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经济带加快发展为现代产业基地的现实论证

2011-07-07 09:12李靖宇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经济带辽宁发展

李靖宇,孙 蕾

(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

国务院在2009年9月做出的《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扶持东北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并且把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放在首位,要求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产业基地。这一国家层面的战略安排,将会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成长为全国产业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既符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现实要求,也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战略延续。尤其在东北地区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之际,作为东北地区唯一沿海区域,大力优化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对于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都会发挥示范作用。应当指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空间广阔,有潜力建设成为全国性的现代产业基地,本文对此加以现实论证。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现代产业建设的国内外借鉴

在产业建设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辽宁沿海经济带都是比较滞后的。在产业集聚理论方面,国际上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波特的“钻石”模型、产业地点选择模型、内外部规模经济连续模型等,由来已久并且得到了很多国家 (地区)的现实论证,具有很高的实证价值。而在产业发展经验方面,美国的双岸经济带、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的苏格兰、北海沿岸、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区、韩国沿海经济带、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1.美国双岸经济带的产业发展经验

美国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海岸线全长22 680公里。大西洋沿海经济带,拥有世界最密集的淡水湖群,资源丰富、开发较早,工业发达、城市密集,素称北美“心脏地带”,太平洋经济带则是文化、教育、金融与对外贸易中心。“双岸经济带”指的就是大西洋沿海经济带和沿太平洋经济带,因为产业发展的成功,两岸经济带的总体经济发展处于美国甚至是世界的前列。辽宁沿海经济带与美国两岸经济带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两者都处在沿海地区,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不同之处在于,美国双岸经济带在地域上比辽宁沿海经济带更广阔,所面对的海域更加宽广,同时国家经济的大环境和腹地经济的发展程度大相径庭,所以在产业发展方面,美国双岸经济带比辽宁沿海经济带要领先很多。美国双岸经济带的发展历程值得借鉴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发展要避免趋同性。在美国,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沿线被称作是美国的“黄金海岸”和“阳光地带”。区域总体经济实力很强,区域各自的经济实力也不逊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例如,洛杉矶的优势产业为飞机制造业和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业;旧金山则是美国西部的金融中心,以港口建设为优势。其次,美国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的经验也值得辽宁沿海经济带借鉴。在美国信息产业发展史上,太平洋沿岸经济带的硅谷地区和大西洋沿岸经济带的128公路高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而美国则依靠双岸经济带的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引擎,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了传统产业[1]。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大连为龙头,而大连的信息产业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比较发达,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相对成熟,与美国的硅谷等地区情况相类似。因此,可以借鉴美国硅谷等地的发展经验,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2.欧洲产业发展先进地区发展经验

德国作为工业强国,有很多经济发展经验值得辽宁沿海经济带借鉴,其中之一即为发挥了社会保障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德国的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德国因其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融合吸引了很多青年去学习、工作。当然,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是值得中国在发展中深思的,例如老年化问题以及全球化进程给德国社会保障带来的压力。在2005年举办的“中国、印度、日本及德国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及其成就”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斯蒂芬尼·瓦尔就详细地阐述了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经验,从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严肃对待人口统计的变化,马上开始对社会老龄化进行准备;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建立起国际与个人之间合理的平衡,以及量入为出个人养老金体系及自主元素的平衡;审视自己的社会保障措施,不能只是限于支付福利,而要致力提高就业谋生能力[2]。而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甚至在东北,通过20世纪90年代的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了东北老工业企业的活力,但是同时也大幅度增加了失业人口。从德国的经验看出,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够只用GDP来衡量,对环境、资源、能源民生的影响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优良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辽宁沿海经济带在新一轮的产业投资、经济发展中,也可以借鉴经验,充分重视起社会保障起到的作用,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可以向照顾民生的方面倾斜。

