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民族魂——我看鲁迅

2011-06-24 09:41赵春霞张智祥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1年19期
关键词:民族魂语录眼光

赵春霞 张智祥

【主题阐释】

鲁迅先生用犀利的笔锋,深刻剖析当时社会残酷的现实,唤醒麻木的民众,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他呕心沥血、身体力行,实践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信念,激励着进步青年,他的“民族魂”精神惊天地,泣鬼神。然而,近些年人们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孰是?孰非?我们只有冷静思索,方可明断。

【阅读选文一】

“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孙玉良

“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鲁迅放进“神坛”,就是对鲁迅的污辱。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引发各界热议。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作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鲁迅生活在上世纪早期,文风难免中西夹杂,拗口难懂。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快。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的杂文,换成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

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选自《广州日报》2009年9月4日,有删改)

鉴赏品读

对鲁迅的评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作者更是一语中的地点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学习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其作品的表面。文章举例论证很充分,结尾呼应开头,增强了说服力。

阅读思考

1.“鲁迅”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寓意?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作者认为“鲁迅”在教材中应怎样与时俱进?

【阅读选文二】

读鲁迅的不同眼光

□周国平

我第一次通读鲁迅的作品,是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的1967年。那时候,我的好友郭世英被当作“专政”的对象,受到孤立和骚扰,精神上十分苦闷,便有一位朋友建议他做一件可以排遣苦闷的事——编辑鲁迅语录。郭世英欣然从命,并且拉我一起来做。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兴致勃勃地投入了这项工作,先通读全集,抄录卡片,然后对初选内容展开讨论,进行取舍和分类。郭世英常对我说起一些掌故,其中之一是:听父亲说,鲁迅那首著名的《自题小像》的主题并非通常所解释的爱国,而是写鲁迅自己的一段爱情心史的,在当时只能私下说说。

鲁迅的命运在那段时间里十分奇特。由于某种政治目的的推崇,他成了不容置疑的旗帜和圣人。“文革”初期,民间盛行编辑语录,除了革命领袖之外,也只有鲁迅享有被编的资格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鲁迅语录有好多种,一律突出“革命”主题,被用做批“走资派”和打派仗的武器……

现在我重提往事,不只是出于怀旧,而是想说明一个事实:即使我们这些当时被看做不“革命”的学生,也是喜欢鲁迅的。在大学一年级时,我曾问郭世英最喜欢哪个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的这个儿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鲁迅。”可是,正是因为大学一年级时的思想表现,他被判作按照“内部矛盾”处理的“反动”学生,并因此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整死,时在编辑鲁迅语录一年之后。郭世英最喜欢的外国作家是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而我们知道,鲁迅也是极喜欢这两人的。由于受到另一种熏陶,我们读鲁迅也就有了另一种眼光。在我们的心目中,鲁迅不只是一个嫉恶如仇的社会斗士,更是一个洞察人生之真实困境的精神哲人。后来我对尼采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就更能体会鲁迅喜欢他的原因了。虚无及对虚无的反抗,孤独及孤独中的充实,正是这两位巨人的最深邃的相通之处。

近一二十年来,对于鲁迅的解读渐见丰富起来,他的精神的更深层面越来越被注意到了。鲁迅不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唯一者”,他从宝座上走下来,开始享受到作为一个真正的伟人应有的权利,那就是不断被重新解释。而这意味着,没有人具有做出唯一解释的特权。我当然相信,鲁迅若地下有知,他一定会满意这样的变化的,因为他将因此而获得更多的真知音,并摆脱掉至今尚未绝迹的那些借他的名字唬人的假勇士。

(选自《周国平自选集》,有删改)

鉴赏品读

作者借讲故事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解读鲁迅的作品不能只用革命的眼光,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对鲁迅进行更深层面的多元解读。鲁迅不仅仅是一个嫉恶如仇的社会斗士,更是一个洞察人生之真实困境的精神哲人,只有与时俱进地解读鲁迅才能够彰显鲁迅精神。

阅读思考

1.开头写“我”与好友编辑鲁迅语录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3.对于鲁迅,作者认为用哪种眼光来认识较为合适?

参考答案见下期

猜你喜欢
民族魂语录眼光
海归李钢:“红杉人”民族魂“侨联”中国心
成都第八届《民族魂杯》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语录
语录
拼搏人生路 交响民族魂——缅怀著名蒙古族作家、指挥家永儒布
语录
心态决定眼光
刮目相看
语录
看医改 医患各有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