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 易锦燕 江苏大学 梅 强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代表着当代最先进的管理思想。随着ERP在国内日益普及,全国范围内出现了ERP应用浪潮,ERP项目倍受广大企业关注。但是对于企业ERP应用的绩效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科学、准确、客观、全面地评价ERP应用绩效,国内目前对此尚无完整的评价标准,因此深入研究我国企业ERP应用的绩效,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
(一)传统的ERP应用绩效评价理论 目前关于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方面的理论有多种,具体如下:
(1)D&M模型。1992年美国学者Delone和Mclean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系统成功评价模型,这一模型把信息系统成功看成一个过程,该模型包括系统质量、信息质量、系统使用、用户满意、个人影响和组织影响六种指标,如图1所示。
(2)ERP成功评价阶段理论。Markus在2000年提出ERP成功评价阶段理论,即把ERP系统实施分成项目阶段、试行阶段和前进上升阶段三部分,项目阶段是从ERP系统设置、安装到系统上线的阶段;试行阶段是从系统上线到企业恢复正常运行;前进和上升阶段是ERP系统已经运行起来,企业开始从中获取商业利益的阶段。
(3)ERP实施的商业利益实现理论。很多学者都在研究ERP的实施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商业利益,Shang&Seddon通过对233个ERP应用案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个全面的ERP利益框架,该理论认为ERP实施必然会对企业的商业利益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可以为企业带来运作、管理、战略、IT和组织五个方面的利益,因此可以从商业利益实现的角度去评价ERP系统实施的成功。
(4)ABCD测评表绩效评价理论。MRPⅡ的主要创始人O.怀特在1976年提出,把实施MRPⅡ系统的企业评为A、B、C、D四级,随后他又做了一些补充,并规定了一些基本的评级标准;1993年Oliver Wight出版社发行了第4版的ABCD检测表,分为:战略规划、员工与团队精神、全面质量管理与进取不懈、新产品开发、计划与控制5大部分。
(二)传统ERP应用绩效评价理论的不足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ERP绩效评价理论对企业ERP应用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D&M模型是最早的信息系统成功评价理论,其理论是站在信息系统的角度来考虑应用的绩效问题,而ERP不仅仅是个系统,而且是一种管理思想,是一种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平台,所以Delone所提出的信息系统成功评价理论略有不足之处,存在一定片面性。
(2)Markus的成功评价阶段理论,单纯从企业ERP实施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ERP系统是个与客户关系联系紧密的系统,是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管理系统,其实施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所以从这方面来说,Markus的成功评价阶段理论缺乏一定的完整性。
(3)Shang&Seddon提出了通过ERP利益框架建立的各项指标体系来对企业实施ERP进行绩效评价,但是对这些效益来说,哪些是由于企业实施ERP带来的,哪些是因为企业管理中其他原因所带来的效益,Shang&Seddon的理论无法对这些效益加以区别,这就使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与ERP应用绩效脱节,必然给企业ERP应用绩效评价带来一定误差。
(4)O.怀特的ABCD检测表虽然被广泛学习和借鉴,但由于这些指标和方法主要涉及企业实施MRPⅡ过程中应该做哪些工作、做了没有、是否按规范去做、准确性如何,以及MRPⅡ应用软件所具有的功能等问题,而很少涉及企业应用MRPⅡ后所获得的绩效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以及怎样去量化分析评价MRPⅡ应用绩效这方面的问题。
(三)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理论 正是因为传统的ERP绩效评价理论的缺陷,在对企业ERP应用绩效进行评价时,人们开始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在考虑企业财务指标数据的基础上,逐步引入非财务指标,多角度地对企业ERP应用绩效进行分析,其中以平衡计分卡最具代表性,并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
平衡计分卡之所以叫“平衡”,是因为它从四个角度: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来帮助管理层对所有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领域做全方位的思考,借以确保日常业务运作与企业管理高层所确定的经营战略保持一致。平衡计分卡这种基于企业战略管理的体系结构,把企业为实现其战略目标所需要的各项指标全部结合在一起,改变了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中心的绩效评价思想,建立了以因果关系为纽带的战略实施系统,把非财务指标引入考核体系,多角度分析、观察组织战略,从而对企业ERP应用的绩效进行综合评定,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创新的绩效考核系统框架,以保持企业的战略竞争优势,其结构如图2所示。
(一)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ERP应用绩效评价模型 ERP全面地集成了企业的所有资源,可以深入企业的各个部门,其主要功能模块不仅包括财务管理模块,还包括生产控制管理模块、供应链管理模块(采购、库存、销售)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等。在ERP实施阶段,企业首先考虑的是使用ERP的效益问题,为此就必须为ERP的实施设计众多的评价指标,同时实施又必须站在客户的角度,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状况来不断调整企业的业务流程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所以企业就必须根据每个阶段实施的特点来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根据平衡计分卡四个方面所包含的内容和ERP所具有的功能模块系统,可以建立基于BSC的ERP应用绩效评价模型,如图3所示。
