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培训对社区医护人员手部带菌含量的效果研究

2011-07-05 03:05林冬梅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年14期
关键词:手部社区卫生医护人员

林冬梅

林冬梅:女,大专,主管护师,护士长

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起步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环境比较简陋,缺乏手卫生清洁设施,没有规范的消毒措施,缺乏消毒隔离和手卫生相关知识、指导方针和规章制度,缺乏监管人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差,在医疗过程中通过医护人员的手把细菌传递给病人,造成了交叉感染,加重了病人的病情和经济负担[1]。据报道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洗手合格率较国际水平低[2]。由此可见,社区医护人员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和质量对预防社区医院感染是非常重要的。我院在2009年1~12月对海珠区的两家社区服务中心进行试验,以研究手卫生的培训对提高社区医护人员手部卫生情况、洗手的依从性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区的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20名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参与研究人员的一般情况:男47名,女73名。年龄19~54岁,平均35.4岁,其中19~20岁4名,21~30岁30名,31~40岁56名,41~50岁23名,51~60岁7名。医师43名,护士77名。学历:研究生2名,本科68名,大专42名,中专8名。

1.2 培训方法

制定社区医护人员手部卫生和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手册。培训内容包括手卫生指征、程序和方法。将沙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0名医护人员作为手卫生培训干预组,进行手卫生和消毒隔离知识的强化干预。选择掌握标准手卫生和消毒方法的人员作为教师,主要采用授课模式,为医护人员讲解手卫生和消毒隔离方法。讲解过程中,结合图片、视频等教具,并进行现场演示。在讲解过后,让所有医护人员自行练习,教师观察每位学员的操作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培训期间考核两次,包括卷面考试和操作考试,不合格者加强培训。结合适当的奖惩措施,提高医护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将昌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名医护人员作为对照组,不进行强化手卫生干预。培训前两组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或操作后进行手微生物采样,在培训后每季分别对两组的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或操作后进行手微生物采样,对结果进行追踪、比较分析、并提出对策,检查干预组成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及效果。

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严格培训2名采样护士,考核合格,统一采样的标准。医护人员手采样及检查方法如下。采样时间:在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活动后进行采样。采样面积及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将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一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30 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 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振打200次,取0.5 ml,做平板倾注,37℃培养48 h,观察细菌菌落数。

1.3 评价标准

通过对细菌的培养,计算每平方厘米的手部细菌总数,如果IV类环境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15 CFU/cm2,且不含致病菌为合格;菌落总数>15 CFU/cm2,或含有致病菌,皆为不合格。

1.4 数据处理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α=0.05。

2 结果

2.1 洗手依从性的调查

在培训后进行跟踪随访和调查分析:干预组自身,较培训前相比,依从性有很大的提高,60名医护人员中,能自觉地在接触病人前洗手的有58名,在接触病人后进行手部消毒者60名,达到100%。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对照组在接触病人前能自觉洗手者仅为21名,在接触病人后能自觉消毒者35名,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干预组与对照组手卫生的依从性 (例)

2.2 手部带菌量调查

培训前干预组人员全部带菌量合格率32.7%,对照组合格率为31.8%。培训后干预合格率为86.8%,对照组为31.8%。培训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手部带菌量比较有明显差异,P <0.05,见表2。

表2 培训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手部带菌量 ( ± s,CFU/cm2)

表2 培训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手部带菌量 ( ± s,CFU/cm2)

组别 例数 接触病人前 操作后干预组对照组P 60 2.48 ±0.17 1.36 ±0.06 60 48.56 ±9.94 32.03 ±8.48值<0.05 <0.05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非典型性肺炎等传染病的流行和暴发,医院对院内感染的控制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制度,医院的医护人员能自觉实施手卫生制度,并有专职人员进行监控。据有关报道[3],美国对1 042例婴儿重护病房及儿童急诊部的医护人员手卫生的调查合格率仅为21%,而美国某癌症专科医院对1 476名医护人员的调查显示,接触病人之前实施手卫生的有6.4%,在接触病人之后有23.4%的人实施手卫生。Lister使用石碳酸消毒病人的皮肤、医师的手和使用的器械,使截肢手术病人的病死率从45.7%降到15%[4]。所以增加医护人员手部卫生清洁的频率和质量能有效减少病菌的感染。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左右的医护人员不按规范洗手,国内有近50%的医护人员在不洗手的情况下从事医疗活动,洗手的合格率仅有 35.6% ~73.63%[5]。

而社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自觉实施,能减少手细菌的带菌量和交叉感染。进而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降低医疗费用。

本研究培训社区医护人员手部卫生和消毒隔离知识,包括:手卫生指征、程序和方法,进行手卫生和消毒隔离知识的强化干预,在接触病人后进行手部带菌量的追踪、比较分析。在培训后定期对医护人员手微生物采样检测,对结果进行追踪,形成培训-检测-反馈-检测的循环过程,提高社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减少手部细菌的带菌量。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社区卫生服务的手卫生规范和消毒隔离制度,并在本区内推广实施。

本研究对手卫生培训干预前、后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护人员的接触病人和操作后的手部细菌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目标使干预组成员达到IV类环境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15 CFU/cm2,手卫生的依从性达到90%以上,合格率达到80%以上,从而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护人员减少手部细菌含量,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在我国的医院,大多数的医院内感染都是由于医护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不强,不能正确地进行医疗和护理而造成的。据调查显示,由于手部传播细菌造成的院内感染,约占整个感染发生原因的30%[6]。而手部的卫生,其实是医护人员消毒隔离的最基础、最根本的环节。可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医护人员往往忽略了这种消毒方式,进而可能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我国最基础的卫生服务机构,其作用正在逐渐被人们和政府机构所重视,这也就同时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医学意识,救死扶伤的责任,技术水平,职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消毒隔离,是医疗服务的基础,是确保健康人群不被感染、保障病人之间不会相互传染、减少医疗机构人员职业暴露的根本。更重要的是,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我国一级预防的最佳部门,起到对寻常百姓卫生知识宣传普及,进行健康宣教的作用。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对食物加以关注,却忽视了双手。这就需要社区的医护人员进行宣传,提高人们预防疾病的意识,培养人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综上所述,加强对手卫生的培训,可提高社区医疗机构人员的洗手依从性和手消毒的规范性。

[1]徐 骅,冯 萍,陈继红,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研究[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8:97 -99.

[2]郭淑明,姚建英,姚云英.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状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7C):1900 -1901.

[3]沈仲华,彭洁雅,朱南如.医院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12 -14.

[4]牛兰云,郭玉洁.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0,8(4C):1114 -1115.

[5]景秀珍,董永军.295名医院临床工作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0):180 -181.

[6]陈亚琴,徐丽萍.基层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4):55 -56.

猜你喜欢
手部社区卫生医护人员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履职尽责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建设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两种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比较
发生于手部的硬下疳一例
复明胶囊疑致手部肿痛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