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剑波 孙朝军 尹坤 何宁
(云南省大理学院附属医院外五科 云南大理 671000)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腕关节损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该病的发生年龄呈现双峰样分布,多见于老年人和儿童,尤其是骨质疏松、瘦弱的女性患者[1]。大部分的桡骨远端骨折属于低能量冲击骨折,往往是由于摔倒时手撑地着力所致,可以采用非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而由于高能量冲击造成的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多为年轻成人,高能量冲击造成的骨折往往导致严重的关节移位和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属于不稳定骨折,部分骨质疏松性患者遭受低能量冲击后桡骨远端骨折也会出现不稳定骨折的现象[2]。对于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若采取闭合夹板固定或是单纯石膏固定往往难以维持复位,且晚期容易导致腕关节畸形,出现慢性疼痛、活动障碍等功能减弱后遗症,现临床上对于桡骨远端的不稳定骨折建议行腕关节手术治疗,可以使得该类型的骨折维持复位,不影响功能恢复。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2种,两者各有优势,现就我科同一术者收治的4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比较应用内固定和外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收入观察的患者共40例,其中男性15例,女25例;最小年龄为27岁,最大年龄为76岁,平均年龄为(60.9±10.8)岁;实行外固定术的患者19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21例,术前均有拍摄双腕关节的正侧位片。观察的2组患者术前年龄、骨折类型比较,无显著差异。
外固定施行手术:在阻滞臂丛神经情况下进行,患者取仰卧位,X线下定位,在第二掌骨基底部打入1枚外固定针,依据外固定模板在第二掌骨干打入外固定针1枚、桡骨骨折近端打入外固定针2枚,连接外固定架,撑开装置行骨折复位,再以经皮克氏针固定,锁紧外固定装置。术后根据所不同的外固定架类型决定开始锻炼的时间,一般为3~6周开始,拆去外固定架后开始腕、肘、肩、手部各关节的功能锻炼。
表1 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n)
表3 观察患者术后12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n)
内固定施行手术:在阻滞臂丛神经或全麻情况下进行,患者取仰卧位,取桡骨远端亨利切口,切开旋前肌显露桡骨远端掌侧面,直视下复位骨折,克氏针临时固定,再选择桡骨远端掌侧解剖钢板或锁定钢板予以固定。术后不予制动,第2天开始进行功能锻炼,逐步增加腕、肘、肩及手部各关节的活动。
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拍摄患侧腕关节正侧位片,测量桡骨长度、尺偏角和掌倾角,与自身的健侧相比较,观察治疗效果。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定a=0.05,若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反,若P>0.05,则认为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本次观察研究发现,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使用外固定手术方式远期疗效相对优于内固定术(P<0.05)。腕关节外固定架可以通过韧带复位原理达到维持骨折复位的目的,骨折复位后使得纵向的牵拉力减小,同时腕骨向掌侧平移也张紧了桡腕背侧韧带,除了恢复桡骨的高度,还恢复了掌倾角[3]。外固定架可以允许腕关节置于中立位或轻度伸直,降低腕管的压力,有利于手指的术后活动。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属于微创手术,不需要剥离骨折区的软组织或骨折块,操作简单,节省手术时间,同时还便于合并损伤的处理。此外,在骨折愈合后移除外固定装置一般也不需要麻醉。此次随访研究亦显示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远期疗效满意。但研究病例数较少,属于小样本分析,随访时间在术后1年内,需跟踪随访及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1]刘晓伟.桡骨远端骨折63例手术治疗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5).
[2]王敏,王锡三,王尔天.桡骨远端骨折手术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0(10).
[3]周军,杨惠林,关海山,等.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07,15(4):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