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输出并联型双Boost逆变器

2011-07-02 10:48欧阳静王成华黄银汉
电工技术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导通象限并联

欧阳静 洪 峰 王成华 黄银汉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南京 210016 2.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 210016)

1 引言

具有升压能力的单级逆变器是电力电子的研究热点。在直—交变换电路中,应用最广泛的全桥逆变器和半桥逆变器只能实现降压变换。若要实现升压逆变需在桥式逆变电路前增加一级可升压变换的直—直变换器。多级结构虽具有更高的自由度,但功率级数量增多,将降低整体效率、可靠性和简洁程度,增加系统开销[1-2]。为此,国际上关于逆变系统研究的一大发展趋势,是直接将多功率级的系统架构整合为单级系统,即所谓单级逆变器(Single-Stage Inverter)[3]。

目前所提出的单级逆变器几乎都是用两个直—直变换器在输出侧串联组合得到[4-5]。输出串联双Buck/Boost逆变器和输出串联双Boost逆变器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输出串联双Buck/Boost逆变器采用两个Buck/Boost变换器在输出侧串联方式构建。Buck/Boost结构既可升压又可降压变换,负载电流THD低,但存在电感电流应力大的缺点,给电感设计带来困难,限制了其实际升压能力[6-7]。输出串联双 Boost逆变器由于 Boost电路只能升压变换,作为其组成单元的两个双向 Boost直—直变换器的输出,必须包含高于输入电压的直流偏置,造成输出串联双 Boost逆变器的升压能力相对 Boost直—直变换器而言减弱了。输出串联型逆变器由于两个直—直变换器全周期工作,电路中一直存在环流,并且开关管的导通损耗大,所以效率并不高[8-9]。

少量研究采用与此相对偶的并联方式,即由Buck、Boost等基本结构在输入侧串联输出侧并联方式构成[10-11]。用于升压变换的是输出并联双Buck/Boost半桥逆变器。相对于输出串联双Buck/Boost逆变器,输出并联双Buck/Boost逆变器具有更小的开关和导通损耗、更低的EMI和更高的可靠性[12]。输出并联型逆变器具有三相共地、无直通等优势,但由于Buck/Boost、反激等拓扑本身效率不高,限制了应用,但这些文献所代表的输出并联方式是一种优秀的研究思路。

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输出并联型双Boost逆变器,它由两个 Boost电路按并联组合方式构成。该逆变器具有较高的升压能力和变换效率,详见下文分析。

2 电路拓扑与分析

输出并联型双 Boost逆变器的电路拓扑如图 1所示。它由两个Boost变换器组成:①由电容C3,电感 L1,开关管 S1、S3,二极管 VD1组成的 Boost变换器1;②由电容C4,电感L2,开关管S2、S4,二极管 VD2组成的 Boost变换器 2。两路 Boost变换器在输入侧串联输出侧并联。C1、C2为输入分压电容。VD3~VD6为开关管 S1~S4上的二极管。逆变器工作时按电流电压可分为四个工作象限,如图2所示。

当该逆变器工作于第一象限且输出电压高于输入电压时仅Boost电路1工作,当该逆变器工作于第三象限且输出电压的绝对值大于输入电压时仅Boost电路2工作,在其他时间Boost电路1和2才同时工作。输出串联双Boost逆变器Boost1、Boost2一直工作于PWM状态。该输出并联双Boost逆变器在各种负载情况下都能正常工作。当负载为阻性时一、三象限工作时间较多,且由下文分析可知S3、S4近似工频调制,通态损耗和开关损耗小,因此变换效率高。

图1 输出并联型双Boost逆变器Fig1 Output parallel dual Boost inverter

图2 逆变器工作象限Fig.2 The working quadrant of inverter

为了便于分析,先做如下假设:电路已经进入稳态,所有器件均为理想器件,电感电容为理想储能元件,输入分压电容均压。稳态工作时电路分为以下几个区段(以下分析参照图4进行)。

(1)[t1~t2]:t1时刻,逆变器工作于第一象限,输出电压uo>UP,Boost电路1工作,Boost电路2不工作,电感电流iL=iL1>0。S1PWM 调制;S3保持导通,在 S1关断截止时为电感 L1电流提供续流回路。此阶段电路工作包括模态I和模态II。

工作模态 I:此时 S1、S3导通,S2、S4截止,如图3a所示。电感L1的电流iL1线性上升,S3无电流通过。电容 C5向输出侧负载供电。设 S1导通的占空比为d,当开关S1闭合时

