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才国际竞争力研究——以上海为例

2011-06-12 01:45徐坚成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1年4期
关键词:竞争力国际化上海

● 徐坚成

■责编 岳晋闽 Tel:010-68345891 E-mail:hrdyjm@sina.cn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才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人才的竞争比较优势已成为城市间综合实力竞争的核心要素和新的命题。

一、城市人才国际竞争力内涵及其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为使城市人才国际竞争力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内涵和界定,本文参考了以下两位学者的定义。

伞锋认为:人才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人才资源的数量、质量、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成长环境等各类因素的有机综合和高度凝聚。倪鹏飞认为:人才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其人力资源的总体综合优势程度。

综合以上两种定义,笔者认为,城市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是指在城市人才资源的数量规模、素质能力、结构层次、产出效率和发展环境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在人才培养、吸引、激发方面所具有的比较竞争优势,由城市所拥有的人才国际竞争实力和城市获得、保持、激发人才的能力两部分构成。前者包括该城市人才的规模、质量、结构、人才产出效应等方面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后者包括人才供给、人才吸引以及人才环境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结合城市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笔者构建了城市人才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5个一级指标下面又包括16个二级指标及53个三级指标(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见表1)。

二、参与国际人才竞争所面临的挑战

1.人才构成与国际城市先进水平差距甚远,人才资源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一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在科技、文化和经济、社会等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才、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以及创新团队比较缺乏。上海每10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是800多人,大约是日本的1/6,是韩国的1/3,差距较大;2008年每万名劳动力中的研发人员上海为93人左右,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则达到120人以上。二是上海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比例偏低。据《2005年全球知识竞争力指数》统计显示,上海每千名居民中经理人数仅为5.6人,与伦敦、巴黎、新加坡等65人以上的水平存在显著差距;每千名居民中高科技从业人数上海为5.5人,明显低于东京(52.7 人)、巴黎(35.6 人)、伦敦(29.7人)、纽约(19.0人)和新加坡(14.8人)。三是国际化人才资源结构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在汽车、钢铁、化工和商贸业等产业中具有全球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十分匮乏;在大型飞机制造、新能源、海洋开发等新兴产业领域中,存在专业人才严重储备不足的问题;在金融等行业中,具有良好专业素质、通晓国际金融运行规则、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国际化关键性人才十分缺乏,尤其是在保险精算、核保核赔、风险控制、市场营销、大额资金投资、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领域具有较高专业素养、丰富专业经验和较强市场影响力的领军金融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航运金融、保险、海事法律、航运信息分析、航运经济等高知识和技术含量的行业急需一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2.人才国际化素质亟待提高,科技成果产出效率偏低。一是我国人才的外语应用能力相对偏弱。调研显示,上海的各支人才队伍中,英语口语处于好或较好水平的比例均不足30%,英语写作处于好或较好水平的比例不足1/3,英语阅读能力相对稍强,处于好或较好水平的比例在1/3到1/2之间。二是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与国际相比存在较大落差。上海从业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21.8%,而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东京、伦敦等城市25岁以上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高达50%;劳动力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上海为9.5年,与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东京、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的差距在四年以上。三是科技成果产出效率偏低。据《全球城市竞争 力 报 告 2005-2006》显示,平均每百万人中国际专利数量上海仅为118件,而伦敦、东京、纽约和巴黎均在1300件以上,为上海的11倍以上。平均每百万人中国际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上海仅为872篇,而伦敦、巴黎、新加坡均达到了3300件以上。

表1 城市人才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人才竞争持续供给不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衔接不紧密,素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二是上海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和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力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刚过60%,而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已达到80-90%,这决定了上海在高学历人才培养和输出方面严重滞后。据《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7-2008》数据显示,上海高等院校数量仅60所,明显落后于巴黎、东京和纽约等城市。世界排名前1000的高校也仅有10所,而东京、巴黎、伦敦和纽约均有25所以上的高校。三是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不完善,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力度不够,亟待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等组成的多元投资机制。

表1 城市人才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制度法律缺失,参与国际化运作水平不高。一是制度法律的缺乏,人才法规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我国在人事争议仲裁、要素参与分配、海外及国内智力引进、人才安全、流动人才的社会保障衔接、人才兼职等方面的法规规章亟待完善。二是上海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市场配置体系尚未建立。目前,上海的人才交流与运作机制尚未与国际相接轨,人才服务产业发展与培育不足,人才服务市场尚不完善,人才市场化配置机制尚不健全,人才中介机构在引才方面的贡献不大。

5.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人才发展的综合环境整体上处于劣势。一是国际化的生活设施环境有待进一步营造。二是上海整体的信息设施水平与纽约等国际城市存在很大差距。据《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显示,信息设施水平指数上海仅为0.20,而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和新加坡等城市是上海的2-3倍。同时,直接使用互联网网页与海外联络交流还比较少。三是人才创业和科技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创办企业难易度(逆指标)上海为 11,与纽约、香港和新加坡等城市相比仍有相当差距。知识产权保护指数上海仅为2,而伦敦、香港和新加坡在该指标上的得分达到10。

三、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日趋激烈的的挑战,上海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的成功经验,以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重点,着力推动人才资源开发的国际化对接,营造集聚国际化人才的环境氛围,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形成人才整体竞争优势。

