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任务导向下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标准研究*

2011-07-07 15:43何玉龙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11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10期
关键词:运作课程标准考核

邹 非 何玉龙(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11)

工作任务导向下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标准研究*

邹 非 何玉龙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11)

基于工作任务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标准共由八部分组成: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课程教学活动设计、课程教学实施建议及课程考核。在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架构下,开发适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标准,还面临企业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参与的方式、课程实施相关的考核与评鉴、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变革的接受程度等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

工作任务;高职课程;生产与运作管理;标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在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课程体系下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与内容,对于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结构、课程考核,制定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制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标准,是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必须认真做好的工作。

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标准编制思路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要求课程设计基于工作任务,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即以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要让学生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标准的编制思路如下:

第一,明确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第二,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和先进的职教理念,明确课程设计理念及设计思路。

第三,结合职业教育课程观、教学观、能力观,基于工商企业生产与运作全过程,以生产计划、生产组织和生产控制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应具有的完整结构过程,明确典型工作任务的具体细节,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生产与运作管理》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根据职业特征将学习领域分解为主题教学单位(即各学习项目),系统化设计主题教学单位的教学单元,综合考虑学生认知的顺序,形成“学习领域→学习项目→学习任务”课程结构。

第四,围绕职业综合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重新组合,把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态度养成贯穿于各学习项目中,在学习项目下设置若干学习任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五,根据情境化学习项目的内容和要求,系统化设计学习任务,通过对各学习任务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流程、学习评价等各项内容的描述,规范教学活动内容。

第六,根据学习任务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以一个完整的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做”融于一体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第七,通过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材与数字化课程资源等教学条件建设,实施项目导向的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

第八,通过对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查和评价,完成对课程的考核。

二是通过自建门户网站推广。使用这种方式可以方便网民快速了解景区概况和动态信息,丰富的景区介绍和信息的及时更新可以提升景区形象,但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和技术支持。

基于工作任务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标准框架和内容

基于工作任务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标准共由八部分组成: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课程教学活动设计、课程教学实施建议及课程考核。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课程性质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学时、课程对象、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课程定位包括课程职业能力培养和课程职业面向。

《生产与运作管理》又称作《运营管理》或《运作管理》,是由《生产管理》、《生产作业管理》发展而来的一门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传统的生产与运作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学科的最新发展,了解本课程最新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课程设计和企业实习,使学生具备灵活利用本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现代制造和服务企业生产运作系统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该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系统生产作业管理观念和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日后从事相关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做一名合格的基层生产管理人员奠定基础。在我院工商企业管理课程体系中,《生产与运作管理》前涉课程为《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后续课程为《企业战略管理》、《企业资源计划(ERP)》、《毕业论文或综合实践报告》等。

通过对本课程的实训学习,能够使学生加强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基本了解如何进行企业选址,如何根据不同的生产方式制定生产计划,如何操作ERP软件,如何对一个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如何进行物流设计、控制库存和管理仓库,如何维修和保养设备,如何进行质量管理,如何推行“5S”活动等。

生产与运作管理领域的职业素质与关键能力包括:个人发展管理、团队建设与管理、资源使用管理、运营绩效管理、企业经营决策、物流技术选择与运用、管理创新与改善等。

(二)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培养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具体目标是指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即完成本课程之后,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应用技术知识,解决哪些问题,锻炼哪些能力,会做什么事情等。

总体目标:帮助学生树立系统生产作业管理观念和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他们以后从事相关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奠定基础,成为一名合格的生产管理人员。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在课程建设中体现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面向生产工作岗位群,根据生产基层管理岗位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对课程进行整合,主要根据中小制造业行业的生产运作管理业务流程进行设计,并向服务业延伸。在实践教学中,形成基于温州强大制造业的企业生产管理的课堂案例教学、以ERP实训室为平台的校内计算机模拟实训、以沙盘及其分析工具为平台的校内模拟真实环境的管理实训、校外参观、顶岗实习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及教学资源,推行“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 工学结合是高职高专办学的必由之路,要坚持校企合作开发面向工作岗位任务和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学校期间便能接触企业、认识企业并在企业进行实习,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生产管理能力。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高技能水平,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行动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无论校内教学、综合实训还是顶岗实习,均应采用“教师指引,学生主动学习”的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模式,采用PDCA循环教学实施模式(如图1所示)。要设计好每个学习单元或任务的沟通载体,将学习的心智模式由“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环境,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项目实训、案例分析等。要与行动导向一体化教学模式相适应,改革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引入基于学习过程表现和结果的全方位学生评价方法,采用先由学生自我评价,然后由教师进行基于行为过程表现和学习成果评价的考核模式。

图1 PDCA循环教学实施模式图

(四)课程结构与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管理战略、生产过程组织、研究与开发、生产计划管理、项目管理、网络计划技术、质量管理(可选)、库存管理、设备综合管理、现场管理、生产方式等。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主要有:(1)项目化知识点教授;(2)著名或典型企业案例讨论;(3)生产与运作管理软件培训与操作或生产与运作管理相关游戏模拟仿真实训;(4)企业实习;(5)实践报告的撰写。部分内容如表1所示。

(五)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表1 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示例表

以完整的项目为载体,按照上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根据情境化学习项目的内容和要求,以每个学习任务为一个课程教学单元,将整个课程内容组织起来。

(六)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明确课程教学环境要求和教师执教能力要求,提出课程教学建议。第一,依据本课程标准开发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围绕职业活动实际设计配套实训教材;第二,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类教学法,按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第三,建立立体化课程资源素材库,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七)课程考核

将考核重点放在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上。一是考核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性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的状况;二是考核学生利用本课程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采用与任务驱动教学相配套的,“以完成课堂任务质量为基础,以完成扩展任务质量为重点,兼顾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协作能力,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评价模式。课程考核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组织纪律、课堂现场操作、成果评价、工学结合五个部分;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理论闭卷考试,实践操作考核两个部分。考核模式如表2所示。

表2 考核模式表

在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架构下,开发适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标准,还面临企业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参与的方式、课程实施相关的考核与评鉴、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变革的接受程度等新的问题,需要继续加以探索。

[1]张圣喜,贺军,李喜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9).

[2]解媚霞.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之评价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0,(4).

[3]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4]荣维东.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2).

[5]李玉芬.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

帮人要帮心,帮心要知心,知心要诚心。

——伊索

G712

A

1672-5727(2011)10-0071-02

邹非(1973—),男,辽宁辽阳人,硕士,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贸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何玉龙(1963—),男,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本文系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规划重大应用性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研究——以我院工科、管理类课程为例》(课题编号:4)部分研究成果;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基于“定单”的多维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项目编号:zc09145)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运作课程标准考核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从《朗读者》大热看纸媒读书版的运作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党春雄:我看“政府主导与专业运作”
PPP项目运作中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