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感染鸭病毒性肝炎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2011-06-01 01:42朱周福
中国兽医杂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雏鸭病理变化版图

伍 莉,朱周福

(1.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重庆荣昌402460;2.重庆市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北碚400715)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的高致死性病毒病,本病可由5种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称为鸭甲肝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的1、2、3型和鸭星状病毒的2个型。这5种独立的病原体,对患病雏鸭造成相似的病理变化,均以引起肝炎为其主要特征。DHAV-1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1958~1962年发生了DHAV-1的初次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本病在我国再次流行,其后,各地疫情此起彼伏。本试验以DHAV-1标准毒株感染健康的花边鸭,对感染雏鸭的肝、脾、肾、胰等器官组织变化进行动态观察,旨在寻求DHAV-1的病理变化规律,为该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00只3日龄未接种疫苗、其亲代也未接种鸭病毒性肝炎疫苗的健康花边雏鸭,购于荣昌县清升镇孵化场,经预试验证明该场雏鸭为鸭肝炎病毒敏感鸭。随机分成感染组50只,对照组50只,并分别饲养,自由采食、饮水,饲养观察2 d,鸭群精神状态、采食、饮水均正常,羽毛蓬松有光泽。

1.2 标准毒株 DHAV-1型标准强毒株,由重庆永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验中心提供,经雏鸭半数致死量试验,确定毒株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0-4/mL。

1.3 人工感染方法 6日龄花边鸭雏鸭50只,每只雏鸭腿部肌肉注射上述制备的肝组织匀浆0.2 mL;对照组雏鸭50只,每只雏鸭腿部肌肉注射灭菌生理盐水0.2 mL。

1.4 组织取材及处理 于感染后 12、24、48、72、96、168、336 h,在对照组和感染组中各取5只雏鸭剖杀,分别取其心 、脑、肝、脾 、肾 、胰、腔上囊等组织,包音氏(Bouin′s)固定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临床观察发现,雏鸭接毒前精神状况良好,采食、饮水正常。接毒后12~24 h,大部分雏鸭表现呆滞,精神沉郁,垂翅缩颈拱背,不愿走动,采食量、饮水量明显减少。一部分鸭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精神紧张,对外来刺激敏感,抽搐,运动失调等;一部分鸭开始卧地打滚,头往后背,两腿呈划水样姿势。神经症状出现后20~120 min雏鸭陆续死亡,死亡雏鸭表现为典型的角弓反张姿势。雏鸭从接毒后24 h开始死亡,死亡高峰期为接毒后24~48 h,接毒后96 h死亡停止。

2.2 剖检病理变化 死亡雏鸭表现为:肝脏肿大、质地易脆,呈淡红色,表面密布有点状、斑点状出血或坏死灶(见中插彩版图1A),切开肝脏可见切面外翻、多汁,结构模糊;胆囊明显肿大,胆汁充盈呈墨绿色;心包积液,心肌色淡变软,心室扩张;脾脏柔软、肿大,表面呈红白相间的斑驳状,切面外翻、多汁(见中插彩版图1B);胰脏肿大,表面有出血,有的表面分布细小的白色病灶;肾脏呈黄白色、肿大,表面血管明显(见中插彩版图1C);部分雏鸭腔上囊肿大;脑表面血管明显易见、淤血,扩张如树枝状(见中插彩版图1D);其他脏器未见眼观变化。

2.3 病理组织学变化 肝脏:接毒后24 h雏鸭,肝细胞轻度肿胀、变性,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轻度淤血,严重者呈气球样,胞核淡染、浓缩或消失,病变肝组织间分布有大量聚集成团的红细胞,局部组织有炎性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见中插彩版图1E)。接毒后48 h,肝细胞高度肿胀,多数细胞胞浆内出现大的空泡,并见有局灶性出血和嗜酸性小体。接毒后72~168 h,肝细胞呈广泛严重的水泡变性,汇管区小胆管增生,淋巴细胞浸润。

对照组雏鸭肝组织结构正常,未见异常组织病理变化。

胰脏:接毒后24 h,腺泡之间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在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样细胞呈结节状或弥漫性增生(见中插彩版图1F)。接毒后24~48 h,胰脏均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腺细胞呈均质红染,其中可见浓缩或碎裂的细胞核,在血管或胰岛附近出现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接毒后48 h,胰腺细胞间分布的空泡数量明显增多,有大小不一的一个至多个坏死灶,坏死灶中有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接毒后72~168 h,胰腺外分泌细胞间的空泡数量逐渐减少,但可见胰腺血管壁增厚,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突出于管腔,血管周围和胰腺细胞间也出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数量逐渐增多。接毒后336 h,胰腺细胞间空泡消失,但细胞及血管周围有明显炎性细胞浸润。