工作模态II:此时开关S3导通,S1、S2、S4截止,如图3b所示。电感电流iL1从S3续流,开始下降。

稳态时,近似认为输出电压在开关周期内不变,联立式(1)、式(2)得

式(3)说明该逆变器可实现升压。

(2)[t2~t3]:t2时刻,电感电流iL过零,由正变负,逆变器工作于第二象限,输出电压 uo>0,Boost电路 1和 Boost电路 2一起工作,电感电流iL=iL1-iL2<0。电路工作包括模态 I~IV。

工作模态III:此时S2、S4导通,S1、S3截止,如图3c所示。电感L2的电流iL2线性上升,S4无电流通过。电容 C5向输出侧负载供电。设 S2导通的占空比为d,当开关S2闭合时

工作模态IV:此时开关S4导通,S1~S3截止,如图3d所示。电感电流iL2从S4续流,开始下降。

联立式(4)、式(5)得

(3)[t3~t4]:t3时刻,输出电压uo过零,由正变负,逆变器工作于第三象限,输出电压 UN<uo<0,电感电流iL=iL1-iL2<0,Boost电路 1和Boost电路2一起工作。电路工作包括模态I~IV。

(4)[t4~t5]:逆变器工作于第三象限,电感电流 iL=-iL2<0,输出电压 uo<UN<0,Boost电路 2工作,Boost电路1不工作。S2PWM调制;S4保持导通,在 S2关断截止时为电感 L2电流提供续流回路。此阶段电路工作包括模态III和模态IV。

(5)[t5~t6]:t5时刻,电感电流iL过零,由负变正,逆变器工作于第四象限,输出电压 uo<0,电感电流iL=iL1-iL2>0,Boost电路1和Boost电路2一起工作。S1~S4均PWM调制,电路工作包括模态 I~IV。

(6)[t6~t7]:t6时刻,输出电压uo过零,由负变正,逆变器工作于第 1象限,输出电压 0<uo<UP,电感电流iL=iL1-iL2>0,Boost电路1和Boost电路2一起工作。电路工作包括模态I~IV。

由于Boost电路电流只能单向流动,当S1、S3断开时,若通过 L1的电流不为零,此时电容 C3为L1续流,具有抑制尖峰的作用。同理当S2、S4断开时,若通过L2的电流不为零,此时电容C4为L2续流。

当负载为阻性时,随着负载的增大,输出电压和电感电流的相位更加接近,二、三象限工作的时间缩短,逆变器近似半周期工作,S3、S4工频开关,逆变效率高。该逆变器工作在二、四象限时,输出电压和电流不同相,具有能量双向流动的能力,可实现能量回馈。

图3 双Boost逆变器工作模态Fig.3 The working mode of dual Boost inverter

图4 双Boost逆变器仿真关键波形Fig.4 The key simulation waveforms of dual Boost inverter

3 闭环控制策略与仿真

本文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具有输出波形质量好,动态响应快等特点,应用较广泛。其基本原理是:将输出电压与电压基准信号的误差通过 PI调节器得到电流基准信号。将电感电流与电流基准信号的误差通过PI调节器得到驱动信号。其控制框图如图5所示。

运用SABER仿真软件采用图5对双Boost逆变器进行闭环仿真。仿真参数如下:输入分压电容C1=C2=1000μF;L1=L2=100μH;储能电容C3=C4=220μF;开关管采用IGBT,每个IGBT内部都反并联了一个二极管;输入电压 Ud=50V;输出电压有效值Uo=100V;额定输出功率 Po=500W;输出频率fo=50Hz;开关频率fs=25kHz。仿真波形如图4所示。

图5 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框图Fig.5 Block diagram of voltage and current double closed-loop control

由图4可知:仅在输出电压的绝对值小于输入电压时两个Boost电路才同时工作,其他时间段仅有一个Boost电路工作,此时开关管S3、S4处于工频开关状态。并且升压比越高时,Boost电路1和2同时工作的时间越少,损耗越小。逆变器在工作时,电流仅流经两个功率器件,有助于降低开关损耗。因此该电路的开关通态损耗小,电路环流也较小。

4 实验验证

为了验证该拓扑结构的实际性能,设计了一台原理样机,参数如下:输入分压电容C1=C2=1000μF;L1=L2=100μH;储能电容 C3=C4=220μF;开关管采用IGBT IRG4PC40W;输入电压Ud=50V;输出电压有效值Uo=100V;额定输出功率Po=500W;输出频率 fo=50Hz;开关频率 fs=25kHz。空载和满载的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实验结果Fig.6 Experimental results