3.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的产业发展经验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也称太平洋带状地区,是指日本太平洋沿岸从鹿岛滩经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濑户内海直至北九州一线,长达1 000多公里的沿太平洋分布的狭长条带状地区。该地带工业分布十分密集,其土地面积约占日本全国总量的24%,却拥有日本全国工厂数量的60%,工业产值的75%,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设备能力的95%,以及重化工业产值的90%以上,是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地区之一[1]。其产业发展经验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的发展不能独自孤立。日本的资源十分匮乏,为了满足工业发展中对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将自身的产业发展放到了全球的大格局中,弥补了不足,突破了发展瓶颈。第二,日本的工业基地建设,遵循了“工业投资接近消费地”的原则,它的沿海地带是城市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日本最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地。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其建成了发达的消费市场,高购买力的市场又反过来带动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第三,日本在实施重点发展重化工业方针的过程中,在沿海地区大量投资修筑公共设施和增设交通线路,从而为布局新厂提供各种方便条件[1]。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交通体系的支持,辽宁沿海经济带在这一方面已经开始有所作为,滨海大道成为贯穿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纽带。但随着产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等保障措施还需提高,应当成为整体开发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4.韩国沿海经济带的产业发展经验

辽宁省与韩国有很多相近之处,两者均处于东北亚地区,地缘相近,韩国的仁川沿海自由经济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又都具有沿海的特殊区位优势,所以韩国产业发展经验对于辽宁沿海经济带也具有一定借鉴作用。首先,韩国大力发展沿海物流产业,注重整合与升级物流信息系统。2002年起,由韩国信息通信部牵头,韩国政府分阶段对外贸进出口物流信息网络进行整合,逐步实现统一管理,用5年的时间形成了进出口通关、检疫等有关外贸业务的物流网络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国际营销活动。韩国政府与企业联合在东亚、欧美地区开展以物流产业为中心的国际营销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使一批日本、新加坡及欧美企业先后进驻韩国的枢纽港口和自由贸易区。韩国政府对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高度重视,由于韩国的核心港口——釜山港、光阳港和仁川港均靠近渤海湾,所以对渤海湾沿岸的中国城市,如天津、青岛、大连,营口、连云港非常关注。从2004年下半年起,大批高级别的韩国物流考察团到上述中国沿海城市收集商业信息,洽谈商贸业务。与此同时,韩国努力推动企业生产线与国际航运物流线对接。目前韩国大企业已经与国际远洋运输、国际航空运输实现了对接,物流海运和生产海运日益融洽,定位物流、定点物流、定时物流迅速发展,从而在现代化的物流产业支撑下,企业缩短了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韩国在物流产业方面的发展经验十分值得辽宁沿海经济带借鉴。因为,物流产业具有服务性,可以为其它产业服务,从而提高产业发展的空间和速度。但是,现阶段,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物流产业建设并不健全,甚至在全国范围内,物流产业发展速度都不能够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更广阔的市场,物流产业的瓶颈就必须要克服。

5.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经验

在中国国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稳定而迅速,两地GDP之和约占全国的28%,其中多数城市GDP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地的产业结构基本相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基本持平,不断向高级化发展。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同位于沿海地区,但所面临的出海口更加宽,腹地广阔,包括整个华中、甚至西南、西北部分,经济特区发展较早。当然,其“华侨之乡”的便利条件、历史悠久的商业发展之路,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不可模仿的,但仍然有一些能够借鉴的地方。第一,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力量。上海在重点发展浦东后又提出“聚焦张江”,苏州着力发展新加坡工业园和苏州新区。另外,杭州出口加工区、昆山开发区、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广州的南沙开发计划等都已成为本地区参与竞争的主要支撑点,并已成为拉动本地GDP增长的主导力量[3]。第二,与国际市场接轨,发展外向型经济。其中,珠江三角洲在2000年左右每年的国外直接投资都有40%左右的增长,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对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设备、管理方式的引进提高了经济的活力。即使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外资与外贸都受到很大影响,也仍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造高质量、有利润的“中国制造”品牌。第三,从低技术层次向高技术层次转变的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推动了地区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带来了技术进步增长率和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的提升,减少了垄断,促进了区域内的竞争。当然,也不能够过分强调产业集聚,如果一味强调集聚而产品差异化程度又低,那么会导致地方产业趋同、过度竞争,产业发展会像温州的灯具业、永康的保温杯产业一样,逐渐萎缩甚至整个产业消亡。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现代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

