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例门诊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2011-07-05 03:05黄兰芝王小玲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年14期
关键词:抗菌注射液用药

黄兰芝 王小玲

黄兰芝: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抗菌药物挽救了无数患者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1]。为减少ADR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对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193例门诊患者发生ADR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药物治疗发生ADR患者193例,根据ADR报表,按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性别、年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组193 例中,男92例(47.67%),女101 例(53.33%)。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78岁,平均(30.81±12.82)岁。其中9个月 ~10岁 40例(20.72%),11~18岁29例(15.03%),19~60岁98例(50.78%),60岁以上26例(13.47%)。

2.2 用药情况

ADR涉及药品33种,抗菌药物类引起的ADR 136例(70.47%)居首位,其中 β - 内酰胺类65例(47.79%),喹诺酮类35例(25.74%),其他抗菌药物36例(26.47%)。β-内酰胺类以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及Ⅰ代头孢霉素为最多;喹诺酮类以环丙沙星最多。其次为中药类针剂42例(21.76%),以清开灵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为多见。用药情况见表1

表1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发生例数

2.3 门诊 ADR给药途径发生情况

静脉给药发生 ADR 158例(81.87%),肌内注射21例(10.88%),口服给药7例(3.63%),皮内注射4例(2.07%),穴位给药3例(1.55%)。

2.4 ADR发生时间及临床表现

ADR发生时间最短8 s,最长5 d。其中5 min内发生32例(16.58%),5~10 min内发生29 例(15.03%),10 ~30 min内发生78例(40.41%),30 min~1 h发生 29 例(15.03%),超过1 h发生25例(12.95%)。ADR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表现为丘疹、荨麻疹、用药部位周围疼痛、红肿、瘙痒等局部症状。部分患者有头晕、寒颤、发热、心率加快、胸闷及胃肠道反应等。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突然昏厥等。

2.5 ADR 处理

轻度ADR患者157例,动态观察;中度ADR患者32例,立即停药,使用抗过敏药等对症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重度ADR患者4例,其中2例过敏性休克,1例突然昏厥,1例呼吸困难。重度患者立即就地抢救,使用肾上腺素静脉或皮下注射及其他对症处理。193例ADR患者经及时处理全部治愈。

3 原因分析

3.1 抗菌药物与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自问世以来挽救了无数的生命,而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细菌耐药性迅速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2]。近年来多个国家出现的超级细菌感染患者,就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细菌出现耐药性的结果。随着医药科学的迅速发展,新药层出不穷,尽管研究人员对每种新药进行了周密、细致、认真的毒理学研究,但新药对人类的危险远未排除,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喏酮类等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70.47%)。临床上抗菌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3]。另外,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原则中明确指出,一般采用2种抗菌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联用,而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联用或同类药物联用,会增加ADR的发生[4]。因此,避免抗菌药物滥用,减少ADR的发生,是保证医疗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

3.2 中药针剂与不良反应

多数人认为中药制剂没有副作用、是最安全的,其实不然。中药制剂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中药注射剂提取工艺繁杂,不溶性微粒较多,药物中某些杂质可作为抗原与血浆蛋白结合成为高致敏原,从而诱发严重的ADR[5]。本文中药类针剂发生ADR占第二位(21.762%),从本院近年临床用药情况看,不良反应的发生以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为多见,提示在治疗时要慎用且要注意观察。

3.3 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

我院门诊患者静脉给药引起的ADR居首位(81.87%),提示静脉输液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最重要途径。其次是肌内注射(10.88%),也是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途径之一。据调查,在我国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本人,已经长期习惯于静脉用药,去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全国人均输进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近两年来,各省不良反应中心的数据显示,经静脉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所占的比例大于其他给药途径。因此,正确给药途径的选择是:凡能口服被吸收的药物最好采用口服,而不用肌内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就不必静脉给药[6]。静脉给药引起的ADR居首位是由于静脉输入的液体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当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的液体过多,浓度较高,疗程较长,药物的刺激性较强,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造成负荷过重,或因反复穿刺致机械性的损伤,以及患者的特殊体质等都可能会导致ADR的发生。

4 护理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不同程度地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7]。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各种防范措施,熟悉药物不良反应的病因、诊断、抢救处理方法,加强护患沟通,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争取早发现、早处理。ADR护理主要有3种:(1)一般ADR护理。如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仅有恶心、呕吐或其他轻微不适者:减慢输液速度,呼叫医师,动态观察。(2)过敏反应。如皮肤轻微痒感、胸闷、喉部痒感、寒战但生命体征正常者:立即停药,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心率、心律、体温、脉搏等,及时呼叫医师处理。(3)危及生命的急症。如突然昏厥、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窒息等生命体征不正常的患者:应紧急抢救,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及呼吸等方面变化,立即将患者平卧,酌情进行给氧、吸痰、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等急救处理,同时呼叫医师急救,做好抢救记录和护理经过。

[1]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

[2]沈德莉,赵明华.谒诚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服务是药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J].药物服务与研究,2003,3(1):7.

[3]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J].抗感染药学,2004,1(2):49 -52.

[4]杨海霞.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5(1):39.

[5]王玉荣,刘 静,黄 祥,等.10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1):50.

[6]杨秉辉,刘凤奎主编.全科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71-478.

[7]王正春,李 秋,王 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J].医药导报,2004,23(9):695 -696.

猜你喜欢
抗菌注射液用药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碘帕醇注射液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血必净注射液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治病·致病·致命——用药需慎重
用药不如用乐——三择音乐养生法
UPLC-MS/MS法同时测定血必净注射液中8 种成分
炎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