由图 6可知:由于该电路不存在直流偏置,Boost电路可以取得较高的升压比。当输出电压的绝对值大于输入电压时仅有一个 Boost直—直变换器在工作,此时只有该路Boost变换器的一个开关管处于调制状态,一个开关管处于导通状态,另外一个 Boost电路的两个开关管处于截止状态。只有在输出电压的绝对值小于输入电压时两个Boost电路才同时工作,因此该逆变器可以取得较高的变换效率。图7是输出不同功率时逆变器的效率曲线。

5 结论

图7 双Boost逆变器效率曲线Fig.7 The efficiency curve of dual Boost inverter

本文提出了一种可实现单级升压的输出并联型双Boost逆变器。相对于输出串联结构该逆变器不存在直流偏置,具有较高的升压比。由于该逆变器在输出电压的绝对值大于输入电压时只有一个 Boost电路在工作,此时只有一个开关管处于调制状态,其他开关管处于工频开关状态,整个电路的开关损耗小,并且整个电路不存在环流,因此该电路具有较高的变换效率。本文针对该结构进行了仿真和实验。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输出并联型双 Boost逆变器升压能力较高,并具有较高的变换效率。

[1]Prasad B S, Jain S, Agarwal V. Universal single-stage grid-connected inverter[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2008, 23(1): 128-137.

[2]Zhang Lianghua, Yang Xu, Yao Xiaofeng. An isolated single stage buck-boost inverter [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Power Electri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2008: 2389 -2395.

[3]蔡兆奇, 洪峰, 王慧贞. 一种 Buck/Boost单级逆变器的研究[J]. 电源技术应用, 2008, 11(4): 43-47.Cai Zhaoqi, Hong Feng, Wang Huizhen. Research on a single-stage Buck/Boost inverter[J]. Power Supply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2008, 11(4): 43-47.

[4]吴春华, 张翼, 崔开涌, 等. 一种单级式三相升压型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J]. 电工技术学报,2009,24(2): 108-113.Wu Chunhua, Zhang Yi, Cui Kaiyong, et al. Control strategy for single-stage three-phase Boost-type gridconnected inverter[J]. Transactl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09, 24(2): 108-113.

[5]孙林, 梁永春, 龚春英, 等. 基于反激变换器的单级式 DC/AC 逆变器[J]. 电工技术学报, 2006,21(3): 89-93.Sun Lin, Liang Yongchun, Gong Chunying, et al.Research on single-stage inverter based on the flyback converter[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eal Society, 2006, 21(3): 89-93.

[6]Matas Jose, De Vicuna Luis Garcia, Guerrero Josep M,et al. A discrete silding mode control of a Buck-Boost inverter[C].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Power Electri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2002, 12(3): 140-145.

[7]Almazan J, Vazquez N, Hernandez C, et al.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Buck, Boost and Buck-Boost inverters[C].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EEE International Power Electronics Congress, Technical, Mexico: 2000,1(1): 341-346.

[8]Liang Tsorngjuu, Shyu Jueilung, Chen Jianfun. A novel DC/AC Boost inverter[C]. Proceedings of the 37th Intersociety Energy Conversion Engineering Conference, USA: 2004, 1 (1): 629-634.

[9]Sanchis Pablo, Ursæa Alfredo, Gubia Eugenio, et al.Boost DC-AC inverter: a new control strategy[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005, 20(2):343-353.

[10]洪峰, 单任仲, 王慧贞, 等. 一种新型的磁集成双Buck 逆变器[J]. 电工技术学报,2007, 22(6): 76-81.Hong Feng, Shan Renzhong, Wang Huizhen, et al. A novel dual Buck inverter with integrated magnetics[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07, 22(6): 76-81.

[11]洪峰, 刘军, 严仰光. 滞环电流控制型双 Buck 逆变器[J]. 电工技术学报, 2004, 19(8): 73-77.Hong Feng, Liu Jun, Yan Yangguang. Hysteresis current controlled dual buck half bridge inverter[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04,19(8): 73-77.

[12]Kasa N, Lida T, Iwamoto H.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with capacitor identifier for photovoltaic power system[J], IEEE Proceedings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 2000, 147(6): 497-502.

猜你喜欢
导通象限并联
勘 误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基于Petri网的无刷直流电机混合导通DSP控制方法
常数牵手象限畅游中考
一类防雷场所接地引下线导通测试及分析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
审批由“串联”改“并联”好在哪里?
并联型APF中SVPWM的零矢量分配
180°导通方式无刷直流电机换相转矩脉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