1.推进教育和人才培育的国际化进程,强化人力资源国际化能力素质建设。构筑开放的、具有现代化大城市特点、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引进国际一流大学、培训机构和人才中介机构等,全面推进教育和人才培育的国际化进程。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尝试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深入开展双语教学实验和国际理解教育,重视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的培养。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加强社区学院的建设,大力发展远程培训教育,使上海成为世界上网络学习条件最好、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有效激发用人单位做好教育培训工作的主动性。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合作互动的高层次人才培育机制。转变人才国际化培训方式,探索以实习和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培训人员提供更多地接触国外同行的管理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和语言沟通能力的机会。

2.面向全球揽才寻智,提升人才资源配置的国际化水平。以大飞机、轨道交通、核电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展以及国家和上海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拿出一批需要显著提升产业能级和水平的高级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面向全球实行公开揽才寻智,重点吸引一批海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研究制订技术移民政策和投资移民政策,出台《上海市外国专家管理办法》,规范外国专家管理的相关事宜。建立引智信息库并实现与需求的对接服务,发展和规范引进外国高层次人才中介组织,不断拓宽吸引外国专家的渠道,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研发合作、智力入股等方式引进外国专家和智力,形成政府驱动、企业主体、市场运行的外国专家和智力的配置格局。探索建立给予充分信任和放手使用的用人机制,探索给予外国专家充分的项目主导权、科研指挥权、人员管理权、项目经费分配使用权,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建立充分体现人才贡献价值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优化外国专家工作生活环境。

3.培育国际人才中介,加快推进国际人才市场建设进程。培育扶持从事国际人才业务的中介机构,鼓励国内人才中介结构拓展海外人才中介业务。积极鼓励人才中介机构和国外中介机构以合作或者战略联盟形式,积极扶持有条件的国内人才中介机构 “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搜寻各类优秀人才。以浦东新区开放外资进入人才市场试点为契机,降低外资在人才中介服务的市场准入门槛的试点。积极引入境外人才中介机构和服务产品,努力吸引一批国际知名人才机构进入上海。制定出台《上海国际人才市场监管条例》,进一步健全上海国际人才市场管理的法规政策体系和标准运行体系,完善上海国际人才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建设国际人才信息网站,完善人才信息库功能,推进国内人才市场与国际人才市场的融通。

4.以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为依托,探索试行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开发制度。抓住建立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的契机,重点从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服务体系和综合环境等方面,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开发政策。进一步完善永久居留制度,探索试行技术移民制度。进一步推进国际人才市场建设,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薪酬定价、信息交互机制,加快推进人才与资本、技术、产权等国际要素市场的融合和对接。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率先细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各类政策,保护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创新权益。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和氛围,探索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创新。创新国资投资机制,改革国资投资公司的投资理念、评价方法、决策模式和动力机制,加强银政合作,创新信贷模式,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5.加强留学和海外人才创业基地建设,构建多元的海外留学人才创业资助体系和融资平台。进一步加强留学生创业园区、高科技园区等各类园区建设,为引进的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多的孵化空间、创业平台和风险投资,降低创新创业的门槛,逐步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留学人员高新技术企业、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在创业园区,大力发展和集聚风险投资机构,完善借贷担保制度,优化市场化的创业融资环境。探索建立“风险补贴”机制,实行“贷款担保扶持政策”,对投资创业园的投融资机构、担保机构在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扶持。提高政府主办的创业支持资金的支持力度,在留学人员兴办高科技企业的初期,政府应在对项目认真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提供资金支持。

6.拓展人才国际活动空间,鼓励与促进人才国际交流合作。全方位扩大对外人才交流,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支持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化素质,鼓励和促进在工程外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物流服务等领域扩大对外人才交流,支持各类人才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大力吸引国际性组织、思想库和论坛机制落户上海,鼓励举办各类国际会议、学术论坛,扩大上海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资助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国际重大科技计划、科技工程、学术研究,资助中青年科研人员出国(境)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

7.优化国际化人才发展综合环境,为国际化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创业环境氛围。上海要营造能吸引和留住国际化人才的综合环境。不断优化政策法规环境,制定出台《上海国际人才市场监管条例》、《上海市引进海外留学人员条例》、《上海市外国专家管理办法》、《外国专家管理应急预案处理办法》和《上海外国人就业管理办法》等海外人才管理法规政策,规范用人单位与海外人才的聘用管理行为,保障海外人才在上海的合法权益。研究制订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吸引海外人才的配套政策,包括在办理居住证、提供人才公寓、简化出入境手续、个人就医、子女就学、个人所得税纳税奖励政策等方面。培育一个国际化人力资源的文化环境,尊重不同国家、种族、民族的生活方式及文化习俗,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充分尊重国际化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为海内外人才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文化学术环境。建设国际化社区,营造国际化的宜居环境。优化国际交流环境,创造先进的国际交通、通信条件和便利的国际交流合作条件,让人才随时随地能紧密地与国际融为一体,使上海成为海内外各类人才向往之地。

1.倪鹏飞、彼得·卡尔·克拉索:《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罗伯特·哈金斯:《2005年全球知识竞争力指数》,2005年。

3.伞锋: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比较,《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

猜你喜欢
竞争力国际化上海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