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振海 张 富(农业部畜牧业司)
草原畜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是我国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关键时期,草原畜牧业发展事关国家生态屏障的稳固,事关牛羊肉和绒毛等特色畜产品供给,事关牧民增收和边疆稳定,必须同步建设,全力推进。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7号),8月份又召开全国牧区工作会议部署牧区工作,把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作为重要任务提上议程。《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初步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畜牧业良种覆盖率、牲畜出栏率和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全面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可以说,目标任务已经明确,草原畜牧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国现有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是草原畜牧业生产的主体。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总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1.6%。2009年年末,牧区总人口457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4%;其中牧业人口1645万人,占牧区总人口的36%,占全国乡村人口的2.3%。牧区拥有草原面积34.5亿亩,占牧区国土面积的58.2%和全国草原面积的58.5%。
新世纪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强牧惠牧政策力度,相继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草原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是畜产品生产稳定增长。据行业统计,2010年,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年末大牲畜存栏3589.8万头,占全国的23%,羊存栏1.09亿只,占全国的30.7%,每年向农区提供育肥用牛羊达到3000多万头,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格局初步形成,为全国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牧区半牧区县牛羊肉总产量达275.2万吨、奶产量896.5万吨、羊毛羊绒产量21.8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8.5%、19.4%和48.0%,分别比2000年增长97.5%、308.5%和23.2%,有力地保障了市场供给。
二是产业地位不断提升。2009年,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牧业增加值775.8亿元,占第一产业的42.7%,比2000年的39.5%提高3.2个百分点。牧区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499元提高到2009年的4127元。草原畜牧业一直是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约占牧民人均纯收入的75%。特别是近年来,牧区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畜产品市场份额连年增加,一批登记保护地理标识的畜产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牧区畜产品的品牌越来越响亮。
三是生产方式逐步转变。近年来,牧区各地积极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以草原围栏、人工草地、饲草料基地、牲畜棚圈等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生产方式,探索建立现代家庭牧场、规模化养殖小区等多种模式,扶持建立了6646个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累计培训人数432.4万人次,生产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
四是防灾减灾能力有所增强。结合游牧民定居、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的实施,大力开展棚圈、饲草基地等配套措施建设,改善了牲畜越冬的基础设施。新疆实行牧民住房棚圈、饲草饲料地、牧民定居点水电路建设规划“三统一”,制定了“三通四有五配套”的牧民定居标准,显著提高了抗御冰雪灾害能力;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通过天然草原打贮草,确保牲畜越冬度春草料供给;四川阿坝州出台地方建设项目,发展牲畜卧圈与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增加了冷季饲草储备。
五是畜牧良种对生产发展的贡献逐步加大。截至2009年,牧区种畜禽场数量达到826个,比2000年增加21.6%,良种供应能力比2000年增加40%以上。同时,牦牛、骆驼、绒山羊等一大批地方珍稀地方品种得到了有效保护。畜牧良种供应能力的增强带动畜禽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产量稳步增长。据测算,目前牧区奶牛单产水平比2005年提高了500千克;2010年,青海牧区肉羊出栏体重比项目实施前的2008年提高了2千克。
六是动物防疫条件进一步改善。2004—2010年,中央累计投资牧区11.6亿元,在主要牧区建设乡镇兽医站11485个。2008年起,每年安排2亿元用于牧区基层防疫工作补助。每年投入1400万元和200万元,分别用于牧区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兽药残留抽检。通过改建业务用房,配备防疫、检疫、冷链等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牧区县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检疫监督执法水平迅速提高,具备了较强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这些年,草原畜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是以粗放型掠夺式经营为基础的,投入少、基础差,生产方式总体落后,草原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还不协调,仍然是草原工作的短板,与新时期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生产性能较低。在品种保护方面,地方牛羊品种规模逐渐减小,近交繁育的现象比较严重,出现了繁育能力下降,个体体型减小问题,新品种培育工作滞后。在良种体系建设方面,全国肉牛肉羊种畜场建设滞后,2010年全国种羊场1040个,比2003年下降17.4%。主要牧区地市级以下家畜品种改良机构衰落明显。2010年,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等主要牧区省份地市级以下家畜品种改良站共147个,比1998年的173个下降15%;职工总人数2345人,比1998年的3047人下降23%。良种繁育工作的落后,导致草食家畜生产性能低下。目前我国肉牛平均屠宰体重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美国的40%。
