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听觉诱发反应特点及测试技术(3)

2011-06-05 14:36:25鲁海涛李兴启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1年1期
关键词:诱发电位耳蜗幅值

鲁海涛 李兴启

·继续教育园地·

动物听觉诱发反应特点及测试技术(3)

鲁海涛1李兴启2

3.6 ECoch G波形识别及观察指标量取

3.6.1 CAP阈值、潜伏期量取方法 通常在高声强诱导时CAP会出现3个负波,即N1、N2、N3。其中N1出现率最高,当判断CAP阈值和潜伏期的时候,以N1作为判断标准。随刺激强度的降低潜伏期延长,幅值降低。从声刺激开始到N1波顶点的距离为CAP波潜伏期(图6)。

3.6.2 SP-AP复合波 SP波拐点到起始点的距离为其潜伏期,拐点到基线的距离为其幅值。AP幅值为N1波顶点到基线的距离。

3.6.3 CM幅度量取方法 测量取波的顶点和低点(峰-峰值)的电位差,即为CM的幅值。正常情况下,CM可严格复制刺激声的声学波形,且其输入/输出函数(I/O)曲线为非线性(图7)。

图6 SP-AP复合波示意图a显示了CAP N1和SP幅值和潜伏期的量取方法。b显示了CAP波的阈值在25 dB SPL,20 dB SPL未引出CAP波

图7 CM的变化特点a为n=10的平均值I/O函数曲线。b为CM波形。随声刺激强度的变化,从50 dB SPL到100 d B SPL,CM幅值逐渐增大,到100 dB SPL后,CM幅值又逐渐减小

3.7 ECoch G的频率特异性

3.7.1 CAP 采用tone pip声刺激可诱发具有频率特异性的CAP波,反映了耳蜗不同部位的功能。

3.7.2 CM 采用tone burst声刺激可以诱发有频率特异性的CM波。

4 豚鼠电听觉特点及测试方法和应用

随着电子耳蜗临床应用的不断发展,植入前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显得愈来愈重要。特别是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目前仍无很好的治疗方法。有报道,AN患者有50%植入电子耳蜗效果较好,提示传入神经(螺旋神经元)存活较好。然而,这或许有些盲目性,尚须进行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因而无论从电子耳蜗所属的电听觉范畴,还是AN的基础研究,都需要首先开展动物的电刺激诱发电位研究。故本节着重介绍电刺激豚鼠诱发的ABR、皮质原发反应(primary response,PR)、颅顶慢反应(SCR)的方法及其特点。

4.1 电极制作及放置部位

4.1.1 银球电极制作方法 用被覆特氟隆的银丝10 cm,在酒精灯下将银丝一头烧成小珠状(直径1 mm),放入氯化钠溶液中通过直流进行泛极化处理,尾端焊接在导线上,通常放在圆窗龛。

4.1.2 针形电极 用长约3 cm的细于22号的皮下注射针头或针灸针,除针尖和尾端外均涂以绝缘材料(如聚四氟乙烯、六氟六烯),尾端焊接到导线上。电极可经外耳道或开放的听泡放置在鼓岬处。

4.1.3 E-ABR电极位置 ①记录电极以绣花针在两耳廓前缘连线的中点钉入颅骨(注意不要进入颅内),以手指轻轻碰触针鼻处,动物头与针一起运动,即证明电极深度到位,再通过带鳄鱼夹的记录导线与放大器相连。②E-PR:典型的PR为正-负-正(P-N-P)三个波,其负波的峰潜伏期大约在10 ms(图9)。参考电极放置在对侧耳垂,地极放置在鼻尖。刺激电极放置在鼓岬或圆窗,刺激电极之回落电极(针灸用针或铜丝)放置在耳屏前方或颞骨鳞部。

4.1.4 E-PR电极位置 ①记录电极的放置:暴露头颅,显示出冠状缝合顶颞缝,在冠状缝后2~3 mm,顶颞缝上1~2 mm交点处即为听皮质在颅骨表面的投影。可将3号绣花针垂直钉入此处的颅骨至硬脑膜外(深度大约1 mm),通过带鳄鱼夹的记录导线与放大器相连。②其余电极的放置同EABR。