对照组雏鸭胰脏结构正常,未见异常组织病理变化。

脾脏:接毒后24 h,脾脏组织结构紊乱,红白髓不易分辩,网状细胞肿大呈气球样,胞核浓缩、碎裂甚至消失(见中插彩版图1G)。接毒后48 h,脾脏除有上述病变外,还表现为单核巨噬细胞活跃,在脾组织及血管中有大量的含吞噬颗粒的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接毒后72~168 h,脾脏红、白髓结构清楚,脾小体明显且体积增大、数量增多,淋巴细胞数目增多。

对照组雏鸭脾脏结构正常,未见异常组织病理变化。

肾脏:感染后不同时期雏鸭,肾脏均表现较一致的病变,可见大部分肾小管结构紊乱,严重淤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脱落,细胞质内有大小不一的空泡,核固缩,管腔缩小至消失,尤以接毒后24 h,受损的肾小管数量多,范围广,程度严重。有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质溶解,细胞核消失(见中插彩版图1H),肾小管仅残存基底膜;有的肾小管扩张,管腔内有圆形均质红染物,有的肾小体淤血,有蛋白浆液渗出;在肾小叶边缘有聚集成团的红细胞和淋巴细胞;血管内充满红细胞。

对照组雏鸭肾脏结构正常,未见异常组织病理变化。

3 讨论

3.1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特点 本试验对死亡雏鸭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鸭肝炎病毒主要侵害肝、胰、脾、肾等组织,造成实质器官变性坏死,并在不同阶段呈现较明显的差异。接毒后12 h,这些脏器组织以变性为主;接毒后24 h呈现明显的坏死性病变;而接毒后72~168 h,则出现较为明显的增生性变化。试验中DHAV-1感染雏鸭引起鸭肝炎的发生,疾病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短,此结果与苏敬良[2]和胡薛英等[3]人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结合其他学者[4-5]所作DHAV-1感染雏鸭的血清及肝组织生化指标的研究结果分析,接毒后24 h,血清生化指标表现为转氨酶升高等特性,此时病毒在各器官组织中广泛分布,机体结构与功能均致严重的病理损伤;但接毒72 h后,血清指标渐趋正常,病毒分布亦减少。综合上述动态变化规律,不难解释在临床上为何雏鸭感染DHAV-1后死亡高峰为24~48 h,而72 h后,病鸭死亡逐渐减少。

3.2 鸭病毒性肝炎引起组织病变的原因 据目前所知,脾脏受抗原刺激引起细胞免疫反应时,T淋巴细胞大量增殖,动脉周围淋巴鞘明显增厚[6]。本试验研究显示,在接毒后24 h,脾淋巴细胞明显减少,网状细胞变性、坏死,表明此时脾脏受损,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因而病毒大量增殖。随感染时间延长,接毒后72 h,脾脏脾小体体积增大、淋巴细胞数目增多,表明机体的免疫反应增强。据Davis和Hanant报道2日龄鸭免疫后4 d可产生中和抗体,新生雏鸭肌肉注射DHAV-1型肝炎病毒的毒株后3 d内产生抵抗力[7],此时可能正是抗体水平升高的时候。由于免疫功能的增强,使病毒增殖受到限制,机体受损的组织细胞开始修复,血液某些生化指标逐渐趋于正常,因而促使机体趋于恢复。殷震等[8]认为,体液免疫是抗 DHAV-1感染的主要因素,所以在DVH发病之后,注射高免血清和高免卵黄液等输入抗体的方法可以治疗该病,有效地控制疾病继续发展。

[1]李永明,张时彦,温俊板,等.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J].贵州农学院学报,1990,9(2):43-48.

[2]苏敬良,黄瑜,贺荣连,等.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及初步鉴定[J].中国兽医科技,2002,32(1):15-16.

[3]胡薛英,苏敬良,程国富,等.新型鸭肝炎病毒试验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J].中国兽医学报,2002,22(6):549-551.

[4]王丙云,赵海全,冯军,等.不同毒力鸭肝炎病毒对雏鸭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J].中国兽医学报,2002,22(5):450-452.

[5]Yates D M,Portillo V,Wolstenholme A J,et al.T he avermectin receptors of Haemonchus contortus and Caeno rhabditis elegans[J].International J Parasitology,2003,33(11):1183-1193.

[6]上海第一医学院.组织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590.

[7]卡尔尼克B W.禽病学[M].高福,刘文军,译.9版.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510-519.

[8]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510-511.

猜你喜欢
雏鸭病理变化版图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助“绿”中国版图
金旅“新”版图
《中药皮炎片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图版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治
视野与版图
世经版图
新药:舒心降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