(二)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主要包括:
(1)全面性原则。一方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考虑到影响中小企业战略目标或竞争优势形成的各个主要方面,便于从不同侧面对中小企业的战略经营业绩做出全面评价;另一方面,还应考虑指标项目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联系性,从而使指标体系能对中小企业ERP应用的绩效做出综合的评价。
(2)分阶段评价原则。把ERP实施应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分别对ERP绩效进行评价,这样一方面不论企业上了ERP的几个模块,总处于ERP实施应用的某个阶段,针对这个阶段可进行绩效评价,另一方面也可对ERP实施成功时的绩效、应用几年后的绩效和长期的持续绩效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3)可行性原则。应对众多的评价指标进行精简并删除相互重复的指标,同时考虑所设计的指标较容易获取,便于操作,以保证收集数据的可行性。
(4)灵活性原则。由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背景、战略目标以及生产经营策略,其ERP系统的特点也有所差异,所以其绩效衡量目标就有所不同;另外不同企业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也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指标也会因产业不同而导致作用不同。所以企业在进行ERP选型时,应在其他成功实施ERP企业基础上进行灵活地选择。
(三)企业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具体表现在:
(1)企业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的前提条件。企业实施ERP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其战略目标。但在对企业的某种绩效进行评价时,往往很难分清楚该绩效是由企业实施ERP得到的,还是由于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通过其他的方式获取的。所以,在对企业进行ERP应用绩效评价前,有必要通过一些指标来确定所评价的企业其ERP系统的基本使用状况是否正常。
这种指标的建立完全是站在ERP系统的角度,反映ERP在企业实施中的具体执行情况,为此可选用D&M模型,从系统的角度来评价ERP实施绩效,按照D&M模型的评价信息系统使用所包含的内容,可建立如下表1的企业ERP系统使用状况评价指标。
表1 ERP系统使用基本状况评价指标
(2)企业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表1的基础上可以确定哪些企业属于正常使用ERP的企业,接下来就评价这些企业在ERP具体实施过程中是如何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在此结合企业ERP应用现状和影响企业ERP实施成功与失败的各个因素,按照专家打分方法,从企业经营的整体目标出发,找到企业成功实施ERP的关键因素,可确定如表2的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表2 基于BSC的企业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四)ERP应用绩效评价 为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剔除某些企业同时采取其他措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首先可按照表1所建立的企业ERP系统使用状况评价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以确定样本中有多少企业其ERP系统属于正常使用情况,再按照表2中所列出的企业ERP应用绩效评价的各项指标,衡量企业如何通过ERP实施来实现其战略目标,对企业在使用ERP后给企业带来的各方面的变化进行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评价。在此评价时可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判法、BP神经网络法等来确定企业ERP应用绩效等级。
评价指标体系是ERP绩效评价体系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平衡计分卡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将企业的远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联系起来,把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评测指标,以实现战略和绩效的有机结合。ERP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先进的管理平台,但企业对ERP应用绩效评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提出的基于平衡计分卡的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企业ERP实施绩效提供一定的借鉴,当然企业在具体应用时,还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按照企业的需求状况,灵活地制定适合本企业的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全面地、客观地评价企业的ERP应用状况,最终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1]张学军:《基于平衡计分卡的ERP绩效评价》,《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版)》2005年第9期。
[2]徐超、陈军宁:《企业资源计划(ERP)应用解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