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华
摘 要: 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预防“留守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成为家庭、学校、教育部门、社会的共同责任。通过研究,纠正、排除、防止我校“留守学生”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促进“留守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解决外出打工“留守家庭”的后顾之忧,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 留守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家庭
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人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每年春节一过,大批农民背着铺盖,离开家乡,致使农村家庭“老、弱、病、残、妇、幼”留守现象日益严重,出现“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疏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这对留守学生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那么,留守学生存在哪些问题?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如何?如何教育他们呢?
二
我校是一个地处山区的农村初级中学,现有24个教学班,1672名学生,经调查显示,其中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经商留守学生1013人,占在校学生数的61%。以我所任班级172班为例:64名学生中,留守学生43人,占全班总人数的67%;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有35人,占全班总人数的55%。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这些“留守学生”在交往能力方面优于同龄人,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但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在诸多方面均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出:
1.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对学生缺少关爱,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致使大多数“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亲人产生隔膜感。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监护行为浅层化。调查显示,有的“留守学生”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某种原因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存在难以抹平的“代沟”,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当部分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更显得力不从心。
3.“真空时段”,自我监护,“留守学生”道德失范。调查显示,有的学生父母双双外出,这部分学生交由亲友监管,甚至由学生自我监管,亲友自觉不好管,甚至不管,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每到节假日,成了“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这些学生往往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学习成绩差、班上倒数几名的大都是“留守学生”;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学生”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
三
这对留守学生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那么,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如何?我校对全校的1013名“留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通过学习,对本班“留守学生”进行观察、研究、了解,并结合全校的调查得出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下:
1.性格缺陷。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能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而由于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经商,与留守儿童联系较少。有的甚至多年未与孩子谋面,很难与子女交流,使有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而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或亲戚通常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又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心理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2.情感缺失。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但留守小孩与父母间依恋关系的正常发展过程被中断。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率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少,有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两星期通一次电话;有的一年见到一两次,有的甚至3、5年都没有见面,当孩子想找父母的时候找不到或者碍于经济的考虑拼命克制,使许多留守孩子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易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导致孩子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
3.行为偏差。儿童一般由祖父母或亲戚监护,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
4.学习困难。外出务工潮使农村许多孩子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外打工,另一方在家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学习,也很少对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辅导,一旦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也无法给其释疑解难;如果父母均外出打工,小孩是隔代监护的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如果孩子交由亲戚代为照顾,叔叔阿姨往往不愿多加管束,管太多又怕父母回来后埋怨,还不如放任,只要不出大乱子,他们就算完成任务,也不会在孩子的学习上多下功夫,比较缺乏责任感。因此,“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一般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的学习教育差一些,有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习困难重重。在我调查的76名留守子女中,有45%的学习成绩较差,42%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3%的学习成绩优秀。学校上学期流失162人,在这些流失学生中间,仅有5%的学生是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的,“留守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
5.价值错位。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外出务工的父母使家庭经济相对改善,部分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有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零花钱增多,使用自由度提高,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一部分留守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地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6.心理障碍。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交往等方面的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由于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不可能有专门的心理老师开设心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社交恐惧等。
四
对“留守学生”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加强对老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培训,着力指导老师提高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留守学生”,增进师生感情,掌握“留守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留守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2.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袋和信息库。以班主任为核心,深入各班级,摸清“留守学生”的数量,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心理、言行等状况,登记存档。档案内容包括“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详细地址、留守原因、家长联系电话、留守后谁负责临时监护及临时监护人联系电话等情况。学校将各班的“留守学生”名单和学生及老师的结对情况建成投产信息库,并随时倾听学生及家长的心声,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3.设立亲情热线。学校将各处室的电话号码向“留守学生”家长公布,各班主任将家庭电话及手机号码公布给“留守学生”家长,加强学生、家长、临时监护人、学校四者之间的联系。这就在家长与学校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桥梁,密切了家校的联系,使家长能及时地了解在家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4.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信箱”长期向学生开放,通过学习联络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与他们随时保持心灵沟通,为他们排忧解难。
5.开展“结队”活动。每位教师与一位或多位“留守学生”结对子,与他们交朋友,做他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让“留守学生”感受到学校就是温暖的家;每位教师每周与结对“留守学生”交心谈心一次,及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消除他们自卑、胆怯、封闭等不良心理,并随时记录他们的言行,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每位班主任每学期至少对全班“留守学生”进行一次家访;班上每月开展一次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活动。“留守学生”每月给在外的家长写一封信,向父母汇报自己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家长每周给“留守学生”打一次电话,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任课教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与子女团聚一次。
6.鼓励“留守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每学期举行多种文体活动,如元旦、“五·四”、国庆庆祝活动,演讲及征文比赛,书画比赛,运动会,班级篮球赛,以及各班自行举办的各种娱乐活动。这些活动的举行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转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7.加强对“留守学生”青春期卫生教育。学校团委安排男、女生活指导教师对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定期开展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知识辅导,让他们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预防“留守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成为家庭、学校、教育部门、社会的共同责任。通过研究、纠正、排除、防止我校“留守学生”出现心理、行为偏差,促进“留守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解决外出打工工“留守家庭”的后顾之忧,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