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周汉华 马艳妮 詹新平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尼泊尔蓼为蓼科 (Polygonaceae)蓼属 (Polygonum)头状蓼组 (Cephalophilon)植物尼泊尔蓼Polygonum nepalense Meisn.的地上部分,又名“野荞麦”、 “猫儿眼睛”[1]。具有清热解毒,收敛固肠[2]等功效。全草入药[1],通常用鲜品,用于治疗痢疾、目赤、牙龈肿痛、胃痛、赤痢、腹泻[2]、关节痛[3]、咽喉肿痛等症。喜生水边、田边路旁湿地,分布于贵州[2]、吉林、辽宁[4]、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广东、云南、四川和西藏[5]。笔者对该药的植物形态,尤其是对显微鉴别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制定其相关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1.1 材料 尼泊尔蓼药材样品采自贵州省贵阳市。经贵阳中医学院生药教研室周汉华教授鉴定为蓼科 (Polygonaceae)蓼属 (Polygonum)头状蓼组 (Cephalophilon)植物尼泊尔蓼Polygonum nepalense Meisn。
1.2 仪器 Olympus CX31、XSZ-0900光学显微镜。
1.3 方法 石蜡切片法、徒手切片法 、叶表皮制片 、粉末制片法。
2.1 原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6~70cm,茎直立、平卧或倾斜,细弱,自基部多分枝;节间长0.6~6.5cm;单叶互生,膜质,卵形、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7cm,宽0.5~4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宽楔形,延叶柄下成翅状,叶缘浅波浪状,无毛;上面生脉及下面脉上有毛;上部叶无叶柄或叶柄极短,长0.1~0.4cm,基部常扩大为耳状,下部叶叶柄长0.4~2.5cm;托叶鞘膜质,淡褐色,筒状,高0.1~1cm,密生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生,顶生或腋生,白色或淡紫色,有9~24朵小花,基部常具1叶状总苞片,长1~1.5cm,宽0.8~1.2cm;花序梗长0.5~4cm,近花托处具白色柔毛;苞片卵形或椭圆形,边缘白色,中央绿色,膜质,长2~2.5mm,宽1~1.5mm;花被4深裂,裂片长圆形,长2~3mm,宽1~2.5mm,基部具有类圆形黄色腺体;雄蕊5~6枚;花丝长1.5~2.5mm;花柱2枚,中下部合生,柱头头状,与花丝近等长;子房上位;瘦果宽卵形,双凸镜状,长2~2.5mm,宽1.8~2.3mm,黄褐色至黑色,无光泽;花期5~9月,果期6~10月。
2.2 显微鉴别
2.2.1 茎横切面显微 表皮1列,类圆形或长圆形,长7.4~27.1μm,宽9.8~22.1μm;皮层2~6列,类圆形,含草酸钙簇晶和方晶;中柱鞘纤维1~3列,类长圆形,强烈木化;具有5个以上无限外韧型维管束;导管分子直径12.3~36.9μm;髓部宽大,细胞类圆形,有大量的草酸钙簇晶分布;木质部与韧皮部宽度比值约为3/1,皮层约占横切面的2/25。见图1、图2。
图1 尼泊尔蓼横切面简图
图2 尼泊尔蓼茎横切部分详图
2.2.2 叶表面观 上表面细胞类五、六边形,垂周壁近平直,具有水波样纹饰;下表面细胞垂周壁呈深波浪形弯曲,无纹饰;上下表面均有类圆形的腺鳞,头部8个细胞,偶见5个,柄部2个细胞;叶缘具有水波纹饰的单细胞非腺毛;气孔不定式,椭圆形,长31.9~39.3μm,宽24.6~29.5μm,副卫细胞3~4个,上表面气孔密度为1.2,气孔指数为5.7%,下表面气孔密度为2.3,气孔指数为12.2%。见图3、图4及图5。
图3 尼泊尔蓼叶上表面观详图
图4 尼泊尔蓼叶下表面观详图
2.2.3 叶柄显微 表皮细胞类圆形或圆形,排列紧密;表皮内侧具1~2列厚角组织,类圆形或圆形;皮层细胞类圆形,细胞间隙明显;外韧型维管束4个以上,类圆形,形成层不明显,偶见草酸钙簇晶。见图6。
2.2.4 托叶鞘显微 上表面细胞类长方形,垂周壁扁平,长61.4~174.4μm,宽14.7~44.2μm,径向紧密排列;下表面细胞垂周壁浅波浪状,长56.5~199.1μm,宽17.2~36.9μm,纵向紧密排列;可见草酸钙簇晶和方晶;无气孔。见图7、图8。
图5 尼泊尔蓼腺鳞和腺毛示意图
图6 尼泊尔蓼叶柄横切简图
图7 尼泊尔蓼托叶鞘上表面观
图8 尼泊尔蓼托叶鞘叶下表面观
图9 尼泊尔蓼粉末示意图
2.2.5 粉末显微 表皮组织碎片甚多,类五边形、六边形或长圆形;草酸钙簇晶散在,直径49~74μm;方晶、块晶散在,方晶长4.9~12.3μm,宽2.5~12.3μm,块晶长9.8~24.6μm,宽4.9~12.3μm;纤维多成束或散在;中柱鞘纤维淡黄色,直径4.9~19.6μm,木化,胞腔宽卵形;木纤维淡黄色至黄色,直径9.9~14.8μm,微木化;导管主要为环纹导管、螺纹导管,直径12.3~27.1μm;淀粉粒少,单粒圆形、类圆形、长圆形,直径4.9~19.6μm,复粒少,由2、3个分粒组成,脐点明显,形状为点状、一字状、人字状。见图9。
3.1 尼泊尔蓼形态学的研究,补充了贵州植物志上描述的不足,为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3.2 尼泊尔蓼茎横切面髓部具有大量的草酸钙簇晶,比叶上下表面所含草酸钙簇晶多,可能由于生长部位不一样,草酸钙簇晶分布的数量不同。
3.3 叶上下表面均具有草酸钙方晶,但是上表面比下表面的多,或许是由于光照强度等其他因素造成的。
3.4 叶上下表面均有类圆形的腺鳞,头部8个细胞,偶见5个,形如鳖甲状,柄部2个细胞,形似梭形,可以作为尼泊尔蓼的显微鉴定依据。
尼泊尔蓼原植物图片
[1]何顺志,徐文芬.贵州中草药资源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1:251.
[2]彭泽邦等.贵州中药资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1:655.
[3]贺士元,尹祖棠等.北京植物志 [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138~139.
[4]贵州科学院.贵州植物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1:196~197.
[5]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7: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