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替传统温针的仪器研制思路与方法

2011-06-08 03:11刘堂义杨华元高明徐刚唐文超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11期
关键词:艾炷温针针灸

刘堂义,杨华元,高明,徐刚,唐文超



代替传统温针的仪器研制思路与方法

刘堂义,杨华元,高明,徐刚,唐文超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中医工程研究室,上海 201203)

针灸疗法;温针疗法;综述

温针疗法是一种起源较早的针灸疗法,在《内经》时代就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作为针灸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然而囿于技术方面的原因,温针的操作方法及其效果均不够理想,以至目前在一些中医医疗机构中,温针疗法竟被弃用。虽然有一些科研人员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和方案,却因为缺乏应有的基础研究,而使得这些替代方法难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被临床医生所认可。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从温针的起源进行研究,了解最初临床上应用温针的实际意义,再通过预初实验研究传统温针过程的特点,在这些基础上,提出新的温针疗法替代方法的基本设计要求,以利于温针疗法的临床应用,促进中医诊疗仪器的科学化、标准化发展。

1 古代文献对温针疗法的记载

温针疗法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在针灸临床上应用相当广泛。按《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即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在这里笔者需要提示的是,在目前的《刺法灸法学》教材中没有“温针疗法”的定义,而将其归入“温针灸”的范畴,通过后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传统的温针疗法是不包括“灸”的治疗作用的,关于这一点,笔者将专门著文解释)[1]。温针法起源较早,据有关考证[2],在《灵枢》中所记载的“燔针”即为温针(而“焠针”则为火针,如杨继洲在《针灸大成》[3]中有记载:“火针即焠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其《官针》篇:“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经筋》篇中对治诸经筋痹病均用燔针,明代吴崑在《素问注》中解释:“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暖耳,不必赤也;焠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不但暖也,此治寒痹之在骨也。”而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4]和杨继洲的《针灸大成》[3]中记载的有关于“暖针”法,都提到“素问遗编注云:用圆利针、长针,未刺时,先口温针暖而用之。又曰:先以口衔针令温。又曰:毫针,于人近体,暖针至温。又曰:著身温之。”这些资料提示温针法来源于《内经》时代。

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亦曾多次提及温针,如“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仍不解者,此为坏病……”,“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针灸聚英》[4]和《针灸大成》[3]亦同时提到温针的记载,其内容相同,这种操作方法与现代所用之温针(艾条或艾炷)法相似,“王节斋曰: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蒸温之,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于血宜衍。于疾无与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温针法起源较早,多适合寒性的病证,在操作方法上主要有火烧、口温、艾烧等法,目前临床上所应用的温针之法,与古法没有明显差异,这对我们正确理解温针的涵义及其在临床上的作用非常有帮助。

2 温针的取效方式

如前文献所述,温针在操作上所要求的是“温”,而不是“热”,即以艾燃烧于针柄处加热以实现温针的效果;在其所取临床功效方面,是在于热力的“温”而不是目前温针法中所用的艾绒中“艾”的药理作用,即通过温暖针体达到“温针通气”的目的,这样就将温针与艾灸疗法区分开来,即温针的临床作用与艾灸的药理作用无关。

上海针灸名宿陆瘦燕[2]生前在临床上非常推崇使用温针,关于温针他有专篇论述,认为“温针的作用是取其=温暖,使病人不觉其烫,而借以帮助针力之不足,在留针时给予适当的温通作用……所以在临床上,温针只要取其温暖就够了,并不需烧之灼热。”陆老还区分了临床上使用温针与艾灸的不同目的,“灸法则须借艾火之力,欲其振阳温经而起陷下,发挥祛散阴寒的效能。”在温针的热量控制及其副反应上,陆老特别强调“艾炷不宜过大过多……在一个经络壅滞、荣卫失调,其本身感觉已失常态的顽痹患者身上,待烧至内部灼热,往往外面的皮肤已经灼伤,起针后轻者局部针穴处红赤,重则灼伤溃烂……也有失温针温通经脉之意,实不可取。”

