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牦牛牧食行为的天然草地补饲空间分布研究

2011-06-04 09:58郝力壮王万邦柴沙驼刘书杰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草畜家畜牧草

王 迅,郝力壮,王万邦,柴沙驼,刘书杰

(1.青海省高原放牧家畜营养与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宁 810016;2.青海省高原放牧家畜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西宁 810016;3.青海高原牦牛研究中心,西宁 810016;4.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西宁 810016;5.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西宁 810016)

牦牛被称作高原之舟,是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主要畜种之一,全世界有93.7%的牦牛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1-2],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自身适应,牦牛对高海拔、缺氧、低温、气候变化剧烈的高原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也是这一地区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3]。

青海省可利用草地多以高寒草地、高寒草甸为主,气候恶劣、空气稀薄、寒冷且温度变化剧烈,昼夜温差极大,牧草生长季短,最重要的是具有极端的环境脆弱性[4]。目前,三江源区仍延续着传统且粗放的放牧模式,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与发展现代草地生态畜牧业相悖,草地超载过牧,不仅出现持续退化,家畜生产性能也出现下降,最终降低了本地区草地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发展现代草地生态畜牧业[5-7],必须着眼于放牧家畜与天然草地之间的和谐,做到草畜平衡,实现保护与发展并举的区域发展目标。

由于暖季牧草生长旺盛,生产力高,利用时间短,相对比较充足;冬春草地,牧草已经枯黄,营养成分降低,可利用的枯草只相当于生长旺季的1/3到2/3,因而比较紧缺。另外,课题组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冷暖两季牧草营养差别很大,草地营养载畜量两季相差数十倍,草地营养供给量与家畜营养需要量极度不平衡[8]。因此,如何克服冬春季牧草缺乏、夏秋草地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做到高寒天然草地合理利用,两季草场均衡放牧,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发展高原畜牧业集约化生产的必然。研究家畜的牧食行为对于合理利用草地,提高家畜生产力,优化放牧管理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牧草缺乏的冷季,如何为家畜进行营养补饲[9],解决牧草不足而导致的生产力低下等各种问题,显得颇为重要。

本文以玉树县国营牧场为研究区,探索基于放牧管理与牦牛牧食行为观测的天然草地营养补饲,以期为天然草地合理利用,发展集约化草地畜牧业,制定放牧管理措施,提供基础的信息和科学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玉树县国营牧场距结古镇20余km,距西宁835km,牧场地处北纬 33°02′9.54″,东经 96°51′3.53″,海拔 3 970~4 930 m。现有草场3.69万hm2,可用草场2.20万hm2,占全场60%。牦牛4 000头,藏羊3 200头。场部周围概况见图1。

图1 研究区地理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草地调查 主要是调查草地地上生物量与营养含量。采用1 m×1 m样方,每个样点根据实际草地变化梯度随机取3个样方,剪取地上植被,带回实验室,分析牧草生物量和营养成分含量。

2.2 牦牛牧食行为记录 采用两套牦牛行为记录GPS记录器,对牦牛野外采食进行连续观测。GPS记录器记录牦牛牧食过程中游走的位置、海拔、时间。

2.3 数据处理 牦牛牧食行为数据:将GPS记录器导出,格式转化,然后分析游走路径的海拔分布、时间分布、空间分布。

3 结果与分析

3.1 牦牛牧食行为 牦牛牧食路径如图2~3,路径分布与海拔-速度关系如图4。分析结果显示,牦牛牧食主要分布在次生地周围和河流周边,平均每日行走2~4 km,平均速度为每小时1.6 km,最大速度为每小时4.8 km,牧食点海拔相差80 m,每日总采食时间约11 h,采食过程中卧地休息上半天与下半天时间分布相当。

图2 牦牛群1牧食路径

图3 牦牛群2牧食路径

图4 牦牛牧食路径分布与海拔-速度关系

3.2 补饲空间分布 牦牛野外放牧过程中,对其采食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有:地形差异、牧草质量、水源距离。通过以往的研究发现,研究区暖季雨水充足,牧草生长旺盛,草地牧草相对充足,可基本满足牦牛对饲草料的需求,满足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而冷季牧草无法满足牦牛对饲草的需求,粗蛋白更是缺乏。因而,本研究中,考虑以下3个因素,作为天然草地补饲空间分布依据:

