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春湘
对联在发展过程中, 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可谓万紫千红,美不胜收。对话式对联属于俗对一类, 是对联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对话是对联的主要特征, 是以模拟人物对话的形式抒情言志,多寓庄于谐,以轻松、幽默的语言表达严肃的意蕴,可以使人解颐、令人捧腹; 也可以叫人如鲠在喉、如芒刺背。
晚清年间云南某村土地庙曾贴一春联,模拟土地菩萨公婆问答的口吻:
咦, 哪里放炮?哦, 他们过年!
乍看,似写土地菩萨门前香火冷落,实则写社会贫富不均。
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重庆, 有一土地庙门前贴了一副对话式对联,语义更明朗;
夫人莫抹摩登红,谨防特务打主意;老爷不要刮胡子,免得保长抽壮丁。
以上两例,主旨讽刺。但对话式对联并非只用于讽刺。
上世纪八十年代, 湘潭大学羊春秋教授登南岳衡山, 给拟建中的南天门招待所撰写过一副对话式对联:呀,来呀,都道是此间乐;来轻点,轻点,莫惊了天上人。
此联仿游客对话口吻, 极言地理位置之高,虽不乏诙谐、幽默,却不含讽刺,亦足供人欣赏。
笔者有一位农民朋友,招婿养老。喜期临近,嘱写婚联。笔者嘉其喜事就办,移风易俗,特撰对话式对联两幅,表示祝贺。
贴于新房门前的一副, 拟小两口语意绵绵:
莫说女比男好,男比女好,男女同心才算好;
无论我到你家,你到我家,你我相爱即成家。
贴于老人房门前的一副, 拟老两口心满意足的语气:
他人嫁女,奈何掌上明珠也随他人去;我家招婿,虽系堂前半子却到我家来。
还有一种对话式对联,不是两人对话,而是一人说给另一个人听。虽是独白,却有双方,也算作对话形式。
解放前,有一个小学教师,穷困潦倒,中年丧妻,悲愤难抑,遂作一联以挽亡妻:
穿也愁,吃也愁,我把你苦死了;儿不顾,女不顾,你比我快活些。此联是未亡人独白,向亡者倾诉,而亡者之回应,则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