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美英,王红莉,李 虹,陈 甦
恩施自治州中心医院病理科(湖北 恩施 445000)
病例资料患者,女,70岁,农民,因“皮肤溃烂3月余”入院。3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右前臂下段桡侧皮肤出现丘疹,面积约指头大小,并逐渐增大,丘疹逐渐变成水泡,破溃,破溃区大量渗液,呈淡黄色,有恶臭,并伴有虫蚀样疼痛。入院时破溃区约9 cm×5 cm大小,破溃区边缘皮肤发红、肿胀,创面肉芽生长欠佳。患者有风湿病史,并连续服用激素(泼尼松)、去痛片36年。患者全身皮肤干燥、起屑,以双手臂为甚。行一般抗感染治疗,无明显疗效,遂于病变区取少量组织送病检。
病理检查巨检:灰白灰红碎组织黄豆大。镜检:(HE染色)表皮细胞间水肿,基底液化变性,表皮下较多大小不一的水疱,疱之中隔为下降的表皮突(图1)。真皮明显水肿,胶原纤维部分折断散离,部分呈粘液样变性,真皮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空隙,内含较多圆形、卵圆形、新月形或杯状的菌样物,有的淡蓝染,有的淡红染,有的无色,菌样物周围有一透明晕(图2)。病理诊断为皮肤隐球菌感染。
图1 表皮下大疱。箭头所示为下降的表皮间隔(HE×200)。
图2 真皮内见大小不等的空隙箭头所示为隐球菌孢子(HE×400)。
讨论隐球菌病为新型隐球菌引起,主要侵犯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皮肤损害可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后者为全身性隐球菌病的一种表现,预后不良,原发
于皮肤者罕见,如局限于皮肤则预后良好[1]。该患者长期服用激素,机体抵抗力下降,为真菌感染提供了可乘之机。患者除皮肤有感染病灶外,其他器官及系统并无感染征象,故可以推断,该患者皮肤损害,是原发性皮肤隐球菌感染所致。新型隐球菌在HE切片中呈淡蓝色或淡红色,2~20 μm大小,圆形、卵圆形、新月形或杯状,菌体周围有一透明晕,这是由于含粘多糖的荚膜不着色之故[2]。全身性隐球菌病患者的脑脊液墨汁涂片可见到真菌孢子,圆形,壁厚,细胞大的荚膜较厚,小的较薄[1]。该患者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表现,故未做脑脊液检查,但我们切了白片,并做了墨汁染色,经微生物鉴定,镜下着黑色的菌样物就是隐球菌。临床按抗真菌感染治疗,疗效显著,破溃区完全愈合,疼痛感完全消失,这充分证明了诊断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黄忠璋,王椿森,祝兆如.皮肤组织病理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7.
[2] 陈锡唐,刘季和,邱丙森,等.实用皮肤组织病理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