1)以牦牛8:00—20:00的游走路径为基础,做90 m的缓冲,代表牛群的牧食游走路径;行走路径如图2、图3所示。

2)矢量化研究区河流图,并做200 m缓冲,作为研究区水源供给分布区;

3)矢量化研究区道路图,做100 m缓冲,作为补饲设施安置以及后续补饲便利条件区;

最终将以上的基础数据相互叠加,选取公共区域,作为补饲空间分布初始选择地点,同时结合研究区的规划方案与牧民的经验,确定最终的补饲空间分布点,如图5。

从图5可以看出,研究区补饲合理的空间分布主要是顺着河流、紧靠道路、远离山坡,分布在草地营养等级中等区,这突出了补饲安置与补饲的方便性,同时显示出了补饲放牧管理中的适合性。

图5 天然草地补饲空间分布

4 讨论

4.1 天然草地补饲空间 本研究中,综合考虑了补饲难易程度,水源以及牦牛牧食路径三者因素,然而,由于工作持续时间较短,研究中没有考虑到不同草场、草地类型、不同区域草场营养状况、生态区与放牧区的划分[10]以及补饲产生的实际效益,从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畜牧业生产角度分析,下一步的工作是增加畜牧业产值,同时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4.2 补饲与草畜平衡 牦牛牧食行为与草地状况有关。研究区草场具有较好的水热条件,次生地中牧草多为优势牧草,草产量丰富[11];次生地以外,草地被过度啃食,牧草生长低矮,在冬季,草地便难以为牦牛提供适量充足的牧草。因而,通过加大采食强度和时间来进行采食,造成草地过度放牧,牧草营养生长受到破坏,进而,形成草地更难以满足家畜对牧草需求的恶性循环,最终草地生长低矮,优质牧草减少,适口性下降;家畜体格越来越小,生产、健康季节性受限。

研究牦牛的牧食行为,同时也要考虑牦牛采食、反刍一系列行为,然而重要的是如何做到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发展草地畜牧业,做到草畜平衡,是区域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研究将会更加深层次的考虑补饲方式与效益、补饲饲料配比以及动态草地载畜量与草畜平衡[12-14]问题,做到优先保护生态,重点发展畜牧业的目的。

[1]任继周,金巨和.牦牛群放牧习性的观察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1956(2):25-31.

[2]张容昶.中国的牦牛[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6-43.

[3]刘发央,龙瑞军.不同放牧强度对牦牛夏季放牧行为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2):55-60.

[4]李俊丽,盖凯程.三江源区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1(2):38-46.

[5]陈建华.环境恶化:甘南州如何拉生态建设一把[J].执政决策,2005(2):18-19.

[6]王功民.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J]中国牧业通讯,2011,11(7):25-31.

[7]闫梦菲.畜产品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浅谈[J].中国牧业通讯,2011,14(8):16-24.

[8]郝力壮,刘书杰,吴克选,等.玛多县高山嵩草草地天然牧草营养评定与载畜量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11(1):84-89.

[9]冯宇哲,刘书杰,王万邦,等.高寒地区放牧牦牛补饲尿素糖蜜营养舔块效果研究[J].中国草食动物,2008,28(3):22-26.

[10]王迅,徐丹丹,李文龙.玛曲湿地遥感影像提取及精度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09,82(4):96-100.

[11]梁天刚,崔霞,冯琦胜,等.2001-2008年甘南牧区草地地上生物量与载畜量遥感动态监测[J].草业学报,2009,18(6):12-21.

[12]丁路明,龙瑞军,杨予海,等.牦牛夏秋季和冬季各草场牧食行为的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7,43(5):52-54.

[13]卢苓苓,李青丰.北方草原牧区草畜平衡分析及对策——以克什克腾旗中-韩生态示范村为例[J].中国草地学报,2009,31(1):98-101.

[14]丁路明,龙瑞军,杨予海,等.秋冬季牧场采用IGER记录器对牦牛24小时采食和反刍行为的记录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07,28(3):84-89.

猜你喜欢
草畜家畜牧草
牧草病虫害及牧草保护工作探析
优质草畜品种选育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冷泻冷治 热泻热治 中医治疗家畜腹泻有妙招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中医治疗家畜腹泻有妙招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
初探优质牧草周年均衡供给高产栽培技术
推进草畜联动 加快一体化发展
草原生态补偿:草畜平衡奖励标准的差别化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