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利华(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7)
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现状
——基于中国知网(CNKI)2000~2010年的学术期刊文献统计
裴利华
(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7)
为了解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现状,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水平,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篇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中2000~2010年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所有文献,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相当迅速;相关文献主要刊登在具有指导性、可读性和服务性特点的教育类和科技类期刊上;研究方法以定性与感悟性思辨为主,定量与实证研究逐年增加;研究内容广泛,探讨性文章和经验总结较多,说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深入研究与科学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文献统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迈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不断出现。万清祥、李迎春、李名梁曾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领域、内容与视角等进行了述评,但主要是对2008年以前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定性分析。为此,笔者拟采用文献调查法,对2000~2010年国内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所有文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系统梳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现状,为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水平提供参考。
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题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中2000~2010年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文献,排除重复发表,剔除大赛通知、获奖公告等,共检索到文献987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6篇,但未发现以此为主题的博士学位论文。对检索出的文献分别作年度分布、登载的期刊分布、研究的领域与类目统计,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进行分析,以揭示我国在此方面的基本研究概况。
(一)文献发表的年度分布和刊登期刊篇数分析
从表1可看出,国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是从2002年开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2002~2004年,共发表论文14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1.4%,论文数量不多,说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人数上有限,内容上也有限,是萌芽期;(2)2005~2006年,共发表论文116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11.8%,说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人员增加,这与我国高校2000年开始扩招存在密切关系,也与2004年以后毕业的学生存在就业难的现实相吻合,是起步期;(3)2007~2010年,共发表论文857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86.8%,说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人数和发表论文数量都大幅度上升,是探索期。研究文献从2002年的2篇猛升至2010年的987篇,说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虽处于探索阶段,但发展相当迅速。
(二)文献数量排名前20名的期刊分析
从表1还可看出,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文献刊载,2002年只有2种,到2007年以后,刊登相关文献的期刊达191种,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表2列出了刊登论文数5篇以上(含5篇)的前20种期刊,总数为345篇,占总文献量的35.0%,主要刊登在教育类和科技类刊物上。其中,《中国大学生就业》(48篇)、《中国成人教育》(32篇)、《文教资料》(30篇)、《职业时空》(27篇)、《科技信息》(26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4篇)、《教育与职业》(24篇)、《中国电力教育》(21篇),这些刊物都具有指导性、可读性、服务性等特点,对大学生就业与职业辅导具有实际的帮助作用。
(三)文献研究的领域与类目
本研究参照教育类课题研究内容范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文献按基本理论研究、教育与课程开发、实践应用研究和评估与管理研究四个领域分类,其比例各占总文献量的19.6%、19.0%、60.3%、1.1%(见表3)。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137篇)、问题及其策略探析(228篇)和经验总结(135篇)等实践层面,占全部文献的60.3%;其次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的理论研究。其中,基本理论研究重点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的融合(89篇)。指导实践的理论研究主要是课程建设(38篇)和辅导体系的建构(33篇);比例最小的是效果评估与管理,仅1.1%。说明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注重实用性和技术性问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实践操作而轻理论研究的倾向。
表1 2000~2010年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类文献及登载期刊统计表
表2 2000~2010年发表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类文献数量排名前20名的期刊表
关于研究方法分类,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观点。高耀明等“按研究类型分为思辨研究、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三类”。丁学芳和周燕认为:“研究方法是由方法论、思考和分析方法、资料收集方法三个层次构成的一个全方位系统”。本研究从“定性与思辨”和“定量与实证”两个维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作出统计。从表4可看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987篇文献中,定性与思辨占主导(878篇),占全部文献的88.96%,其中又以感悟性思辨分析为主(806篇),占定性研究的91.8%;定量与实证方法运用较少(109篇),占全部文献的11.04%。但实证研究方法不断拓展。具体表现:一是调查研究(57篇)和案例分析(41篇)成为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重要方法。二是以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理统计考察和揭示变量之间关系以及检验经验理论的关系类文章不断涌现。如李杉杉、王雪燕和徐世勇分别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就业满意度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三是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满意度等关系的模型开始建构,如陈丽运用层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因素的综合评价模型。四是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实验研究正在不断加强,如戴玉英(2006)、林晓萍等(2010)开展了班级生涯心理辅导对照实验研究;孙国健、郭岗等(2010)、夏体韬、李辉(2010)实施了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显示他们在尝试使用更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虽然对照实验、关系研究的成果不多,但他们对于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方法多样化意义巨大。正是那些最不普遍的研究方法才最具挑战性,它们更有可能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最丰厚的回报。
表3 2000~2010年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类文献研究内容分类统计表
表4 2000~2010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类文献研究方法统计表(N=987)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研究
国外生涯规划理论的介绍 国内学者介绍国外生涯规划理论,把生涯规划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部分只是简单地加以引进,而东西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存在差异,简单地套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既不能合理地解释和描述中国大学生的现实择业行为,也不能有效地实施职业指导。所以,研究西方职业理论的适用条件以及中国大学生职业决策的环境和个人心理特点成为新的方向。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有学者开始探讨如何移植西方职业理论到我国大学生生涯规划中来等问题,如龙立荣(2006)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出发,根据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价值追求特点,描述和解释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及其规律,提出了中国大学生职业决策社会生态理论,为大学生的择业决策及国家制定就业政策提供了理论参考。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的融合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就业指导关系密切。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比较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戴树根和齐佳撰写的《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一文。文章首先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两者在教育目标上存在一致性,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交错性,教育作用上存在互补性;接着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需要以及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的需要入手,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契合的必要性;最后探讨如何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有效地契合。这就为充分发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原则的探究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理念、原则与步骤,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李燕、李松林在《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文中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实践与行动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环节,而实现个体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乃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高目标。楼仁功、赵启泉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提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为导向、指导个性化、指导系统性、指导主动性等原则;宋长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探析》一文中也提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坚持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发展优先的原则。李吉庆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一文中则从职业生涯规划的5个环节提出相应的原则,即评估自我环节应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原则;分析环境环节应坚持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原则;确定目标环节应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原则;实施计划环节应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反馈调整环节应坚持稳定与变化相结合原则。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模式与课程建设