虽然辽宁沿海经济带具有一些优势,但是不可否认,现代产业建设在现阶段发展并不充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已经不能够完全决定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在当代区域竞争中,某些产业与互补产业、相关产业会形成空间集聚,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由此而产生的集聚优势成为了竞争中的决胜因素。而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产业集聚、配套产业链、优势工业和产业趋同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问题。

1.资源密集型农业仍占多数

现阶段,在产业结构中,农业仍然占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间,辽宁省总体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的集聚效应在农业当中同样适用,但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较为分散,导致成本压缩的空间受到限制,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在我国农业发展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远逊色于发达国家,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滞后的最主要原因。第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农业专业化程度低、技术服务不完善,是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不上去的另一主要原因,如何实现科学研发成果向生产技术的转变、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对农业进行技术支持,仍然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第三,农业产业链欠完善。产品的市场导向作用不足,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映还不够灵活,没有根据自身特色发展出符合都市需求的“都市农业”。第四,农产品附加值低,生产加工基地不够突出,不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以上几点因素导致农业发展仍然以资源密集型为主,使农业增收的最大影响因素,仍集中在土地、人力方面,而科技投入、营销投入在成本中只占很小比例,对增收产生的效果也不明显。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就业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占比重最大,所以一方面第一产业的发展状况对居民的经济收入、生活状况影响最大。另一方面,如果能够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释放出更多的人口,也将更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2.优势型工业有待强化发展

辽宁虽然拥有一些国家垄断行业如电力、铁路、石油等,但是绝大多数的制造业、煤炭、钢铁等产业或由于技术落后、竞争失败,或由于其它诸如腐败、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而陷于亏损倒闭,这种萎缩的结果造成了巨大的失业问题。大量城市失业者的安置问题,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包袱。区域之间也存在竞争,各地产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东北的钢铁产业、纺织品行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曾一度在全国领先,但在竞争中,纺织品行业逐渐丧失了领先地位,被长江三角洲地区而取代,重工业企业也逐渐被包头钢铁超越,逐渐丧失了绝对优势地位,优势产业越来越不突出。另外,在强调产业集聚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产业集聚使产业规模扩大,很容易在区域内造成趋同现象。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各地区之间都有自身的特色:大连长兴岛地区作为我国长江以北第一大岛,水深湾阔,四面环海,拥有环境优势,易于港口建设,便于封关运作;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的区域内,现有土地都为低效、废弃的盐田和低洼地,但其地势比较平坦,土地性质为国有工业用地,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这一地带动迁量很小、开发成本低则是一大优势。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如何发挥特色将成为决定性因素,在这方面,辽宁沿海经济带整体及其各部分仍需加强。

3.综合配套产业链仍需完善

在微观经济学中,对于企业来说,当两种产品一起生产 (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便宜时,有可能产生范围经济。许多可能因素使范围经济有可能发生,共同投入的使用,如市场信息、试生产、营销相关产品信息如果共享,都会降低成本。例如,知道肯德基的营销方式,可能有助于麦当劳的营销。了解了电风扇的营销状况,可能有助于空调的营销 (共同的试产)。否则像信息这样的资源,会因重复建设而浪费。国外有关研究指出,在1968年,200家最大的制造业厂商中的146家在11个或更多的行业中经营。大型企业比较容易实现企业内部的范围经济 (建设多个工厂,进行多样化经营);小型企业则通过企业的集聚,通过水平或垂直的生产与销售联系而产生[3]。在这方面,辽宁沿海经济带还有所欠缺,如果将辽宁沿海经济带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其内部的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通过产业链的科学化、完整化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还有很大进行作为的空间。在辽宁省内部,大企业实力雄厚,工业原料十分丰富,工业基础坚实,初步测算,全省协作配套和拉长产业链潜力超过3 000亿元,潜力十分巨大[4],但现阶段并没有充分利用好,怎样发挥好比较优势,实现产业链条的完善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经济专业集聚性有待加强

