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颖丽 ,梁俊仙
(河北北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管理类专业是中国普通高校普遍设置的专业。近年来,应届高考学生人数连年减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普通高校管理类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关注。笔者认为,应用型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应坚持“知行合一”理念,以培养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综合的专业素质、普适的行业技能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定位,并建立与此目标定位相适应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规划方案。
普通高校管理类专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截至2009年12月,中国有普通本科院校1 079所,加上322所独立学院,共1 401所。全国普通高校共设置了57种管理学专业[1],占专业设置种数的9%;全国共有13 669个管理学专业点,占中国普通高校专业点数的21%;招生人数为49.69万人,占当年招生人数的17%,毕业生人数为35.60万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7%。可见,管理类专业是中国普通高校普遍设置的专业,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并仍呈现出规模扩大的发展趋势。
图1 1990~2008年中国小学至高中教育各阶段招生数量变化趋势
从1996年起,中国学龄人口开始持续减少,2006年延伸到高中教育阶段,目前已经推进到高等教育阶段(图1)[2]。河北省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高考报名人数为50.3万人,比上年减少5.6万人。而全省普通高中的高一在校生仅为45万人,初一在校生为29万人。
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继而再发展到普及阶段,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迈进到大众化教育阶段。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4.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表明,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扩大,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也随之分出层次,除沿承了精英教育时代培养研究型学术精英的功能之外,还要面向社会培养所有技术和经济领域的应用型技术精英,这就造成了大学功能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即细分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同类型的大学有着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不同的领域培养多样化的精英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形成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在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二元重点发展目标”指导下,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与改革步伐加快,而介于二者之间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清晰,培养模式区分度不高,既缺乏高职高专的技术性,也达不到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性,造成了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概览普通本科院校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从形式上不难发现,管理类本科培养模式千人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
由此可见,如何依据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两方面的发展趋势,明晰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凸显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分度,有针对性地改革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规模扩张时期之后,向内涵发展转型的当务之急。
中国高校分类的主要依据有3个方面: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结构、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世界高等教育的一般结构[3]。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求有学术性的研究型人才,还需要大量的实用性技术人才。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多样化[3],而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多种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又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内涵之一。从办学实力、办学水平、服务层次来划分,一般可以将大学划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型、应用型和技术型[4]。从这种意义上说,学术型、应用型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体系。在高校分类的3个主要依据中,“世界高等教育的一般结构”这一分类依据是前两个分类依据的具体体现。从世界高等教育的一般结构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方法》,并于1997年做了修订(图2)[5]。
图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级教育分类示意图
按照这一分类标准,第三级教育为中学后教育,分为4、5、6三个依次递进的学历教育阶段。第二阶段标号为“5”,包括大学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又可分为5A与5B两种类型。5A类为理论型,相当于中国的普通本科高校;5B类为实用型,相当于中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在5A类中,又有两种不同的培养目标:5A1按学科分设专业,培养为研究做准备的人才,相当于中国的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中的本科生与硕士生,在学科设置上侧重于基础理论学科。5A2培养高科技专门人才,按行业分设专业,培养目标是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工作人才。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5A1类高校相比较,5A2与5B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属于应用型,但也有区别,5A2类高校培养的高科技人才面向行业需要,5B类高校定位于具体的职业需要。
综上可见,对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标准,可将中国普通高校清晰地分为三类:5A1类高校面向学科前沿,培养学术性的研究型人才;5A2类高校面向行业需要,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5B类高职高专院校面向职业要求,培养技术型专门人才。
