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得,田明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一0三团畜牧兽医站,五家渠 831304)
DHI是dairy herd improvement(奶牛牛群改良)的缩写,是一套完整的奶牛记录体系[1]。通过对个体产奶牛乳成分和体细胞数的测定,以及对牛群的基础资料的分析,最后形成数据化的信息报告,了解现有牛群和个体牛遗传进展、产奶水平、乳成分、乳房炎和繁殖情况等,从而对个体牛和牛群的生产性能与遗传性能进行综合评定,找出奶牛育种和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奶牛生产和选育的问题。DHI报告主要包括测定日产奶量、乳脂率、蛋白率、乳糖、非脂固形物、体细胞数、高峰产奶量等主要信息[2]。根据DHI报告,可以追踪牛只表现、选种选配、平衡饲料配方、乳房炎防治,供兽医参考,进行个体间、牛群间的比较,淘汰牛只,合理管理和饲养,提高生产性能。
DHI是在奶业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实施的一种牛群改良技术,被公认为“牛群改良唯一有效的方法”[3]。本文应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一0三团奶牛场2009年12月—2010年5月DHI报告部分指标,旨在分析当前核心群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调控牛群饲养管理提供依据,使牛群的生产性能不断得到改善提高,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1 DHI奶牛确定 试验材料来源于一0三团奶牛场有完整产奶记录的成年泌乳牛,从2009年12月—2010年5月累计参加DHI测试牛3 949头次。
1.2 方法 用特制的加有防腐剂的取样瓶,对每月测定日按DHI测试要求采集个体泌乳牛混合奶样40mL,收集牛群基础资料,由麦趣尔乳业集团做出DHI报告,反馈到奶牛场。根据DHI报告进行数据分析。
1.3 数据分析 应用Excel对每个月的DHI报告进行处理和分析。
2.1 牛群不同月份基本情况 对2009年12月、2010年1月、2月、4月、5月的牛群胎次、泌乳天数、日产奶量、峰值产奶量进行统计,其平均值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牛群平均胎次在2010年1—5月,由2.21胎上升到2.32胎,一个牛群理想的平均胎次应为3.0~3.5胎[4],在饲养管理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成年泌乳牛的产奶高峰胎次可达5~6胎,这表明试验牛群处于一个比较低的胎次;较理想的牛群泌乳天数为 150~170 d[5],该牛群的泌乳天数较为均衡,表明配种繁殖工作做得比较好。但在这几个月内,平均日产奶量和峰值产奶量都有所下降。如图1所示,表明牛群1月份以后群体生产水平有所下降。
表1 牛群不同月份基本情况
图1 各月份平均日产奶量和峰值产量变化
2.2 牛群不同月份产奶量变化 根据日产奶量,绘制出12月、1月、2月、4月、5月份的群体泌乳曲线,如图2。从图2可以看出,群体在12月、1月份维持较高的产奶量,2月、4月份波动较大,5月份趋于平稳。
2.3 不同月份乳成分分析 根据DHI报告,对牛群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乳糖、非脂固形物以及体细胞数、尿素氮按月份进行统计分析,其平均值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泌乳天数的增加乳脂率略有下降,乳蛋白率略有上升。图3表明,因代谢性疾病或日粮组成问题导致瘤胃功能不佳;脂蛋比随泌乳天数增加而下降,12 月、1 月、2 月、4 月、5 月脂蛋比分别为 1.04、1.03、0.98、0.77、0.65,均低于正常情况的 1.12~1.13[6],表明奶牛日粮结构不够合理。乳中非脂固形物的含量为干物质采食量的指标,非脂固形物正常值约为12.5%,从图4看出,试验牛群在1月、2月份时非脂固形物有所下降,低于正常值,说明日粮营养失衡,应考虑增加良质禾本科粗料,增加干物质采食量。乳糖含量无明显变化,说明牛奶中乳糖和非脂固形物含量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变动较小,脂肪变动最大,蛋白质次之,这与牛奶的理化性质相符合[7]。
图2 群体各月泌乳曲线分布图
表2 各月份乳成分测定结果
图3 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变化
2.4 体细胞数(SCC)与生产性能相关性分析
2.4.1 体细胞数及泌乳性能 由DHI报告,不同月份牛乳中体细胞数及测定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含量、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的SCC的平均数为1 610×103个/mL,远远高于李建斌等[8]报道的 64.99×103个/mL,表明乳房炎发生率较高,且部分牛较严重。从体细胞的变化规律来看,2009年12月—2010年2月,体细胞数明显升高,2月升至最高点,以后的两个月有所下降,差异不大,但仍维持较高水平,如图5、6。乳脂产量和乳蛋白产量与产奶量、乳脂率变化规律相似,从1—5月逐渐下降,5月份最低;乳脂产量下降幅度大,乳蛋白产量下降幅度较小。
图4 乳糖和非脂固形物变化
表3 不同月份牛乳中体细胞数及泌乳性能的变化
2.4.2 体细胞数与泌乳性能的相关性 体细胞数与泌乳性能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体细胞数与测定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脂产量、乳糖、非脂固形物及尿素氮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乳蛋白率和乳蛋白产量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
