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要求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1-07-19 03:20高兴邦周
化学教与学 2011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化合物新课程

高兴邦周 跃

(1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 江苏 泰州 225000;2江苏省泰兴市教育局 江苏 泰兴 225400)

基于新课程要求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兴邦1周 跃2

(1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 江苏 泰州 225000;2江苏省泰兴市教育局 江苏 泰兴 225400)

新课程标准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过去比存在较大差异,江苏新课程高考方案对元素化合物也有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要求,文章阐述了一个地区的有效教学实践和探索。

元素化合物;教学;实践;思考

江苏实施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学从高一到高三不同学段,不仅教学内容不同,而且即便是同一学段相同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也应存在较大差异。新的高考方案的实施,也使全省化学学科的地位有所下降,参加选修化学的考生总人数逐年下降,各校的化学课时数也都比过去有所减少,同时在多数学生眼中,化学内容多,知识点分散,易学难记。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化学教学效益,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就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谈谈我们地区的教学实践和思考。

一、转变新授策略,准确定位,分层实施教学要求

在实施新课程以前,进行高一化学教学时,大多数学校采取的策略是“一步到位”。在其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补充多、教学习题难度大、课后学习负担重等现象普遍存在。但是,在新形势下,既不允许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因此,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准确定位各个层次的不同要求,从而把握不同学段的教学深广度。而三种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都需要了解典型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目标不是孤立地达成而是与实验、生活应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结合起来的。

在教学中,还要熟悉并定位好相关知识点在必修、选修中的呈现方式、程度、区别与联系,然后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在再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传授,根据各模块的课程特点,以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内容,既不能对必要的基础知识“轻描淡写”或“置之不理”,也不能对所讲知识“顺藤摸瓜”或“打破砂锅问到底”,随意地去延伸与拓展所学知识,应在理解掌握好必修课程的基础知识点后,按照课程设计理念,螺旋式上升,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化学核心知识。

如,金属元素的教学,可以考虑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化学中金属的相关性质和金属活动顺序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理论知识来认识元素化合物,在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还有在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分别与氧气、水、酸、碱、盐等物质反应的时候,可以多加强方法指导,采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找出元素化合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对金属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们以人教版为例,对比分析必修1中呈现的钠及其化合物部分相关知识点与选修中的分层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钠及其化合物在人教版必修与选修教材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一览表

选 修NaHCO3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溶液的碱性、热稳定性、与酸、碱反应) 氨碱法生产纯碱、联合制碱法、盐类的水解等Na2SiO3 俗称、制法、与盐酸反应、应用(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等原料)等 传统硅酸盐材料NaCl 电离 食品添加剂(调味剂和防腐剂)、联合制碱法、氯碱工业等、NaCl的晶胞结构知识点 必 修

可见,不同模块的教学任务不一样,在必修部分不需要强化学习有关钠的化合物的电解原理、水解原理和晶体结构等内容。

因此,对未选科的高一学生,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应立足课程标准,杜绝课堂一刀切的高标准教学现象,淡化知识的细枝末节,重视基础,抓实教材文本,分层设计教学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尽量做到内容不扩展,要求不超标,能力尽发展。高一只做高一的事,不追进度,不煮“夹生饭”。

教学中要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重视基本观念(如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的形成,密切联系实际,开展实验探究,加强基本方法(如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法、分类的方法、研究物质中采用的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科学方法)的指导和掌握,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运用和涉及的概念与原理,也必须重视不同的层次要求,既不超标,也防止“一步到位”的负面影响。

二、分析教学内容,适时整合,做好模块衔接教学

新课程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构建发生了变化。为了准确把握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需学会从整体思维的角度去分析必修模块中各章节之间、必修模块之间以及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

以人教版为例,必修1中呈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各模块中的应用衔接点,如表2。

表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其他各模块的衔接点分析表

在必修1和必修2中,教材体系充分体现了基本概念与物质知识的密切联系并进行优化整合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将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酸、碱、盐的电离、物质结构、化学反应等概念原理渗入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打破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概念原理知识学习时截然分开的传统做法,在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必要的基础外,也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整合。

