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仓霞 马文涛 魏润莉 肖 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眩晕发作与头位直接有关的良性疾病,其特点是头位转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出短暂阵发性眩晕和水平或旋转型眼震,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眼震电图检查最具诊断价值,而在基层医院无眼震电图仪时,辅助检查受到限制,本科自2006年10月~2010年12月对门诊及住院诊断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对象 入选标准:(1)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短暂眩晕,持续时间不足1 min,Dix-hallpike试验阳性;(2)排除迷路炎、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桥小脑脚病变、HUNT氏综合征;(3)经头颅CT、MR检查排除中枢性眩晕;所有病例均为本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患者,共51例,其中男17例,女34例,年龄29~80岁,平均年龄(53.45±11.70)岁,病史3 h~20 d,平均病程(3±0.7)d;其中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眩晕38例,左侧11例,右侧27例;水平半规管阵发性位置性眩晕9例,其中左侧2例,右侧7例;右后半规管并左侧水平半规管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例,左后半规管并右侧水平半规管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例;对照组为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47例,其中男18例,女29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85±10.15)岁。两组年龄、性别匹配(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分会在贵阳制定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方案》:(1)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短暂眩晕的病史;(2)位置诊断试验显示特征性眼震(旋转型眼震或水平型眼震,向地性或背地性眼震),且具有短潜伏期和疲劳性。
1.3 检测方法 采用丹麦Dantec公司生产的Keyopint型肌电/诱发电位仪,被检者平卧,记录电极置于头顶中央(CZ),参考电极置于双耳垂(A1、A2),地线置于腕,极间电阻<5 kΩ,采用短声刺激,刺激强度为主观听阈+60dB,对侧耳给予40~50 d B的白噪声掩盖,刺激叠加2000次,至少重复2次,分析时间10 ms。主要测定Ⅰ、Ⅲ、Ⅴ波的潜伏期(PL)和Ⅰ—Ⅲ、Ⅲ—Ⅴ、Ⅰ—Ⅴ波的峰间潜伏期(IPL)。
1.4 BAEP的异常判定标准确 (1)Ⅰ、Ⅲ、Ⅴ波消失或分化不良;(2)Ⅰ、Ⅲ、Ⅴ波PL及Ⅰ—Ⅲ、Ⅲ—Ⅴ、Ⅰ—Ⅴ波的IPL>正常对照组平均值2.5倍标准差;(3)Ⅴ/Ⅰ波幅比<0.5。
2.1 BAEP异常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BAEP异常率为49.02%,其中左侧后半规管和左侧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3例中表现为左侧BAEP异常者9例,双侧BAEP异常者4例;右侧后半规管和右侧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8例中表现为右侧BAEP异常者14例,双侧异常者6例;后半规管合并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者均表现为双侧BAEP异常,可以表现为Ⅰ、Ⅲ波潜伏期延长,Ⅰ—Ⅲ 、Ⅲ—Ⅴ、Ⅰ—Ⅴ峰间潜伏期延长。
2.2 病例组与对照组BAEP各波潜伏期(PL)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峰间潜伏期(IPL)比较病例组右侧Ⅰ—Ⅴ波峰间潜伏期延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1)。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BAEP各波峰间潜伏期(IPL)比较(±s,ms)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BAEP各波峰间潜伏期(IPL)比较(±s,m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
BAEP 各波峰间潜伏期组别 左右Ⅰ—Ⅲ Ⅲ—Ⅴ Ⅰ— Ⅴ Ⅰ—Ⅲ Ⅲ—Ⅴ Ⅰ— Ⅴ对照组n=47 2.13±0.17 1.83±0.18 3.98±0.19 2.07±0.16 1.85±0.17 3.94±0.17病例组n=51 2.15±0.18△ 1.87±0.16△ 4.00±0.25△ 2.11±0.17△ 1.91±0.20△ 4.03±0.25*
2.3 病例组左右两侧BAEP相比,右侧Ⅰ、Ⅲ、Ⅴ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表2)。
表2 病例组左右两侧BAEP各波潜伏期(PL)比较(±s,ms)
表2 病例组左右两侧BAEP各波潜伏期(PL)比较(±s,ms)
注:与左侧比较,△P<0.05
侧别 BAEP各波潜伏期ⅠⅢⅤ左侧(n=51) 1.81±0.17 3.98±0.25 5.79±0.24右侧(n=51) 1.90±0.14△ 3.97±0.23△ 5.86±0.24△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对患者的耳部手术和对个别患者的尸检发现半规管中出现游离的碳酸钙盐晶体,证实了管沉石症学说[1],故又被称为半规管耳石症,易发生于中老年人,其确切的病因仍不清楚,一部分患者虽经多方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而被称为特发性BPPV,但大多数人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缺血缺氧、感染、中毒、耳部外伤和手术损伤有关,为继发性BPPV;当迷路老化,椭圆囊囊斑耳石膜变性;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引起内耳供血不足,导致囊斑胶质膜变薄,破碎和脱落后形成微粒和碎片沉积和浮游于半规管内淋巴中;外伤导致耳石膜被撕脱等而发病[2]。
BAEP检测用于发现脑干病变,且具有定位意义,内耳迷路及脑干恰是BAEP的Ⅰ、Ⅲ、Ⅴ波的代表区,当内耳迷路及脑干等听觉通路缺血和发生水肿等病变时,因部分神经传导阻滞和纤维脱髓鞘,直接导致 BAEP的 PL、IPL异常[3]。
迷路血供来自迷路动脉,该动脉系椎基底动脉之小脑前下动脉终末支,其侧支循环甚微,对血供变化甚敏感[4]。当椎基底动脉有狭窄或痉挛时可直接影响迷路动脉的血供,而前循环动脉有狭窄或痉挛时则会因为脑底动脉环的开放后循环向前循环供血而间接影响迷路动脉的血供。另外,迷路动脉作为颅内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一微小终末支动脉,当TCD检测到颈总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椎动脉有狭窄时,其可能也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文献报道前庭内耳型眩晕患者BAEP异常主要表现为Ⅰ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Ⅰ波PL延长及其后各波相应延长,两耳侧间差相对增大[5]。本组病例的异常表现为右侧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Ⅰ-Ⅴ峰间潜伏期延长,可能与病例组中右侧后半规管及右侧水平管发病者多有关,更客观地反映了患者的内耳病变。
BAEP检查可客观反映位听神经的功能状态,对康复及病变转归有辅助意义,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1 Michael von Brevern,Thomas Lempert.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rch Neurol,2001,58(9):1491-1493.
2 粟秀初,黄如训.眩晕.第二版.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20-221.
3 潘映福主编.临床诱发电位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45-248.
4 张素珍.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6-27.
5 崔华勤,管春和,王云海,等.前庭系统性眩晕病人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2,11(4):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