从中国加入WTO以来,投资逐渐增加,并且呈现出“集聚”的现象。例如湖北省武汉市的光谷成为了IT业投资者投资热点,浙江、江苏一带成为了轻工业投资者垂青的地区。虽然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影响了资金的流入,但是在内资、外资持续的流入中,一个趋势显现出来——这就是对“集聚效应”的追逐。“集聚效应”包括“产业集聚”及“区域集聚”。从产业构成角度来看,同种性质的产业以及关联度高的产业向同区集聚,企业向群体化发展,此为“产业集聚”;从产业的空间组织角度看,产业群的地区分布像一个或少数几个地域集聚,即具有布局集中化的趋势,我们称之为“区域集聚”,两种集聚模式相互配合。在我国改变了对外资投资的“非国民待遇”之后,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地取代优惠政策成为吸引资金流入的优势。既然企业,或者说资金在选择流入区域的时候考虑的主要因素变为了集聚效应,那么政府参与区域竞争的时候,集聚优势也应成为主要考虑建立的竞争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全国各地将开发区的建设均上升为一定的高度。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区,产业集聚性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现阶段的产业集聚度仅仅处在起步阶段。应当把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基地作为长期发展的目标,促进边际效益递增,吸引更多的企业在辽宁沿海经济带进行投资,在自身产业集聚性增大的同时,吸引新的资金流入。

5.区域的产业结构发展滞后

产业结构能够显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类型、发展阶段,对政府发挥导向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产业的发展应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目标,实现GDP增长的同时协调好与环境、资源、能源、民生之间的关系。而高级化发展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升,尤其到了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应占头等重要位置。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由该地区的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判断,可以借助三轴图的方法进行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及其主要市县三次产业构成及产业结构所处阶段如表1及图1所示。

表1 2008年辽宁沿海经济带三次产业GDP及比重统计表

图1 2008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及各市县产业结构示意图

辽宁沿海经济带及其中的6个主要市县,现阶段产业发展仍处在第3象限 (即:二产>三产 >一产),这说明,这些地区还远没有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2008年之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市县的产业结构状况并不一致,第二、第三、第四象限均有分布,但2008年各市县的发展状况却很相似。这说明近几年政府的导向作用有了一定的成果,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有所提高。但是,第四象限是产业化的高级阶段,而辽宁沿海经济带并没有达到此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还不够高。这主要是由于第一、第二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不够,造成生产效率不够高,不能够释放劳动力、土地、资金等流入第三产业。总之,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以完成《东北振兴规划》中所树立的,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体制机制较为完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

三、辽宁沿海经济带现代产业发展的对策创意

鉴于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对东北亚地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意义,针对现代产业建设中存在的以上问题,辽宁沿海经济带必须承担使命,发挥自身优势,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优势工业、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产业链建设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以突破,同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优势产业集聚,改变趋同现象,以呈现出海陆联动、区域和谐的产业发展态势。

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包含两层含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都市化”,即农业的发展方向要迎合城市、全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要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总的来说,就是要强调“特色化”,谋求新的发展方式。在农业机构中,优先发展或具有耕种、栽培、养殖的自然优势,或邻近市场具市场优势,或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能够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项目。果品、花卉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优势农业项目,应积极推进其向产业化发展,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加工基地和海洋牧场。而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内部,各地区的农业发展也应发挥各自优势,具有相同优势的地区则可以采取联合的形式共同发展,例如,“锦州、营口、丹东重点发展优质稻米生产加工;大连、丹东重点发展水产品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大连、营口、锦州、葫芦岛重点发展优质水稻、设施蔬菜、名特优杂粮、薯类、花卉生产加工”。第二,“产业化”也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即农业发展强调高附加值、规模化和标准化,对于已经形成规模或有潜力形成规模的地区可以建设成为“生产基地”或“加工基地”发挥规模效应。辽宁沿海经济带应“培育优质专用良种,加快标准粮田建设,推进粮食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稳定和提高链式综和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鼓励发展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促进产学研结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5]。这里,不仅仅强调了产业链的延长和完善,还强调了具有优势的农业发展项目要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生产加工基地为发展目标,更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第三,从技术和服务方面要建立农业技术服务、安全防控体系和服务“三农”的公益性机构和经济实体,为现代农业建设保驾护航。

