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王东岩
(1.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大庆 163312;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卒中后患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本实验采用伸-屈肌运动点交替低频电刺激的治疗方法,此种治疗方法兼顾屈肌与伸肌的同时刺激,避免了单纯屈肌刺激增加痉挛的可能性。同时,低频脉冲电刺激又可利用电流刺激治疗神经肌肉,促进肌肉收缩,进而产生即刻的功能性活动。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均来自于2009年11月~2010年10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三病房住院患者。4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0例,男 12例,女 8例;年龄 42~65岁,平均(51.52±8.34)岁;左侧偏瘫11例,右侧偏瘫9例;脑出血7例,脑梗死13例。治疗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40~63岁,平均(54.32±7.38)岁;左侧偏瘫12例,右侧偏瘫8例;脑出血7例,脑梗死1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入选病例均经过MRI或CT确诊,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无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3)无认知障碍;4)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5)病程在1周~3个月;6)年龄在35~65岁之间。
1.3 治疗方法
入院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晰,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开展低频电治疗。两组均采用低频脉冲电疗仪,选用波形为断续波,频率为50Hz。采用Ф28自粘导电膜连接阴阳极。各组治疗时间均为30min/次,2次/日,20天为1个疗程。治疗时均采用仰卧位或坐位,前臂中立位,使患者看到并主动参与治疗过程。
1.3.1 对照组
给予伸肌运动点刺激,将导电膜分别放置于指伸肌、拇长展肌运动点,给予低频电刺激引出腕背伸、手指伸展的动作趋势。
1.3.2 治疗组
给予伸-屈肌运动点交替刺激,该组治疗采用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研制的交替治疗仪,该仪器在KWD-808Ⅱ多功能脉冲电疗仪基础上研发,具备与多功能脉冲电疗仪相同的波形、频率、强度调节。将导电膜分别放置于指伸肌、拇长展肌、掌长肌和拇内收肌运动点。通过仪器精确的控制达到腕背伸、手指伸展6s-休息2s-腕掌屈、手指屈曲6s-休息2s的循环往复伸屈交替治疗。
1.4 评定方法
1.4.1 表面肌电信号的采集与评定
采用多通道肌电信号测试分析装置获取sEMG信号特征值。峰值MAX反映肌肉电信号的最大强度;积分肌电值IEMG反映肌电信号随时间进行的强弱变化,代表做功。
1.4.2 量表评定
选用Barthel AD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Fugl-Meyer功能评定的上肢部分(评价中枢性瘫痪的运动功能)。
1.4 统计分析 选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数据分析。
两组治疗对表面肌电特征值MAX、IEMG以及Barthel ADL指数、Fugl-Meyer功能评分(上肢部分)的影响,结果见表1、2。
表1 对照组与治疗组表面肌电特征值MAX、IEMG比较(±s)
表1 对照组与治疗组表面肌电特征值MAX、IEMG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对照组 20 8.52 ±3.19 13.05 ±1.81 6.56 ±1.16 84 512.21 ±14 593.83 143 685.92 ±27 605.25 59 173.77 ±17 434.83治疗组 20 6.49 ±3.26 22.06 ±1.23 13.5 ±1.57* 76 145.13 ±21 115.61 208 950.28 ±37 602.61 132 943.63 ±19 639.86
表2 对照组与治疗组Barthel ADL、Fugl-Meyer比较(±s)
表2 对照组与治疗组Barthel ADL、Fugl-Meyer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对照组 20 31.79 ±23.70 54.26 ±27.41 22.47 ±3.71 16.12 ±12.55 23.26 ±16.09 7.14 ±3.54治疗组 20 32.26 ±19.32 69.34 ±20.38 37.08 ±1.06* 17.15 ±3.26 32.48 ±8.32 15.33 ±5.06*
经统计分析,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伸-屈肌运动点交替低频电刺激可使上肢表面肌电特征值MAX、IEMG、Barthel ADL分值、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上肢部分)提高较显著。
脑卒中后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处于“休克期”,出现患侧肢体的软瘫。软瘫期持续时间与患者预后情况成正相关,时间越长预后越差[1]。所以临床康复治疗的开展应以尽快使中枢神经系统苏醒,诱发肌张力为主要康复目标[2]。本研究根据患者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结合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原理,提出早期对患侧主动肌进行康复治疗[3]。
[1]邓伦杰.不同针法交替应用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黄丽琴.电针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0,38(4):93-94.
[3]王东岩,董旭,冯丽媛.不同针刺方法对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重建的对比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1,39(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