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士琦
针刺配合走罐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
吕士琦
(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山东 277100)
观察针刺配合走罐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将6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走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临床疗效。经6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和HAM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针刺配合走罐是一种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
针刺疗法;拔罐;推罐;电针;抑郁症
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主要类型,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严重影响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交往,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受损。目前鉴于西药的副反应,针灸治疗显示出强大的优势[1,2]。笔者自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采用针刺配合走罐治疗抑郁症32例,并与单纯针刺治疗32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64例患者均为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均经确诊为抑郁症,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2岁,平均(40±14)岁;病程最短1.1个月,最长2年,平均(2.0±1.1)个月。对照组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0岁,平均(41±1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年,平均(2.1±1.0)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⑨性欲减退。严重标准为社会功能受损,给自身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疗程标准为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星期。
①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7~62岁之间,自愿接受本法治疗;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在20~34分之间;④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性物质所致抑郁。
2.1.1 针刺治疗
头穴取百会、神庭、上印堂穴;体穴取双侧太冲、太溪、支沟、阳陵泉、神门、侠溪穴。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采用0.35 mm×25 mm毫针进行针刺,百会、神庭沿督脉经向后斜刺15 mm,得到酸胀沉重感为度;上印堂为印堂穴上1寸,向下斜刺入骨膜下,务必得到沉重紧涩针感;再刺太冲、太溪、支沟、神门等穴,配合呼吸补泻手法,医者深吸一口气,运神于指,慢慢呼气,将针徐徐刺入穴位中,进针深度为15 mm。百会、神庭穴接G-6805电针仪进行电针治疗,选用疏密波,电量以患者感觉到振动,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
针刺完头穴及体穴后,针刺五脏俞加膈俞穴[4],以进行辅助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取心俞、肺俞、肝俞、脾俞、膈俞、肾俞穴,诸穴常规消毒,采用0.30 mm×25 mm一次性毫针,直刺0.5寸,肥胖者可刺0.8寸,行捻转手法,使局部有酸胀感,留针20 min。
针刺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1星期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6个疗程后观察结果。
2.1.2 走罐治疗[5]
选用4号玻璃火罐。取背腰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其背俞穴。患者取俯卧位,肩部放平。先在背俞穴采用连续闪罐法反复操作,先上后下,以皮肤潮红时为止,然后在取穴部位的皮肤表面和玻璃罐口涂上少许刮痧油,用闪火法把罐吸拔在大椎穴处,向下沿督脉至尾骶部,上下推拉数次后,推拉旋转移至背俞穴,依次垂直于脊柱方向上下推拉,吸拔力的大小以推拉顺手,患者疼痛能忍为宜,观察走罐部位皮肤充血、颜色变为紫红色,尤以局部出现紫色血瘀为最佳,走罐后将刮痧油擦净。每星期治疗2次,1星期为1个疗程,6个疗程后观察结果。
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取穴、操作、疗程同治疗组。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均予以适当的心理疏导,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同时要求患者家属积极配合,给患者以耐心安慰和合理饮食。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评分,总分超过35分为严重抑郁,超过20分为轻度或中度抑郁,总分小于8分为没有抑郁症状。1级(轻度抑郁)HAMD评分在20~26分;2级(中度抑郁)HAMD评分在27~34分。对治疗前、治疗后分别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或减分率评估疗效,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
痊愈 HAMD评分减分率≥75%。
显效 HAMD评分减分率≥50%且<75%。
有效 HAMD评分减分率≥25%且<50%。
无效 HAMD评分减分率<25%。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内比较用配对检验,各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3.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为71.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治疗组改善HAMD评分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对照组比较2)<0.05