2.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型工业

2010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辽宁省的工业优势项目。报告提到辽宁省工业经济在保增长中表现出色,工业增加值增长16.8%,装备制造、钢铁、石化、农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引领工业增长,装备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为拉动增长、扩大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6]。其中,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特点在于,与其它沿海城市相比,其处于东北地区,直接拥有或可以借力于辽宁省的优势工业;与东北的其它区域相比,其处于沿海地带,是东北地区最近的出海通道,具有区位优势。基于以上两点因素,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发展中逐渐突显出优势工业,主要为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高技术产业。《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要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提升原材料工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具体包括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及成套设备制造业,大型压缩机、大型重载精密轴承、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等产品。原材料工业的重点发展项目包括,石化产业中的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材料和有机材料、精细化工产业,冶金产业中的精品板材、特钢产品、钢材深加工及大连、营口的一些优势项目。在高技术产业方面,辽宁沿海经济带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大连、营口、锦州和葫芦岛可以各自发挥优势,分别朝着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新材料研发基地和多晶硅及硅电池研发生产基地发展[5]。以开发区为基点,创造产业集聚的地区品牌、产业支援体系和工业配套体系。

3.依托东北内陆腹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发达地区较为落后,而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够直接导致经济的增长,而且可以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提高第一、二产业的生产效率,起到一定的加速作用。所以,建设现代产业基地,就需要加大第三产业的投入,并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面向生产、面向民生。具体包括物流业、金融业、电子信息产业、流通营销业、旅游业和文化传播业6个方面。打造以大连国际物流中心和营口—锦州、锦州—葫芦岛、丹东区域性物流中心,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进行金融改革创新,积极稳妥地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将大连商品交易所建设成亚洲重要期货交易中心,在做精做细现有上市期货品种的基础上,推出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符合大连商品交易所功能定位的期货品种[2];建立综合性软件服务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信息应用平台、城市管理及适应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信息化系统[5];发挥大连在软件业和服务外包产业方面的优势,积极建设服务外包城市。政府应该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设立风险担保基金、构建完善的融资服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政府采购项目也可以有意识地向现代服务业倾斜,支持其发展。

4.利用人力资源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辽宁省的高等院校有1/2以上集中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要是集中在大连地区,其中也不乏大连外国语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一批国家重点院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科研水平过硬的科研机构,具有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但是,人力资源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利用人力资源上的优势,来弥补自主创新方面的不足。第一,在科研项目的审批上,严格把关,对于不但具有学术价值而且能够投入实践,可以指导生产,具有现实意义的项目进行重点支持,支持重点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力争以市场为导向,使有潜力的项目发挥最大作用,产生实际价值。第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5]鼓励企业家、学者多进行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方面的研究与思考,在思考完善—实践—再完善的道路上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第三,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系统,为企业家、学者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提高积极性。第四,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导向与支持,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使研究能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也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管理上的现实问题。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整与整合,实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经济多元化、产业建设现代化的目标。

5.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地区间趋同结构

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域产业应逐渐进入到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第二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脱离出来,进入到第二产业当中。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经济中的主导力量[7]。现阶段,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结构处于调整之中,需要多借鉴经典产业发展理论的经验,产业结构要向科学化发展。增强第一产业的机械化、专业化程度,稳定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是必经之路,同时不一味寻求规模上的扩大,避免造成过度竞争。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地应充分论证自身特色与优势,在此基础上发挥优势产业。大连长兴岛应发挥易于港口建设、便于封关运作的环境优势,形成以重大装备制造、船舶制造及配套精品钢材为特色的装备制造产业链为主,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为特色的化工产业链为辅,以仓储物流、出口加工为补充的大型临港产业集中区,进而在未来发展成为新兴港口城市;营口要发挥沿海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开发成本低的优势,以临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锦州湾则可以建设中化工基地、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发展医药、新材料及集装箱生产等新型工业;丹东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是,涵盖各种经济区特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综合型、现代化的港口新区,重点发展滨海旅游、物流、轻工、服务等产业;庄河花园口工业区距离大连较近,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重点抓高新技术产业化、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新型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以成就自身的特色和规模。总之,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地要发展成为既相互竞争,又具有配套产业链、相互合作、各具优势的整体。