黄龙祥教授点校的《针灸聚英》[4]和《针灸大成》[3]中有关于“暖针”的作者按语,其内容相同,口体温针,欲针入经穴,气得温而易行也,今或投针于热汤中,亦此意耳。并且提出“口温者……不若着身温之,则针通身皆热矣。”这里关于温针的操作方法与现代的温针就相当接近了。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温习古人发明温针之法的最初用意,为我们现在发展和完善温针疗法,特别是在温针医理设计方面,不违其法,在此基础上改正其加热方式,改善温针的应用环境,提高温针的作用效果,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 现代关于温针疗法的替代方法研究

传统温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基本问题是,①艾炷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烟雾和气味(无烟艾条可以减少这种烟雾,但仍有气味),容易发生皮肤烫伤事故(艾炷的量没办法标准化,因此对针体的加热程度没法控制);②温针操作时耗时耗力,特别是手工制作艾炷时(由于艾炷制作的技术问题,这通常是温针过程中发生烫伤的最常见原因);③基本上不太可能完全将温针维持在整个留针过程中;④传统温针的过程的产生来源于艾炷的燃烧过程,随着艾炷的燃烧和熄灭,其加温过程经历了缓慢上升、最高温(仅能维持几秒)、缓慢下降的过程,不可能维持一个稳定的温度。因此这种温针方式不仅难以达到温针的最大效果,而且由于人们不断提高的卫生保健常识和要求,导致温针疗法的使用受到极大限制,目前在许多针灸门诊由于客观(通气条件达不到要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而弃用温针疗法。这种情况十分不利针灸临床的发展。

为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解决方案,既保留具有较好临床效应的温针疗法,去除温针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烟雾和气味及其他可能的副反应,而且能够在整个留针期间维持温针的效果。因此,新的替代方法为人们所重视,相关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如上世纪80年代就有报道蒙医电热银针仪,以通电热银针的方式替代传统的温针,并经过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5-7],但相关的报道中,对该设备的重要物理参数没有详细的记载,这样的资料很常见。路桂英等研制的“多通道温针治疗仪”采用了微型加热针的电加热方法,根据温热疗法治疗癌症的原理研制而成,专门用于治疗浅表部的肿瘤,该仪器实现了电加热温针的方法,输出温度为40℃~55℃[8]。

另外,在互联网上查到有“HT-1温针电针综合治疗仪”的报道,该治疗仪采用电温针夹专利技术,能确保银针针体温度恒定(温度约45℃),温针夹的温度为(85±10)℃。在万方专利数据库中检索到一项专利,即远红外线针灸仪,该仪器用特制银针,上有能产生远红外线的物质,电热针套的形状与银针尾部配套,通电后能产生热,但未注明相关的温度参数。此外,尚有一种专门的电温针夹专利。

国外亦有电温针的报道[9],如日本的散热和灯泡式电温针器,主要是通过对针刺过程中整个针体进行加热而实现温针的效果,其实质却是针刺加热疗的方式,与国内的电温针有本质的差别。

4 目前温针替代疗法存在的问题

很显然,现代对温针疗法在加热方式上的替代上,有了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并且得到大量临床应用资料的支持。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①医理设计达不到医疗仪器设计的基本要求。这一点是中医治疗仪器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人们往往忽视研究对象本身,只重其“形”,而未重其“质”,人们在研究温针的替代疗法时,忽视了对传统温针疗法的基本特征的认识,至今未见有报道,替代疗法中,仪器的发热方式是根据传统温针的发热特点而设计的。②在温针治疗过程中,有3个部位的温度值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即针柄的温度(由艾炷燃烧所产生)、针体的温度(暴露在穴位组织外的针体部分,其温度通过热传导而获得,但受治疗时环境因素的影响)、针尖或进入穴位内部针体的温度(这里的温度才是决定温针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针柄的温度值是温针取“温”之源,针尖的温度值是温针取效“关键值”。有部分研究资料不完整地涉及到这个问题[10],但完整的资料至今未有。③温针针尖温度值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以及针尖温度的安全性,这个问题也未有人涉及。