依据上述分类标准,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应定位于5A2类,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主体。此外,经过新一轮的规模化发展和结构优化,众多地方院校经历了合并或升格的过程,尽管有一些实力较强的地方高校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定位,属于教学与研究型大学,但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都定位于多科性的教学型大学[6]。而中央部属院校多为研究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的研究实力无法与央属院校相比拟[7]。以研究生教育为例,从研究生招生与毕业数量看,占普通高校数量20%的98所中央部属院校和机构,所招收的研究生数量占普通高校的55%;而占普通高校数量80%的地方高校招收的研究生数量仅占45%(表1)。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中,管理科学部共资助440项,其中,占普通高校数量20%的央属普通高校与研究机构立项 248项,占 64%[8]。
表1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数量 中央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所占比重
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指面向国民经济各类行业管理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如营销策划师、会计师、人力资源经理等职业经理人。培养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应用型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目标定位。围绕这一目标定位,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应是“知行合一”。它有别于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理论创新型定位,研究型大学重在通过管理理念的培养与概念能力的提升,培养研究型的创新“点子”人才。它也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人才培养定位,高职院校关注的是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动手能力,并且在教学模式上更注重“以行定知”,在某一职业点上的理论够用即可。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知行合一”理念强调,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综合的专业素质和普适的行业技能。
宽厚的知识基础是现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教育向学习化社会迈进的理念,强调终身学习才能使人不断发展。1996年又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对知识、能力、技术与个人发展关系的最贴切的阐释,是对宽厚的知识基础内涵的全面概括,也应当是现代大学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理念。
在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知识快速更新,技术频繁换代,持续的学习能力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持续的创新能力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学会生存,就要求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首先应当是“通才”,他们首先要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的通识教育就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使命。“学会求知”要求学生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不仅有足够宽的知识面,同时还要有丰厚的知识积淀。宽厚的知识基础是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与学会生存的平台,因为博学使人视野开阔,是产生辩证世界观和科学认知方法的思维基础,是产生变通性动手能力的思维基础,是理解世间百态、万物共生的思维基础,也是“学会做事”强调的“知行合一”能力与“学会共处”要求的尊重与包容多元化个性的思维基础。学会生存是4个支柱的核心,要求人通过终身学习而不断成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成为具有蓬勃的进取精神的自我实现的人;要求人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他人,积极融入社会,成为具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素养、高度的责任心的社会成员。宽厚的知识基础符合“教育的四个支柱”的内涵,是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形成持续学习能力的物质保障,是产生多样化的创新思维、形成自主性的首创精神、具备权变管理的概念技能的思想渊源。
综合的专业素质是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能力核心,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在专业素质方面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有两重含义:其一,应用型大学处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居间位置,从定位上看属于5A2类,是理论型大学的组成部分。在人才的专业素质培养方面,要兼顾学生的不同学习目标选择。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进入这类学校的目标是将来考取研究生,本科学习只是进入更高层次学校深造的阶梯,大部分学生还是以就业为目的。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兼顾考研和就业双重需要,“知”之够深,也“行”之有效。其二,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开设上,兼顾“知”与“行”。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课程设置上,改变灌输式的传统方式。传统的方式一般是设置大量的课程,教师之间与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综合,各自为政向学生灌输一门课程的内容,让学生自行综合,效率较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知”与“行”相兼顾,要求开发综合性应用课程,要求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凝练,并突出体现应用型特征。“知行合一”的综合专业素质是成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的素质基础。
普适的行业技能是指面向企事业中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岗位,学生具有较为宽泛的技术能力,能完成多岗位的工作任务。普适的行业技能是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区分度的标尺,也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技能基础。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后者培养面向某一职业的专门人才,不要求行业普适性。如果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院校无差异,将与之形成就业市场的竞争,也有悖于高校分类中的5A2类即按行业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普适的行业技能反映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当在专业基础课教学方面形成“通才”式理念,强调“宽基础”,而在专业课教学中形成“专才”理念,要求“精技能”。这样,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才能既具备一般性的管理技能,如会计、审计、管理制度设计等,又具有较精的专业性技能,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财务管理专业的高级财务会计能力等。普适的行业技能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因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都要落实到服务经济建设与适应市场需求上来,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的全面发展归终还是要由市场需求的实践来检验。