6.促进产业集群化,创海洋经济联动格局

根据上文所述,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向着集群化发展,可以节省成本、发挥规模效益增加收益。辽宁沿海经济带要想打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建设现代产业基地,就要在产业的集群化方面加以重视,尤其在现代农业的、优势工业的建设上。要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一方面要依靠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例如,大连市政府可以在服务外包方面多进行招商引资,在企业的融资、固定资产建设方面给予相对宽松的空间,给产业的建设提供更大的空间。鉴于辽宁沿海经济带濒临黄海和渤海,与朝鲜相连,又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的特殊位置,还有另一方面的经济发展不容忽视,这就是海洋经济。随着“海洋时代”的到来,各个国家都加强了对海洋经济的重视,例如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不但将海洋产业的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一部分,而且对海洋资源的发展进行了长远规划,采取有力措施避免粗放型的开发。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海洋相关产业建设,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将海洋经济上升到重要的地位,并且进行合理规划,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实现海陆经济和谐发展。通过大连创建国际航运中心、辽宁沿海经济带集聚现代产业、临港临海产业集聚实现海陆产业联动;通过强化对外联络通道、改善口岸公路条件、加强沿海枢纽港口建设、东北东部边境的海路大通道建设,实现海路交通联动;通过资源合力开发综合配置实现海陆资源联动;通过培养海洋经济示范基地实现海陆科技联动,来探索边境地区开放的新模式,打造沿海外向型经济协作关系,促进内陆区域振兴进程。

7.迎合和谐发展要求,协调与东北腹地关系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要求,东北地区要深化省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鼓励东北地区实行跨省 (区)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开展旅游、物流、交通和科技方面的一体化协作,认真组织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做好规划任务落实、督促检查工作,加快规划内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东北地区内部存在着优势产业的差别,使各地区之间有进行合作的空间,可以互为上下产业链,从而使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优势增强。东北的各地区之间也存在竞争,地缘上的接近使资源条件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部分,在工业产业上有很多可以进行竞争的产业,良性的竞争有利于企业不断完善内部的管理和增进产业技术,从而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作为东北地区的区域引擎,辽宁沿海经济带需要协调自身发展与东北全面振兴的关系,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在重大项目上多与其它地区进行合作,促进跨区域产业融合。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将服务目标放大到整个东北地区,为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贸易发展服务,这样才能够真正起到经济建设的引擎作用,使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现代产业基地融入到东北工业基地整体之中,促进东北全面振兴。

[1]李靖宇,等.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经略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容敏德,李罗力.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丁四保.区域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刘铭.发挥辽宁大企业比较优势 协作配套拉长产业链[OL].辽宁经济,http://www.ssfcn.com/wenzhang_detail.asp?ID=120314&sPage=1.

[5]国务院.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R].2009.

[6]辽宁省政府.政府工作报告[R].2010.

[7]梁彦.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做法和启示宏观经济管理[J].环球经济,2007,(1).

[8]陶志彭.全球经济”驱动机”失灵 世界经济”版图”剧变[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5/14/content_11371761_1.htm.

[9]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N].大连日报,2009-11-12.

[10]辽宁省政府.辽宁省十一五基础设施发展专项规划(二)[R].2009.

[11]刘大毅.辽宁沿海引各路资本纷至沓来投资总额1626亿元[N].辽宁日报,2009-10-20.

[12]刘大毅.辽宁沿海引各路资本前8月新注册项目总投资1626亿元[N].辽宁日报,2009-10-20.

[13]刘大毅.60年变迁 辽宁从老工业基地到对外开放前沿[N].辽宁日报,2009-09-17.

猜你喜欢
经济带辽宁发展
辽宁之光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