目前,我国有不少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提出了思考与构想,也有不少高校在进行实践尝试,对人们启发很大,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柳艳艳(2007)提出全程辅导、心理辅导、个性化辅导、三级辅导模式、发展性生涯辅导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新思路;刘鎏(2008)等从职业课程辅导、实战培训基地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论坛等方面探析全过程渗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齐一天(2010)提出从课程结构、师资队伍、测评体系以及实践训练等四个方面来构建“四位一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樊铮玉(2009)提出“课堂教学是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主渠道、专题讲座是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实践教学环节是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关键环节、个性化咨询是职业发展教育的有效途径”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创新模式。此外,自从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许多教学工作者从课程性质、地位、目标、标准和类型等进行教学理论思考,又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实践探讨。
(三)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对策研究
从2006年雷骅宇撰写 《全国首届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大学生调查报告》以来,各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不同的观点。陈德明(2008)提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比较突出的是认识不够客观,规划和实施有些脱离实际,带有理想化的倾向。郭天平(2009)提出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认识模糊、实践缺乏科学性、指导不得力等突出问题。刘忻、李娟(2009)指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观落后;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管理存有误区;缺乏完善的社会引导体制。文学禹(2009)也指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规划意识浅薄,重视不够;自我分析不足,不能准确审视自己;方法不明,规划不清;规划盲目,短视行为倾向明显;实践环节薄弱,对职业环境不熟悉。高国平(2008)指出,当前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不健全;真正能称为专家的职业生涯规划专职人员还相当缺乏,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还不够专业且流动性强;“短期促销”模式也制约着“发展性生涯辅导”模式的开展。上述观点主要从大学生自身、高校指导等进行问题探寻,但仍需拓宽视域,如从社会经济与文化、职业环境等展开思考。
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学者们给出了自己的对策思考,其观点主要有:陈海菊、侍朋宝在《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中指出:大学生自身必须深入了解和认识自我,将职业规划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高校方面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职业咨询指导与测评服务机构,建立并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体系等。宋荣绪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提出,高校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网络体系,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刘忻、李娟(2009)提出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理念,加强职业生涯指导;加强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建设,改进指导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建设。陈德明也提出开设职业教育课程、职业规划要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等观点。王大磊、郭晓娜(2006)建议建立全方位的就业辅导体系、坚持生涯辅导的全程性以及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王泽兵、孙加秀(2007)等指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注意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坚持大学生自助与就业指导、咨询机构相结合,普及生涯教育等。这些观点从生涯教育、服务网络建设、测评工具使用、与社会相对接等角度较为全面地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提出了对策。
第一,从2002~2010年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刊载文献来看,国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相当迅速,大致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和探索期三个阶段。
第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文章相对集中于教育类和科技类期刊,属于教育学范畴。主要刊登在《中国大学生就业》、《职业时空》等具有指导性、可读性、服务性特点的刊物上,对大学生就业与职业辅导具有实际的帮助作用。
第三,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领域涉及广泛,十分注重实用性和技术性问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实践操作而轻理论研究的倾向。
第四,研究方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以定性与思辨为主,尤其以感悟性思辨分析为主,包括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在内的实证研究在逐年增加,实证方法不断拓展。
第五,研究内容。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功用的研究很多,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也比较多。但关于大学生生涯规划概念的专门研究很少,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性质与属性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对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部分也只是简单地加以引进。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理念、原则与步骤,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不少学者也提出了思考与构想,也有不少高校在进行实践尝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也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第一,拓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领域。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主要是从教育学角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方面进行探讨。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与协同运作。因此,研究对象应逐渐从高校走向社会,将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研究领域需要引入新视角和新方法,深化在社会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从多角度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全方位指导,还要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自身特点进一步深化,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深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内容。从起步期对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介绍和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对浅显的理论探讨,到探索期对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广泛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因此,开展较为成熟的理论——实践——充实理论——更为成熟的理论的反复研究,建构高度概括性的宏观理论体系,使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广,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第三,推进研究方法多样化、科学化、综合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研究领域,虽然感悟性思辨研究得到广泛运用,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也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法。但相对单一的研究方法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生涯规划教育问题,而且研究方法的改进是提升学科理论层次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中应该拓宽思路,用系统观去研究现象、分析问题,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牢固树立方法意识,合理设计与规范研究方法。特别是对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的质的研究范式,如现象学研究、行动研究和观察性访谈等方法也应引起重视。
[1]万清祥,王珍.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对2001~2006年间231篇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6,(12):89.
[2]李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典文章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92(4).
[3]李名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
[4]高耀明,等.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J].大学教育科学,2010,121(3):18-19.
[5]丁学芳,周燕.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演变——基于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80—2007)的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 (2):22-23.
[6]徐辉,季诚钧.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5.
[7]李杉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特点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08.
[8]王雪燕,徐世勇.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83(1).
[9]陈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综合评价模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0]卜卫.试论内容分析方法[J].国际新闻界,1997,(4):56.
[11]沈道海,王保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本土化”论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68(4):119.
[12]龙立荣,黄小华.大学生择业的社会生态模型:环境的力量[J].高等教育,2006,8(27):62-69.
[13]戴树根,齐佳.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18-121.
G710
A
1672-5727(2011)09-0007-04
裴利华(1964—),女,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课题《农业高职院校构建农民职业道德教育平台研究》(课题编号:Y201017799)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