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蒲
(四川省三台蚕种场,四川 三台 621100)
后期死蛹是指从茧质调查结束开始削茧鉴蛹到化蛾这段时间发生的死蛹。主要有各种败血蛹(黑死蛹、黄死蛹、红死蛹等)、脓蛹、各种僵蛹等。
由于受各原蚕区养蚕户的桑叶质量、饲育技术、上蔟管理、气象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原蚕区种茧质量较差,后期死蛹大量发生,经常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我场2006—2008年在香山、慕禹、狮王等原蚕片收购种茧,早期死蛹和后期死蛹的发生严重,发蛾率低,制种量低,种场经济效益差 (表1)。
表1 2006—2008年种茧调查
为了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我们着重抓了饲育管理、收购运输、种茧保护以及后期削茧鉴蛹等措施,我场几个原蚕组种茧质量比过去几年有明显提高,如表2。通过努力工作,大大减少了后期死蛹的发生,主要体会是:
表2 2009—2011年种茧质量调查
我场现有300多户原蚕饲育户,分布于两大片区,即安宁和慕禹,条件各不相同,饲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必须对蚕农进行专门系统培训,讲授原蚕饲养技术提高蚕农养蚕技能,达到原蚕种茧育的技术要求。
桑叶的内在质量直接影响蚕一生的生长发育,各种营养物质丰富、适龄适熟的新鲜桑叶,是保证蚕儿健康生长的物质基础,因此养蚕户要选用优质桑叶养蚕。
养好小蚕是种场制种工作的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只有搞好共育,提高蚕的匀整度和强健性,才能确保大蚕食桑旺盛、体质强健、上蔟率高,后期蛹体健康。
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和后期死蛹发生多的情况体会到:原蚕饲养过程中要避免人为喂水桑,尤其是阴雨天采摘的湿桑叶,一定要凉干后再喂。为了预防微粒子病的发生和传染,我场采取了用含有效氯0.3%~0.5%的漂白粉澄清液进行桑叶消毒,这势必造成了蚕儿食下较多水桑叶,是和减少原蚕后期死蛹相矛盾的。蚕体水份是相对平衡的,尤其5龄后期,水份需求量减少,蚕过多的食水桑叶,影响到蚕体正常生理代谢和营养代谢,造成蚕体虚弱,尤其是上蔟阶段易发病,也使后期死蛹增多。所以原蚕饲育尽量避免喂水桑叶,用漂白粉水消毒后的桑叶必须待摊凉干后喂蚕,同时做好桑叶的保鲜、贮存工作,避免桑叶蒸热、凋萎,即不能湿喂,更不能湿贮。
据相关资料研究,结合笔者多年搞原蚕的工作实践,发现不同品种、品系之间与原蚕后期死蛹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日系品种后期死蛹发生多于中系品种;秋季死蛹发生多于春季,这就要求种场生产安排和布局上要尽量考虑这些因素,权衡利弊,尽可能调节好气象环境,加强对日系品种的饲养管理,调整好生产计划,春季尽量多生产蚕种,秋季不生产或少生产蚕种,以控制后期死蛹的发生。
用含有效氯1%漂白粉澄清液对养蚕农户的住房、环境、院坝、竹林、阴沟进行喷洒再次消毒。
认真处理好蚕沙,除沙时蚕沙不落地。用专用蚕沙框或蚕沙袋,把蚕沙倒入蚕沙池,防止病原污染扩散,保证大蚕在无毒的环境中饲养。
每天早上或晚上在蚕箔内撒鲜石灰进行蚕体蚕座消毒,一直坚持到熟蚕上蔟为止。
原蚕上蔟后不再食桑,靠本身积累的营养维持生命活动和继续发育变态,因此必须加强蔟中管理,为熟蚕提供一个良好的营茧环境。
采茧过程,由于原蚕饲育户多,采茧时间短,工作量大,劳动力缺乏,难免出现动作粗放、抢工图快的现象,蛹体极易受伤;运茧途中由于颠簸、摇晃、磨擦也易使蛹体创伤,这就要求种场根据生产实际合理安排适量采老蛹茧,让农户适时采茧,轻采轻放,不堆积,避免蛹体发热而造成死蛹,运输途中,松装快运,原蚕茧运回后合理调节好温湿度,切实做好种茧保护工作,尤其防止温度过高,给蛹体造成为害,把握好这些环节,减少后期死蛹发生。
近年来,我场在劳力充足的情况下,削茧鉴蛹时间一般是上蔟后春季9d~10d,秋季10d~11d,蛹体复眼浓黑色,但也要根据当时的气象,尤其是温度的高低而灵活掌握,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过早因蛹体偏嫩易伤;过迟有时因劳力不足,造成抢工图快,粗放操作,也易碰伤蛹体。
在削茧鉴蛹过程中,我场近十年改变了从前传统的“一削二倒三轻放”为“一削二看三倒四轻放”的方法,减少了削死、削伤蛹的发生。避免了死蛹、坏蛹和好蛹在箔内接触和对蚕具的污染,发现死蛹、坏蛹由专人负责处理,倒入石灰盒。一天削完后,将石灰盒内的全部死蛹挖土深埋于蚕沙池,防止病原污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