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威
河南省开封市妇幼保健院,河南开封475002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医学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群中围生期保健知识已得到广泛普及和完善,明显降低了胎位性难产的发生率[1],但头位难产却呈上升的趋势,胎头位置异常是发生头位难产的重要因素,占头位难产总发生率的68.63%。若不及时恰当处理甚至会对母婴的生命造成威胁,故对胎头异常位置进行纠正是使头位难产降低的关键。本研究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头位难产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自然分娩,观察组行徒手旋转胎头助产,就两组患者分娩方式和产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
本组80例患者,均是在产程中诊断为枕后位和枕横位的产妇。纳入标准:无明显头盆不称、骨盆异常及其它并发症;均为单胎;原发性宫缩乏力的孕妇不在研究之内。年龄21~33岁,平均25.4岁;孕周37~42周,平均38.9周;其中经产妇32例,初产妇48例;41例为枕横位,39例为枕后位。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纳入标准、孕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行常规产程自然旋转分娩,观察组行徒手旋转胎头助产的方法,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2.1 手术指征 对患者行产前检查无头盆不称或无明显骨盆异常现象,活跃期宫颈口在分娩中开大6~9 cm时产程因枕后位或枕横位造成产程阻滞或延缓,对原发性宫缩乏力进行排除,且孕妇无严重产科并发症,无胎儿宫内窘迫。
1.2.2 手术方法 常规消毒外阴,对膀胱进行排空,常规检查阴道,对宫口的扩张情况做认真观察,通常选择在宫口开大6~9 cm时因枕后位和枕横位延误产程达2 h后于宫缩间歇时,术者缓慢将右手向阴道内深入,用五指握住胎头后,缓慢在宫缩时旋转胎头为枕前位,旋转在宫缩消失时停止,若未能一次旋转成功,可在宫缩再次发生时旋转。若胎头在枕右横位时,可旋转90°~ 135°。呈顺时针的方向,使胎头前额呈枕左前位,超过产妇骶骨胛可停止旋转,若胎头在枕右后位,可旋转180°,呈顺时针旋转。旋转后先不抽出手指,对胎头位置做好密切观察,防止回转,若宫缩2~3次后胎头呈下降趋势时可将手抽出。
1.2.3 徒手旋转胎头助产的注意事项 术前对胎位及骨盆情况要做全面了解。旋转需动作轻柔,防止强转的发生,若胎头位置较低或头盆较紧而难转动,可将胎头缓慢向上推进,等感觉胎头转松后再行旋转。注意胎头上推的高度,避免太高引起脐带脱垂。成功转位后,若宫口为未开全状态,可上推前唇处理。若在旋转时有脐带脱垂、胎儿宫内窘迫、脐带隐性脱垂的情况发生,需立即行剖宫产术终止分娩。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33例自然分娩,占82.5%,对照组17例自然分娩,占37.7%,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和助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分娩方式比较 [n(%)]
观察组1例产伤,1例产后出血、1例新生儿轻度窒息;对照组8例产伤,7例产后出血,7例新生儿轻度窒息,观察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分娩过程中因产道、胎儿、产力异常而使先露胎儿出现难产情况为头位难产,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胎头位置异常,因分娩时胎头俯屈效果不佳在通过骨盆时出现障碍,造成胎头下降受到阻碍,头盆不称,被迫延长产程时间,严重危害母婴的身心健康[2]。另外胎儿因胎头在盆底有较长时间的受压而使缺氧机会增加,导致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为使胎头通过骨盆,需将其转为枕前位,故对胎头位置进行纠正是解决头位难产的重要手段[3-4]。若胎头位置在孕期或分娩早期未能经体势和手法转正,需宫口在临产时开口为6 ~ 9 cm徒手经阴道行胎头转正处理,明显降低了头位难产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早期对胎位及骨盆情况进行了解,及时发现胎头位置异常并恰当处理,可降低对母婴的损伤程度,使产程缩短,剖宫产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1] 卢静.徒手旋转纠正胎头异常171例临床体会[J].河北医药,2004,26(4):319-320.
[2]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8.
[3] 佟淑芹,宋玉红.徒手旋转胎头纠正枕横位和枕后位50例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3):183.
[4] 代利民.徒手胎头旋转术在头位难产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4):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