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得吼
(甘肃省天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天水741000)
多年来,天水市张家川、清水等县区羊泰勒虫病流行较为严重,給养羊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养羊经济效益,帮助养殖户尽快脱贫致富。我们对羊泰勒虫病在天水市流行区域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与防治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1.1 地域特点 天水市近林和林缘地带的乡村,如张家川县的马鹿、闫家、恭门、张良等中东部9个乡镇,清水县的黄门、红堡、新城等乡镇,每年都发生一种羊的“腰腿硬”病。该病的流行区一般都有放牧的草山草坡、阔叶林或灌木丛生或乔灌混交,草木生长茂盛,阴雨潮湿,各类昆虫活动频繁[1]。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蜱的生存、繁衍和病原体的传播。
1.2 季节特点 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可能与传播蜱的生活条件有关。天水市羊的“腰腿硬”病,每年从3月份开始发病,4~6月份为发病高峰期[2],7、8月份以后逐渐减少。发病期的迟早与每年的气温有关,特别是较长时间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下透雨以后,温暖潮湿放牧阶段发病羊明显增多。
1.3 品种、年龄特点 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羊只均可发病,在本病流行区,发病羊只主要是2~5月龄羔羊和周岁内羔羊[3],成年羊发病较少。纯种羊和从外地购进的羊比本地羊易感染,幼龄羊比青壮年羊易感染,且病死率高。
1.4 流行特点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发病有一定的地域范围,放牧羊只多发,舍饲羊发病较少或不发。而且该病的发生和当地蜱的分布、活动季节密切相关。
2.1 临床症状 临床多见的典型病状为体温升高至40℃~42℃左右,呈稽留热4~7 d。呼吸加快(60~80次/min),有的发鼾声。心跳加快(120~180次/min),节律不齐。精神沉郁,眼结膜开始潮红,继而苍白,并有轻度黄疸。眼睑水肿,流泪或有黏性眼眵,口腔和鼻孔黏液较多,重病可见脓性或铁锈色鼻汁。病程多数呈急性经过,1个月龄以上的周岁内羔羊病势沉重,病期1周左右,个别病例突然死亡。病情缓慢的刚开始采食减少以至废绝,瘤胃蠕动减弱,反刍减少或停止。病初粪便干燥,后期拉稀,粪便混有血样黏液、恶臭,少数羊只有血尿。体表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肩前淋巴结最为明显。羊体染蜱数量多、病情较重的部分病羊,迅速消瘦,精神委靡,放牧离群落后,低头耷耳,头伸向前方呆立,四肢无力,步态僵拘,反应迟钝,呈麻痹状态[4],步幅缩短,步伐不稳。后期虚弱,卧地不起,将头沿地面伸直,最后衰竭而死。
2.2 病理变化 病羊死后剖检可见,血液稀薄,凝固不全,全身淋巴结呈不同程度肿胀,肿胀明显的是肩前、肠系膜、肝门、肺纵膈淋巴结。切面多汁、充血、出血。切开肠系膜淋巴结有大量灰黑色液体流出;心包积液,心外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心冠脂肪有出血点且有胶冻样浸润。肺充血、水肿,肝脾肿大,肝脏质脆呈土黄色,胆囊肿大充满暗绿色胆汁。肾呈黄褐色,表面有淡黄或灰白色结节和小出血点。有的病例真胃黏膜有溃疡。
2.3 传播媒介调查与实验室诊断
2.3.1 传播媒介的调查 在本病的发病季节,羊只体表有大量的硬蜱寄生、叮咬。每年从3月初开始,放牧草场上蒿草类的茎、叶、土块缝隙等处可发现有大量发育在不同阶段的蜱,羊只在草场放牧的过程中,幼蜱爬行到羊只的体表寄生、叮咬、吸血。硬蜱在羊体表的寄生部位以头颈部为多,尤其是双耳的内外,有大量硬蜱寄生叮咬。放牧羊群硬蜱的感染率达100%,调查中发现:3月份放牧羊只体表感染硬蜱最少的在55只以上;4、5、6月份3个月发病高峰期,放牧羊只体表感染硬蜱的数量在350~720只左右。
2.3.2 发病区蜱的采集及鉴定 采集羊体蜱2568只,按照邓国藩主编的《中国经济昆虫志》(第十五册)所述方法鉴定,经鉴定本地硬蜱为3属5种。其中:血蜱属(Haemaphysalis)2种,为青海血蜱和长角血蜱;革蜱属(Dermacentor)2种,为革蜱和草原革蜱;牛蜱属(Boophilus)1种,为微小牛蜱。当地蜱类种群组成中,青海血蜱占68.62%,长角血蜱占22.16%;革蜱占1.73%,草原革蜱占5.86%;微小牛蜱占 1.63%。按所在属分类统计,血蜱属 90.78%,革蜱属7.59%,牛蜱属1.63%。青海血蜱和长角血蜱的寄生数量占绝对优势,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2.3.3 病原体调查与确诊 我们对天水市张家川县的张良、马鹿,清水县的红堡2县3乡6村21个养羊户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调查周岁内羔羊174只,其中:周岁内绵羊 96只,周岁内山羊 78只。发病羊耳尖采血涂片,用姬姆萨染色,显微镜检查,发现病羊红细胞中有病原体泰勒虫寄生(见表1)。由此确定天水市近林及林缘地域绵山羊流行的“腰腿硬”病为羊泰勒虫病。
表1 天水市羊泰勒虫病发病情况调查统计 (只,%)