按照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体现在培养模式中,主要涉及下述方面。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管理类专业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并发展管理类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提升管理类专业服务地方行业需要与对接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素质,鼓励师资队伍向“双师型”、综合型发展,促进管理学科应用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在培养方案中,应重点突出专业的行业特色,并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宽”、“精”的行业功底与扎实的管理技能。结合“大类招生、后期分流”的招生模式,在分流之前,统筹安排“上手”能力强的技能性专业基础课类,分流后强化行业特色突出且实用性强的专业课,强化专业的实践性特色,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应当强调在4年的专业学习中,要将实践性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在各门课程中,并通过综合性实验设计,将分散于不同课程中的实用型操作技能贯穿起来。
课程定位是实现人才培养定位的核心与载体。目前管理类专业课程分类都只是侧重于一个知识点,且不同的知识点间有交叉,学生学习了一门课程后,不会综合运用这门课程的知识,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是研究型大学教学中的一大缺憾[9]。对于应用型大学,这一问题则显得更为突出。因为不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就等于不会对症下药,只会纸上谈兵。结合专业定位,一条有效的途径是要求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师组成课程组,由各门课程教师分别牵头,各自从本门课程的角度提出几个主题性的问题或项目,再由相关课程的教师共同研讨,设计成相互衔接的若干项目或综合性实验,相关课程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有关项目或综合性实验。通过这种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目的的课程定位,可以建立一座续接各门课程知识的桥梁,经师生互动式的实际操作,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让专业课变成一体化的网络状知识与技能合一的整体。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学方式均不相同[10],多样性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特征,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就各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而言,在精英教育阶段,教师更注重的是传输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由学生自主总结知识主线,形成知识网络。在大众化教育阶段,面向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生的学习特点,教师采用“点、线、网”式的教学方法十分必要。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点,还要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否则,学生掌握了所有的知识片段,却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应用性思维。
理论基础扎实且动手能力强,是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这样的定位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从容应对某一职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概念能力”。概念能力一方面来源于宽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来源于应用型的技能培训,二者的结合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创新性思维及触类旁通,由“概念能力”引发创新性的技术能力。
介于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院校之间,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就业定位也有其特性。因为在专业和课程定位上具有了较宽厚的理论基础,不乏有功底好的学生以考取硕士学位研究生为目标,但大多数学生还是以就业为目标的。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兼顾学生的双重学习取向,为考研的学生提供基础性保障,让他们能“跳起来摘到桃子”,同时为占大多数的学生提供就业技能支持,让他们能获得有较强竞争力的应用型技能。因此,目标分层与主体面向就业,是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应用人才培养的定位准则。从学生就业取向看,应以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为主。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占有数量优势,在信息化时代,技术和管理理念与方法更新迅速,急需大量的管理类人才。由于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生产与经营环节,较少涉及研发领域,一般不适宜研究型大学的学生进入。而中小企业为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面临着向现代企业转型的问题,一系列的管理问题急需解决,为管理类本科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介于研究型与高职高专型之间,学校应建立与此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
应市场需求,服务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学生。这样,在日益激烈的招生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 教育部.2008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2.jsp?offset=1&tablename=1261364343113580/2010-10-20.
[2] 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1~2008各年)[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2.jsp?offset=1&tablename=126136434311 3580/2010-10-20.
[3] 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3-38.
[4] 程耿东.中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多样化[J].中国高等教育 ,2001,(5) :11-13.
[5] 肖国安.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应用型工科大学办学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1998,(1):31-34.
[6] 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研究,2009,(1):7-10.
[7] 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院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jybgjy.o rg/org/show_new s.asp?id=950/2009-03-20/2010-11-21.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2009)[EB/OL].http://www.nsfc.gov.cn/nsfc/cen/xmtj/pdf/2009_table.pdf/2009-12-30/2010-05-15.
[9] 鲍威.中国地方高校为何滞后?[EB/OL].http://www.ftchinese.com/sto ry/001027358.2009-07-03/201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