从新教材设计思路看,打破传统,改变以往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而是从物质性质→元素周期律;物质→化学反应→化学键→化学反应的本质。必修1在分类观的指导下,使学生初步感性认识核心的代表元素 (钠、铝、铁、铜、氯、氮、硫、硅)及其化合物;必修2的概念与理论的引入是以必修1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础进行的,学完必修2的理论概念知识就能进一步深化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应用的认知发展过程。

在进行选修模块教学时要注意与必修知识的衔接整合,可以将原有元素化合物知识设计为选修模块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情境。在选修模块中,虽然没有系统的新增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介绍,但也没有脱离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在选修模块中其实还在一如既往的讨论学习一些物质的相关性质,如,在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中,还会讨论氮气为什么稳定、水的沸点为什么高、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为什么大等等,将物质的构性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教学中,也可利用化学键知识认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所在;在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教学中,也可利用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深入对化学反应的认识等等。

三、转变复习策略,集零为整,构建知识网络

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零散,新教材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编排以生活生产科技为背景,重视学科知识的应用性、综合性。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元素化合物时记忆困难,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程度不高,系统化不够。因此,复习元素化合物时,一定要帮助学生从题海中跳出来,学会使用科学合适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研究单个物质时的思路是什么?研究物质转化关系的思路是什么?研究物质制法的途径是什么?研究物质检验和鉴别的途径又是什么?并利用这些方法将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联系起来,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形成思维导图,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存储和运用时提取元素化合物的有关信息。

为了引导老师们规范教学行为,我们市通过课题引领,研讨示范,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方式进行优化选择。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和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要求,在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八大主干元素化合物知识梳理的基础之上,减少教师的讲,增加学生的学与练。

为了帮助学生建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应用系统,我们课题组向全市推介了“一题变式训练法”,即以建构知识网络为理念,以无机框图推断题为载体,整合覆盖必修1、2和选修1模块的知识,采用变式训练的方法,既能促进学生对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和原理、实验、计算等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又能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并有效提升学业应试水平。

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尽量做到能够让学生自主建构,即以某一核心元素为点,把含有该元素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作为某一知识主线,再将这些不同的主线横向联系起来形成知识面,从而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图,以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方法一:依据分类观、元素观,确立核心元素的物质为点(单质、氧化物、水化物、盐);依据转化观,按照化合价的高低顺序 “单质→氧化物→水化物→盐”构建知识主线为线;将核心元素所涉及到的所有常见的物质以及相关性质归纳在一起为面,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图。依据知识网络图,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方法二:在方法一依据观念的基础之上,在主线上重新变更,依据元素观、结构观、分类观、变化观、守恒观、平衡观、化学价值观等观念,采用以“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物理、化学性质)→存在→制法→用途→保持→检验”为主线构建知识网络。

经过上述方法复习,不仅从元素化合物知识上进行集零为整,而且还从过程与方法上进行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观念,有利于学生能自主构建适合于自己学习和理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另外,为了防止高三化学复习中教师或学生淡化对教材的回归,导致书本中基本知识的漏缺,方法二也是有效的补救措施。

总之,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重点在必修1中具体系统地介绍,但是其他模块都有涉及,因此,在化学教学实践的各个阶段都要把握教学的适宜度,处理好基础性与选择性、发展性的关系。否则会加重学生负担,导致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减,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江苏教育考试院.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江苏教育考试院.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4]陆军.新课程下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构建[J].化学教育,2007,(12):17-19

[5]林海斌,谈课程标准对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要求——“钠及其化合物”为例[J].化学教育,2010,(3):39-41

[6]孙天山,沈颖.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 [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2):11-13

1008-0546(2011)12-0062-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12.028

book=35,ebook=16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化合物新课程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碳及其化合物题型点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碳及其化合物题型点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析高考中的铁及其化合物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新型三氮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