以上所存在的3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是温针替代方法的基础,也是必需的条件,最后一个问题则是在温针替代方法研究成功之后,通过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在相关数据的支持下,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因此,在研发新的温针替代方法之前,必须做一些基础研究。

5 基于传统温针疗法原理的电温针设计的基础研究和思考

基于以上对传统温针疗法的认识,我们开展了相关的基础研究,对传统温针治疗时针柄内部的温度、暴露的针体和针尖的温度(离体;艾条选用南阳汉医艾绒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标准为18 mm×20 mm;测温仪器由Digital Thermometer,TES Electrical Corp生产;检测条件为室温24℃,相对湿度65%)进行了初步的测量,实验的结果显示,予针柄加热的燃烧艾条中心的温度为(675±10)℃,暴露的针体(离针柄1.5 cm处)温度为(32±1)℃,暴露的针尖温度为(31±1)℃,中心温度达到最高值±1℃时所能维持的时间大约在3 s,整个艾炷的燃烧时间(中间红色炭心熄灭)大约在20 min。检测方案如图1所示。由于条件的限制,此次实验没有进行在体温针时针尖的温度进行检测(缺乏微型测温设备,该实验装置目前本课题组正在研发中)。

图1 传统温针疗法针柄内部温度的测量

以上实验数据与目前所用的温针替代仪器的相关数据相差较大,一般发热装置所能产生的温度多在40℃~60℃,关于在体针尖温度的测量文献亦未涉及。

为此,我们认为温针的加热基础条件是,对针柄的加热温度应该在(675±10)℃水平。系统设计方面至少包括以下部件及功能,即温度线性(在一定范围内, 10℃左右)可调,有“过热保护”、针柄温度显示及反馈、自动报时、自动关闭、加热部件外部绝热等装置。其中最为关键的部位在过热保护、绝热保护、加热条件3个部分,它们直接影响电温针的质量和功能。

6 结语

在传统中医领域,有许多经过长期临床检验具有确定疗效的治疗方法,囿于技术方面等原因,部分治疗方法在现代的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少,甚至被弃用。这对中医学发展十分不利。通过对这些传统治疗方法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剖析其治疗机理,通过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改善其所应用的材料、操作方法、实现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传承传统治疗方法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和疗效。我们通过对传统温针疗法的起源、治疗特征及其治疗作用的研究,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基础实验,获得了一些基础数据,这为我们最终确定新替代方法的设计方案奠定了基础,不久我们就将据此研发新的电温针仪。并希望藉此文能得到同行的指正。

[1] 杨兆民.刺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5.

[2] 陆瘦燕,朱汝功.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带教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11-112.

[3] 杨继洲原著,黄龙祥整理.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0-121.

[4] 高武原著,黄龙祥整理.针灸聚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93,196.

[5] 王布林,包巴图,却吉.用自制蒙医电热银针仪治疗骨质增生191例的临床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7,6(1):14-15.

[6] 唐大鸣.谈电热针模拟“火针”“温针”“暖针”的设想[J].内蒙古中医药,1987,6(2):36-37.

[7] 唐大鸣.WJ电热艾针仪及其临床应用:附431例病历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1995,14(4):26-27.

[8] 路桂英,王院生.多通道温针治疗仪的研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07,(4):47-50.

[9] 贝沼茂三郎.散热式及灯泡式电温针器的比较[J].日东医志,2004, 55(4):463-467.

[10] 程珂,丁轶文,沈雪勇,等.温针灸的传热学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 2007,26(8):32-36.

2011-06-2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522901)

刘堂义(1969 - ),男,副教授,博士

1005-0957(2011)11-0792-03

R245.33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11.792

猜你喜欢
艾炷温针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Chinese Acupuncture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Systematicevaluationand trialsequentialanalysisofwarming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joint mobi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周围性面瘫用苇管灸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
温针配合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50例
隔姜灸治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