解民情。

编辑记者们自我加压,在扎实深入搞好实践锻炼、历练自身的同时,还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智力优势,主动帮助当地谋发展、找出路,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几乎每个人都为所在乡镇(街道)的发展想办法、出点子、跑项目、争资金,不仅争取了资金和项目,而且改变了边远贫困山区的发展理念,同时巧用媒体,精心策划,强力推介当地对外形象,为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赞扬。在隆回挂职锻炼的编辑记者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围绕工业、农业、旅游、民生、党务等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开展集中采访和调研。在《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等媒体刊发、刊播了160多篇宣传隆回和推介隆回的新闻稿件,树立了隆回的良好形象。年轻记者黄巍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挂职,他和在江华挂职的同事们个人资助或联系解决困难户子女入学30余户,积极争取经费帮助解决修路、改善教育设施、资助受灾群众十多次。2010年6月中旬以后,江华连续降雨十多天,黄巍在走访沱江镇水毁重灾户时,发现竹园寨等几个村有5户受损严重,立即与民政部门联系,解决了6万元救助资金。

四是推动了媒体与基层双向交流。

编辑记者在乡镇(街道)挂职锻炼后,进一步密切了与基层干部群众的关系,增进了对基层工作的了解,推动了基层干部对新闻宣传的重视。通过他们扎实努力的工作,彻底改变了基层对媒体的一些不正确看法,由防记者、怕记者、躲记者,到想记者、找记者、盼记者,效果十分明显。有些编辑记者还结合自己的新闻工作经验,给基层干部上课,宣讲“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的理念,明显提高了基层干部用好媒体的能力和水平。不仅所有接受编辑记者挂职锻炼的乡镇(街道)乐意主动跟媒体打交道,而且其他县市的乡镇也都在积极争取《湖南日报》记者去挂职锻炼,为基层全面了解媒体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另一方面,编辑记者去乡镇(街道)挂职,也为媒体深入基层采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编辑记者真情实意地站稳了群众立场,坚守了群众路线,贴近了群众感情,进而使新闻报道更理性更主动。记者了解了基层,有利于他们今后更客观地反映基层生活。为了真实反映他们的挂职生活,《湖南日报》从今年8月中旬开始,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大栏目中开辟了“挂职记者手记”这个小专栏,发表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秦慧英在手记中这样深情地写道:“此前,我对乡镇干部的工作没有一点概念,多次下队,方知晓基层工作的艰辛。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似乎对弱者有一种习以为常的同情。在乡镇干部与村民之间,我们也往往不自觉地偏袒了后者。在这两个月里,我的同事们穿着村民常用的雨靴、走在泥泞的田埂路上,即便委屈仍然面带微笑地解释……这一切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过去的思维,是否陷入一种刻板模式?我们的报道是否真的那样客观真实?作为媒体,传达的是社会的声音,而这声音应该是公正的、全方位的,很多时候我们拿着一份政府或企业通稿、一篇材料便开始奋笔疾书,弱者的声音往往被湮灭;也有很多时候,我们出于正义或同情而义愤填膺,却忽略了一些隐藏的事实。”

三、体会

通过前四批编辑记者到乡镇挂职锻炼的实践来看,这是一条十分有效的培养人才、建设队伍的模式。如何让广大青年编辑记者在乡村、社区这个“大课堂”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全面提升自己的情感、意志、品行、能力。我们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是精心选拔。由于想下去挂职的同志很多,报名的人十分踊跃。《湖南日报》出台了严格选拔标准,明确规定下去挂职对象的要求,如40岁以下、从事新闻工作5年以上、政治思想素质好、工作踏实勤奋,具备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等。

二是切实关心。为了保证选拔出的青年编辑记者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增才干,《湖南日报》出台了专门的政策,规定下去的人员工作岗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还要按照相关规定给予适当的生活、通讯补贴,提供必要的工作便利。

三是大胆使用。对挂职锻炼人员,我们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不定期走访和跟踪考察,对表现特别优秀的编辑记者,根据需要提拔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