二是草原退化严重,饲草料资源不足。
草原是牧业发展重要的生产资料。目前,全国约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达23亿亩。宁夏、甘肃、青海、四川、新疆、西藏和内蒙古等地,可利用草原退化比例分别达到97%、91%、90%、83%、80%、78%和75%,产草量比20世纪80年代平均下降30%~50%,部分草场完全丧失生产能力。与此同时,近年来交通、工矿业等占用草地增加,使得可利用草原面积减少,内蒙古草原面积本世纪初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约2亿亩。
三是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化水平低。目前牧区的家畜饲养基本沿用了传统靠天吃饭的方式,部分肉羊养殖户传统的以放牧为主的观念还没有彻底改变过来,舍饲圈养技术水平还比较低,饲草料加工技术不足,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很少,养殖、加工、销售、服务等产业化链条不完整,导致增值少、效益差。半农半牧区规模养殖比例也不高,饲养水平也很低,牛羊养殖普遍采取“啃秸秆、喝凉水、宿露天”的方式,繁殖率低、生长周期长。2010年,全国肉羊规模养殖比重为48.8%,仅比2003年上升5.4个百分点,而同期生猪、肉鸡、蛋鸡、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提高22.6、17.7、25.9和20.6个百分点。
◎2011中国草原可持续发展论坛会场
四是饲养设施差,防灾抗灾能力弱。养殖棚圈普遍较为简陋,大部分养殖户缺少必要的防灾减灾设施和饲草料生产储备基地,抗灾能力很弱。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个别地区,冬季雪灾气候牛羊死亡率高、繁殖存活率低、掉膘严重等问题尤为突出,还没有走出“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2010年冬春季节北方牧区的严重暴雪灾害,仅内蒙古、新疆两地就因灾死亡大小牲畜28.23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达6.29亿元。
五是扶持政策少,发展动力不足。目前中央财政的畜牧业扶持政策中,以保障大宗畜产品供应为主,重点支持生猪和奶牛等生产,扶持肉牛肉羊生产的政策不多;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政策中,支持牛羊等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又很少。据统计,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肉牛和肉羊生产的扶持资金约5亿元,其中牧区3.4亿元,仅占中央财政扶持畜牧业总资金的2.5%。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方针,按照“强基础、促转型、提水平,突出重点区域,抓特色生态产业”的思路,着力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继续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肉牛肉羊生产发展,尤其要支持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草原畜牧业发展,努力实现草原牧区“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目标。
一是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有步骤地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实现草畜平衡。加强草原围栏和棚圈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稳步开展牧区水利建设、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实现禁牧不禁养。优化生产布局和畜群结构,提高科学饲养和经营水平,加快牲畜周转出栏,增加生产效益,促进草原畜牧业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是加大草原畜牧业生产补贴力度。尽快启动实施牛羊养殖大县奖励政策,在肉牛肉羊优势产区选择300个肉牛生产大县、300个肉羊生产大县,对饲养能繁母畜的养殖场户给予生产、保险和贷款贴息补贴,支持发展基础母畜,保护草原畜牧业发展能力。继续实施牧区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在对肉牛和绵羊进行良种补贴基础上,将牦牛和山羊纳入补贴范围,降低养殖户生产成本,增加牧民收入。
三是支持种畜场等良繁体系建设。良种供应不足是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进一步加大对种畜场建设支持力度,改扩建一批种牛场、种羊场,提高种牛种羊供应数量和质量,提升牛羊产业发展水平。同时,针对肉牛肉羊品种改良技术服务落后和不足问题,加强基层品种改良机构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切实加强对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指导和服务。
四是推进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大力发展舍饲圈养,将肉牛、肉羊纳入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政策支持范围。同时,针对主要牧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启动实施内蒙古及周边牧区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示范工程、新疆牧区草原畜牧业转型示范工程、青藏高原牧区特色畜牧业发展示范工程等三大工程,支持肉牛(羊)标准化养殖小区(场)等建设,提高生产能力和水平。
五是推行农牧结合生产模式。优化生产布局和畜群结构,加快牲畜周转出栏,增加生产效益。实行农牧结合,加快推进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高效生产格局。落实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支持发展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联户经营;扶持一批家庭牧场和养殖大户,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草原畜牧业组织化程度。
六是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进一步加强对牧民的养殖、兽医和牧机等技术服务。加强动物疫病防控,指导牧民做好各项免疫和疫病防治工作。继续开展畜牧业科技入户行动,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科技入户、科技书屋等形式,加强对农牧民的培训,提高其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的能力。(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杨振海在2011草原可持续发展论坛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