4.1.5 E-SCR电极位置 同E-PR。

4.2 电刺激器 电刺激器采用智听公司的Smart EP。HIS诱发电位仪,HIS诱发电位仪配套电刺激器,与诱发电位可以进行同步触发连接,其作用主要是用来产生电荷平衡双向脉冲电流。

4.3 电刺激参数的选择

4.3.1 电刺激方波宽度 采用双向脉冲电流,正波25μs,平台期25μs,负波25μs。目前对电刺激波的设置,不同的研究人员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总的原则是采用双向脉冲刺激。

4.3.2 电流强度:刺激电流强度从0μA到5 000μA。不同的动物最大刺激强度不同,以诱发出肌源电位为刺激电流强度上限。

4.3.3 E-ABR 刺激重复率是10次/秒,高通100 Hz,低通1 500 Hz,扫描时间10 ms,叠加次数512~1 024。

4.3.4 E-PR 刺激重复率是1次/秒,高通30 Hz,低通100 Hz,扫描时间50~100 ms,叠加次数1 024。

4.3.5 E-SCR 刺激重复率是1次/秒,高通1.6 Hz,低通16 Hz,扫描时间25~50 ms,叠加次数50。

4.4 减少刺激伪迹的方法

4.4.1 动物采用深度麻醉 动物麻醉后可减弱脑电波的干扰

4.4.2 给予肌松药有助于降低肌源电位的干扰 耳蜗底周紧邻面神经管,较高电流时可刺激面神经,使相应的肌肉收缩,产生肌源电位,给予肌松药可以减弱或消除肌肉的收缩。

4.4.3 采用交替极性脉冲刺激 采用交替极性刺激时,奇数次和偶数次刺激的伪迹波形相同,方向相反,通过平均叠加原理,可以消除或减弱刺激伪迹的干扰。

4.4.4 记录电极之参考电极放置对侧耳 当记录参考电极放置在同侧时,因刺激伪迹过高常导致前置放大器频繁过饱和,出现波形记录的拒接收现象。参考电极放置在对侧耳垂可有效减弱刺激伪迹。

4.5 电诱发电位的特点

4.5.1 电诱发波形图

①E-ABR波Ⅰ由于刺激伪迹的干扰常常不能分辨,波Ⅱ、Ⅲ、Ⅳ较为恒定、清晰。各波出现的潜伏期明显短于声刺激ABR,且电极放置的位置不同(如鼓岬或圆窗等)对阈值和波形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即使在正常动物,电刺激ABR的阈值也有较大的波动范围(图8)。图9左列是梁之安教授采用自制电流隔离器记录的E-ABR图,其记录电极放置在硬脑膜外,所以在波形上与图8有一定的差别。

4.5.2 刺激电流的动态范围 E-ABR、E-PR、E-SCR产生最小反应的电流和最大反应的电流相差100倍,即40 d B。可见,电刺激诱导的听觉电反应动态范围比声听觉反应动态范围(120 dB)小得多。

图8 豚鼠E-ABR波形图

(待续)

(2009-11-11收稿)

(本文编辑 李翠娥)

10.3969/j.issn.1006-7299.2011.01.034

R764.04

A

1006-7299(2011)01-0095-02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武汉430022); 2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

猜你喜欢
诱发电位耳蜗幅值
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
听觉诱发电位在法医学上的应用价值
医学与法学(2020年2期)2020-07-24 08:46:46
基于CNN算法的稳态体感诱发电位的特征识别
基于S变换的交流电网幅值检测系统计算机仿真研究
电子制作(2017年7期)2017-06-05 09:36:13
脑诱发电位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
DR内听道像及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人工耳蜗的效果评估
海南医学(2016年8期)2016-06-08 05:43:00
正序电压幅值检测及谐波抑制的改进
豚鼠耳蜗Hensen细胞脂滴的性质与分布
低压电力线信道脉冲噪声的幅值与宽度特征
电源技术(2015年5期)2015-08-22 11:18:30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颅内感染患儿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