3.1 预防措施 羊泰勒虫病的预防关键在于消灭传播媒介蜱,根据本地区蜱的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制定灭蜱措施。当羊体感染蜱的数量较少时,可随时采取手工摘除灭蜱的方法;从发展养羊业长远的角度看,要彻底避免蜱对羊体的叮咬和传播疫病,必须采取对草山、草场有计划的轮流放牧,间隔期最少应当在1年以上。但是这一方法在生产中执行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在生产实践中最方便最有效的灭蜱方法还是采用药物灭蜱,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曾经应用敌百虫、蝇毒灵等杀虫药物预防蜱对羊只的叮咬,但由于用量及使用周期等多种原因,用药次数多、预防效果不太理想。随后我们应用溴氰菊酯喷雾羊体及棚舍等环境灭蜱,经筛选确定,在含溴氰菊酯25 μ g/mL 、50 μ g/mL 、100 μ g/mL 的 3 个不同稀释滴度喷雾灭蜱中,以含溴氰菊酯50 μ g/mL的稀释度效果较好,两次喷雾间隔时间可达到15~20 d,这一稀释度既可确保两次喷药间隔期内羊体不受蜱的侵袭,而且对羊体安全。另外,也可在蜱开始感染羊体时注射20%碘硝酚注射液灭蜱预防,用量为每10 kg体重皮下注射0.5 mL,可保证在25~30 d内免受蜱的侵袭,当药效期后又有蜱感染羊体时,仍需要进行第二次用药。方可达到预防本病之目的。
3.2 治疗措施
3.2.1 贝尼尔 剂量为5~6 mg/kg体重,用灭菌注射用水配成5%~7%溶液,深部肌肉注射。隔日1次,连用3次。
3.2.2 黄色素 按3~4 mg/kg体重,以灭菌注射用水配成0.5%~1%溶液静脉注射,必要时2~3天后重复用药1次。
3.2.3 焦虫净 焦虫净按2 mg/kg剂量,以专用溶媒稀释后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5 d。使用剂量小、无毒副作用,效果确实可靠,病后恢复快[5]。
3.2.4 贝尼尔与焦虫净交替治疗 贝尼尔按5 mg/kg体重,用灭菌注射用水配成5%~7%溶液,深部肌肉注射。隔日1次。焦虫净按2 mg/kg体重,以专用溶媒稀释后肌肉注射。隔日1次。上述两种药物隔日交替使用。一般各用2~3次即可。
3.2.5 对症治疗 (1)病情严重食欲减退的羊给予强心补液:静脉注射10%葡萄糖200 mL、维生素C 10 mL。同时肌肉注射10%安钠咖5 mL。(2)高热的病羊以地塞米松4 mg用5%葡萄糖盐水50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连用3 d。(3)严重贫血的羊补给维生素B12和硫酸亚铁等抗贫血药物、促进红细胞的再生,以提高抗病能力,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
经调查,本地各类蜱从2月下旬到3月初,随着气温的升高开始活动,感染、叮咬羊体。其中青海血蜱、长角血蜱感染数量最多,在本病的传播中起主要作用,这和有关报道基本一致[1,6]。
在羊泰勒虫病流行区,每年从3月份开始,做好灭蜱技术宣传与培训工作,指导养羊户按照技术要求适时灭蜱,是降低发病率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
根据预防效果,确定选用50 mg/mL浓度的溴氰菊酯喷洒羊体表及运动场所、墙壁缝隙等环境区域,灭蜱效果好而且安全,羊体可保持无蜱时间15 d以上。喷洒时注意将羊毛喷湿喷透。
用溴氰菊酯喷洒灭蜱时,应当掌握好时机,根据当地蜱的生活规律,一旦羊体出现蜱的寄生、叮咬,应当尽快开展首次灭蜱,并且要掌握好喷药间隔时间和药物的浓度,以保证预防效果。同时,必须注意在初次喷药时,由于3月份气温不高,应当注意选择在晴天阳光照射、气温较暖的时候(正午或下午)喷药,以防羊只感冒。
根据预防实践经验,为避免初次喷雾灭蜱时气温较低的影响,我们在初次预防时一般采用皮下注射20%碘硝酚注射液,待到碘硝酚药效后期硬蜱第二次感染羊体时,再用50 μ g/mL溴氰菊酯喷雾灭蜱效果更好。一方面注射碘硝酚可同时杀灭体内的一些线虫、吸虫及影响羊体正常发育的疥螨和羊鼻蝇等寄生虫,有利于羊体的发育、增强抗病能力,同时也避免了初次喷药时气温较低易于引起羊只感冒的弊端。易于在实践中推广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碘硝酚时剂量一定要计算准确。
经治疗验证,使用贝尼尔和焦虫净交替治疗,再配合其他相应的对症疗法,效果较为满意,治愈率可达92.3%(48/52)。比单独使用某一种抗焦虫药物疗效更为理想[7]。
本地羊与患病后治愈的羊,体内有“带虫免疫”现象,红细胞染虫率一般都在1%以下。
[1]邓国藩.中国经济昆虫志,(第十五册),蜱满目,总蜱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2]北京农业大学.家畜寄生虫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3]杨立,许开云.焦虫净防治羔羊血孢子虫病[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6(1):47.
[4]金淮,徐汉坤,赖杰,等.犬的蜱致麻痹症[J].中国兽医科技,1991,21(2):33-34.
[5]付东阁,付鹏升.焦虫净治疗奶牛焦虫病效果好[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1(3):26-27.
[6]申允中,赵俊萍,张国琪,等.南泥湾地区野兔寄生蜱类的调查研究[J].中国人畜共患病杂志,1990,2(6):50-51.
[7]史万贵,段祺斌,李万坤,等.羊泰勒焦虫病综合防治效果观察[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3(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