表4 体细胞数与泌乳性能的相关分析
图5 各月份体细胞数变化
图6 乳脂产量和乳蛋白产量变化
3.1 产奶牛胎次偏低 有研究结果表明,奶牛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极显著,胎次与产奶量呈正相关,即l~5胎的产奶量随着胎次的增加而上升。但本研究结果表明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较小。试验牛群处于一个比较低的胎次,牛群的泌乳天数均衡,表明该场的配种繁殖工作做得比较好。但随着平均胎次的增加日均产奶量和峰值产奶量都出现下降趋势,这与饲养管理水平有关。据了解,该场混合精料营养成分不合理,饲料中粗纤维含量不足,没有根据奶牛的不同生长和生产阶段采用不同成分的饲粮饲喂,从而致使奶牛的遗传潜力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3.2 日均产奶量的变化趋势 分析表明,自2009年12月—2010年5月,平均日产奶量呈下降趋势,这与一O三团奶牛场所在地五家渠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关。在3月份和4月份,日均产奶量波动较大,说明饲养管理条件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是影响产奶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提示该牛发生了应激反应。据了解,3月初该场区对全群进行口蹄疫疫苗免疫程序,影响了奶牛的产奶量。一般奶牛个体产奶量的差异,30%受遗传影响,70%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而在外界环境中,饲养管理是影响奶牛生产性能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饲养水平和饲料影响很大,其中主要是蛋白质饲料和多汁饲料。据了解,该场在3月底对日粮配方进行了调整,4月份出现日均产奶量大的变化主要由日粮搭配不均衡所致。建议采用分阶段分群饲养法,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日粮配方。
3.3 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低于正常水平 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可以提示营养状况,如果乳脂率太低,可能是瘤胃功能不佳,存在代谢性疾病或日粮组成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奶牛产后100 d内乳脂率太低,可能存在问题:干奶牛日粮不合理,造成产犊时膘情太差;泌乳早期精料饲喂过量,日粮蛋白质中过瘤胃蛋白含量太高。产后120 d以后牛群平均脂蛋比如果太低,表明日粮组成中精料太多,粗纤维缺乏。研究表明,牛群在平均泌乳天数160 d时脂蛋比低于正常情况,说明奶牛日粮结构不够合理。试验牛群在1、2月份时非脂固形物有所下降,低于正常值12.5%,也说明日粮营养失衡,应考虑增加优质禾本科粗料,增加干物质采食量。
3.4 体细胞数与产奶性能的相关性 牛群体细胞数是保健管理水平的标志。该试验研究表明,牛群平均体细胞数为1 610×103个/mL,维持较高的水平,而且体细胞数与测定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脂产量、乳糖、非脂固形物及尿素氮含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这不仅说明乳区乳腺组织受病原菌侵袭,其泌乳机能受损,直接导致奶产量降低,药费支出增大,生产成本提高,还导致牛奶成分变化,从而影响鲜奶质量和乳制品质量。
1)该试验牛群平均胎次低,泌乳天数稳定,有较高的产奶潜力,可以不断更新牛群。2009年12月—2010年5月,奶牛平均日产奶量逐月下降,表明奶牛饲养管理调整方案不合理。
2)气候的变化和免疫等日常饲养管理对产奶量影响较大,因此要强化奶牛日常饲养管理。
3)牛群脂蛋比低于正常范围,表明奶牛日粮结构不够合理。
4)试验牛群体细胞数维持较高水平,体细胞数随胎次、泌乳天数的增加而上升,与测定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脂产量、乳糖、非脂固形物及尿素氮含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应加强对牛群乳房炎或隐性乳房炎的检测与防治。
[1]方有生.DHI知识问答(一)[J].中国奶牛,2003(3):56-57.
[2]马云,邹建波,王恒,等.DHI体系及其在奶牛饲养管理中的应用[J].黄牛杂志,2002(11):22-26.
[3]尤麟.DHI体系及其在奶牛饲养管理中的应用[J].黄牛杂志,2001(2):65-68.
[4]刘振君,黄毅,张胜利,等.DHI报告在高产奶牛群的应用[J].中国奶牛,2007(3):21-24.
[5]牛树田.高产奶牛饲养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93-195.
[6]邹益中,李勇欢,章岩.出生胎次对奶牛产奶性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奶牛,1991(6):52-53.
[7]王兆福.乳牛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59-65.
[8]李建斌,孙少华,田雨.中国荷斯坦牛乳中体细胞数变化规律的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06,27(3):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