抑郁症属中医学“郁证”、“脏躁”、“百合病”、“癫狂”等范畴,是由于内伤七情导致气机紊乱、脑失所控而出现的精神抑郁一类情志障碍疾病,其发生与气、血、痰、瘀有关,累及的脏腑有心、肝、脾、肾。针刺作为一种治疗手段,通过对脏腑、经络、气血的整体调整,来达到消除精神、躯体症状,使其恢复正常。现代穴位作用机制研究证实,百会穴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均具有良性调节作用[7],这为选择百会治疗抑郁症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临床观察亦证实该穴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8]。百会为督脉要穴,位于头部巅顶,“头者神之居”,为“精明之府”,具有开窍醒神之功,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与肝脉交巅,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因此把脑、肝、肾联络起来。神庭、上印堂亦位于督脉循行路线上,循经就近取穴,有镇静安神,调理髓海的功效。太溪配太冲,太溪突出一个“补”字,太冲侧重一个“泻”字,二穴伍用,一肝一肾,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滋肾平肝,移盈补亏,清上安下。支沟为少阳三焦经经穴,属金火穴,具有调理脏腑,通关开窍,活络散瘀,行气止痛,清利三焦,通调腑气,降逆泄火之功。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脉气所入,属合土穴,有和解少阳,疏肝泄胆,清泻湿热,祛除风邪,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效。支沟以清利三焦之气为主,阳陵泉以疏调肝胆为要。二穴伍用,一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疏散郁结,和解少阳之力增强。侠溪是胆经荥穴属水,壮水以克火,而身热自除,清心安神,泄热凉血。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原穴,主治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等,配太溪穴可交通心肾。诸穴相用,可五脏兼顾,调和阴阳,通经活络,调气和血,清热开窍。
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又有小络与夹脊相通,为人生命之主宰。用现代医学观点来看,脑、脊髓、神经根皆受其影响。督脉走罐能振奋阳气,调理髓海,和调阴阳之功[9,10]。膀胱经属太阳经,太阳主一身之表,五脏六腑的经气均在背部输于膀胱经上,肾与膀胱相表里,为先天之本,又肝肾同源,与人体关系密切,膀胱经第二侧线善调神志,故膀胱经走罐能疏通五脏六腑经气,调整阴阳平衡。现代医学认为,走罐的机制是一种良性刺激性整体疗法,走罐时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表皮瘀血出现的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种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同时走罐法的机械刺激,可通过皮肤感觉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
人体主要生理功能是由脏腑功能来维持的,而脏腑的功能又以五脏为中心。《素问·五脏别论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说明五脏是藏精气的脏器。人体的精、气、神,皆来源于五脏功能,五脏功能正常则整体功能强盛。《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精、神、血、气、魂、魄正常,即是整体功能的体现。采用五脏俞加膈俞,则能从阳引阴,通调全身的气血阴阳,扶正以祛邪。在针刺背部俞穴的时候,切莫深刺,以防刺中要害而危症泛起,然而针刺又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求治疗环境安静,医患两者均需精力集中。
[1] XU Hong, WANG Qiao-chu. 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with Combined Acupuncture & Medicine[J]. J Acupunct Tuina Sci,2003,1(4): 27-29.
[2] FANG Xiang-dong, CAI Xin-cheng.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with Acupuncture and Chinese Medicine:A Report of 52 Cases[J]. J Acupunct Tuina Sci,2007,5(4):238-240.
[3] 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0-168.
[4] 王莒生.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乐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96-199.
[5] 王麟鹏.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临床经验集粹[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9-191.
[6] 樊莉,符文彬,蒙昌荣,等.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估正穴位与非穴位针刺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8): 14-16.
[7] 董玉喜.针刺对脑缺血分子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1):51-52.
[8] 丁舟,于晓刚.针刺督脉经穴百会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3,10(3):32-34.
[9] 王悦,张迁乔.针药并用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6):382-384.
[10] 孟向文,陈爽白.互动式针刺法治疗抑郁症[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1):32.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Acupuncture plus Moving Cupping for Depression
-.
,277100,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sing acupuncture and moving cupping for treating depression.Sixty-four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32 in each.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managed by acupuncture plus moving cupp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managed by acupuncture only.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 was adopted in evaluating the clinical effec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fter six treatment courses, both the comparisons of HAMD score and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0.05).The 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ving cupp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reating depression.
Acupuncture therapy; Cupping therapy; Moving cupping therapy; Electroacupuncture; Depression
1005-0957(2011)11-0735-03
R246.6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11.735
2011-03-22
吕士琦(1963 - ),女,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