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知识扩散途径研究

2011-06-06 10:56成晓娟甄静波
中小学电教 2011年5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手段群体

☆ 成晓娟 甄静波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 321000)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师专业的全新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日益升温。但是教师知识的扩散和转移仍然制约着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教师专业知识之所以不能产生大规模转移和扩散,主要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对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知识的扩散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是转移和扩散的条件还不足以支持教师知识的转移和扩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此带来新的契机,诸如Blog、RSS,Wiki以及集成 Web2.0 功能的专门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支持各种范围的群体发展。但总体上看,这些技术的使用缺少坚实的理论支撑,忽视了教师专业知识的转移、积累和创新机制与方式,导致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故此一些教师虽然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参与网络教学,并与同行开展交流,但其实质所接收到知识的来源范围还是不足以实现真正的知识扩散,而且不能体现网络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知识扩散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很多研究证明,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与研究者的初衷大相径庭,并没有真正发生教师专业知识的大规模转移和扩散。本文以金师附小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该校教师的知识扩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分析了教师知识扩散的途径,旨在提出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帮助教师实现更好的知识扩散。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参加教师知识扩散的活动,对教师的知识扩散行为进行观察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文献分析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调研,获得丰富的可借鉴的材料。在此基础之上,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

(二)问卷的设计

本研究问卷由笔者自行编制。在编制问卷的编写前,笔者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中小学教师(包括部分校长)对教师专业知识扩散路径这一问题的认识,为进一步编写问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金师附小的小学教师,问卷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教师基本资料和教师对群体间知识扩散路径的认识与态度。第二部分共包含14个题目,由李克特量表填答方式和基本问答方式共同组成,旨在了解教师群体间专业知识扩散的现状、教师满意度,以及教师间专业知识扩散的传统路径方式与期望的信息技术扩散方式。

(三)数据的处理和问卷的检验

本研究对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教育集团的金师附小的不同层次教师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09份,其中有效问卷103份,无效问卷6份,问卷回收率为90.8%,有效回收率为94.5%,经过详细的统计分析得出本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良好,具有可行性。

三、数据分析和统计

(一)所调查教师的基本资料

采用Excel对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基本资料主要包括教师当前获得最高学位、教龄以及所教学科,以百分比分布形式表示,如表1所示。

表1 总体样本描述

(二)教师群体间专业知识扩散路径基本数据分析

通过前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们总结当前教师对群体间专业知识扩散的认同与态度,只选择所占比例最大的两种观点,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教师专业知识扩散手段态度分析

从上表可知,教师群体间专业知识扩散的行为是普遍存在的,教师们都愿意把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分享给其他教师,同时对其他教师扩散给他们的知识比较满意,而且这些知识对他们的教学与实践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这说明教师专业知识在群体间的扩散式存在于教师之间。但是对于目前教师知识的来源与获取手段,有很多教师则表示不满意,说明教师对目前的知识获取方式不太满意,反过来也说明教师将知识扩散给群体成员的方式单一,不能满足知识接收者的需求。这正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在揭示传统知识扩散路径的同时,更好地发现信息技术手段对其不足的弥补。

(三)教师群体间专业知识扩散路径结论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可以发现教师知识扩散路径的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与教育理念来源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与教育理念来源主要有书本、相关讲座、网络获取、自学与自我反思、教研活动,其中传统的书本、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以及教师个人自学与自我反思所占比重最大,说明教师基础知识的主要获取方式还是基本的传统手段。

图2 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与经验来源

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与经验多来自具体实践,有从自身实践中获得,而从其他途径获得的实践能力主要有观摩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听具体的相关教学讲座、网络上观看视频、教师自我反思这些手段。观摩其他教师、自我反思,网络手段的使用在获取经验方面也占较大比重,其中网络资源很受年轻教师欢迎,是教师获取经验的可发展途径。

图3 教师交流手段

教师知识扩散必然依存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间交流主要有面对面、电话与网络通信手段(包括QQ、MSN等),通过调查显示所占比重较多的是面对面传统方式的交流与网络通信手段,而电话的使用则最少。面对面交流属于最传统最直接的交流手段,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是教师间交流知识的主要手段,而网络手段是对其的补充,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电子邮件、QQ群,这样弥补了教师不能面对面交流时候的遗憾。

图4 制约教师知识扩散的原因

教师知识扩散中存在很多制约的原因,经过调研可知最主要的原因分别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没有好的知识分享给他人,对自己知识的认同度不够,以及部分教师表示懒得去做。大多教师愿意主动将自己好的知识扩散给团队其他教师,但是由于工作太忙导致教师们自由支配时间太少,没有足够时间整理、扩散自身的知识。其次,很多教师对自己的知识不够自信,认为自己没有很好的知识或者对自己的部分知识没有足够的认同感,所以这些因素制约了教师主动为群体间教师分享知识。

图5 教师知识扩散中的信息技术手段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教师专业发展中,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弥补当前知识信息获取不足与知识扩散手段的单一。教师们希望积极开展各种教研、交流活动并主动参与,校园网络教研平台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有助于教师们发布自己知识、学习他人知识,此外常用的与教学相关的网络视频、博客等也是教师们扩散自己知识的手段。

通过上面图表显示可知,教师群体间知识扩散行为一直存在,但是目前主要以传统的教研活动、教师间交流、听课观摩等为主,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手段如校园网络平台、教育博客与视频、协作备课等支持促进知识扩散来实现教师专业更好地发展。

四、结论和启示

(一)研究结论

知识的扩散必然会引起知识的增值和知识的创新。很多知识经过扩散后,形成更广范围的扩散,而且创新也不断产生。通过对金华师范附小教育集团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及部分教师的访谈,笔者发现教师专业知识扩散的传统方式在教师群体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们逐级扩散并形成新的知识,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方式。

1.非正式的知识交流

从教师的工作角度来看,教师要完成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管理任务,实现教育目标,单靠教师个体是不行的,必须依靠全体教师感情上的共鸣、心理上的沟通以及相互团结、共同努力,以形成教师之间彼此尊重、相互谅解、团结合作、和谐友爱的良好氛围才行。交流手段也多样化,口头交流、书面交流、网上交流等都属于交流的范畴。面对面的传统交流作为所有交流手段中最基本、最有价值的一种手段存在并活跃于教师群体间。教师们平时会就某一关注的问题展开探讨,包括生活上的问题,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这些非正式的交谈往往会让很多教师受益,得到不同的想法或者灵感。教师所在不同群体会产生不同效果的交流,包括同质交流、异质交流,同质交流表现为同一学科的教师之间的交流,比如语文教研组教师或者语文学科组,异质交流则是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的交流,是走出一定范围的交流。这两种交流各有优势,同质交流有助于教师更多地理解自己学科的知识与思想,成为自己学科领域的专家型教师。异质交流则是具有不同学科思想、不同学科方法的教师间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有助于教师吸收其他学科知识与思想,产生新的灵感、火花,更容易产生创新思维,丰富自身知识,实现更大范围的知识共享与知识扩散。

2.观摩教学

金师附小采用师徒制的教师专业发展手段。对每一位新职教师分配一位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新手教师每次上课师傅都要去听课、评课,对其进行指导,而老教师上课新教师也去听课,主要是学习、观摩课堂教学,课余时间老教师与新教师会就某些教学问题、教学知识展开讨论。师徒关系在某些学校会被绑定,即把这组老教师与新手教师作为一个评价整体来看待,对老教师教学的评价不光看他自己的教学成绩和教学成果,还要看他所带的新教师的成绩。在这种评价制度的带动下,更加强调师徒的协作与交流,更好地促进新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更加客观的评价老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研究启示——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教师知识扩散进行补充

教师专业知识扩散过程中传统扩散方式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为了给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更多的知识扩散途径,笔者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将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教师知识扩散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知识扩散的不足之处。

1.教师基础知识扩散途径——校园网络平台和教育博客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络已经从高校普遍发展到中小学,成为学校必备条件之一。校园网主要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为学校、教师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这种虚拟的学习环境能够为教师提供更方便的交流空间,知识共享平台。Web2.0时代的到来,校园网络越来越多融入了 Web2.0 的一些重要功能,比如:Blog、Wiki、RSS、论坛、群组等都以开放的形式应用整合到网络平台中,更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群体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协作。教师可以将个人积累的教学知识、课后反思可以放到网上个人工作平台,其余教师可以关注订阅知识势能较高的教师的知识平台,了解学习其中的知识,并就个人关心或存在的问题留言讨论等。但是这样的扩散针对性不强,扩散是否成功关键在于知识接收的教师求知欲是否强烈,如果他们不去主动学习,那这样的扩散相当于没有完成。

Blog是Web Log的缩写,中文将其音译为“博客”即网络日志,是一种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文章、图像或者视频的网页。教师的个人教育blog就相当于个人的研究过程记录本或者是个人日记本。教师可根据个人想法与需求设置个人专题或分类,发布教学相关专题或文章,这些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其余教师直接以游客身份打开网页就可查看该教师的文章并回复自己的想法,开展交流。

2.教师实践知识扩散途径——协作备课

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具有内隐性,很难直接表达交流的。交流协作是最好的途径之一,教师们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个学习共同体可以由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甚至是不同学校的教师共同组成。他们共同解决一组问题,共同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究,相互交流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经验,彼此分享群体内成员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隐性知识也在无意识之中扩散出来。

协作备课环境主要过程是教师编辑、发布一个教案到系统中,其他教师主动参与协作或者原创作者直接邀请教师参与教案的修改与更新等操作,通过一个团队的通力合作,完成优秀的教案创作。协作备课也可以作为教师备课后的反思平台,在教师们的课后交流与评课互动中,教师可以回头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实践真正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螺旋式上升。因此,协作备课在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教学行为,提升整个群体的教师实践知识。

[1]陈飞翔,张黎,胡靖.知识扩散场的建立于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4):253.

[2]李向新.略谈教师的交流与合作[J].甘肃教育,2004(4):16.

[3]周晓慧.中小学城乡教师交流激励机制研究[J].重庆:西南大学,2009.

[4]校园网.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7505.htm.

[5]博客.维基百科[EB/OL].http://zh.wikipedia.org/zh-cn/Blog.

[6]易凌峰,杨向谊.知识管理与学校发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12-114.

[7]龚朝花.Wiki协作备课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手段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