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爱英
肾钙乳症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我院自2006年1月~2010年9月共收治肾钙乳症20例,就其X线和CT征象予以探讨,现报道如下。
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5~61岁,平均40.5岁。病程3个月~10年。左肾13例,右肾7例,均呈单侧单个病灶。肾上盏2例,肾中盏8例,肾下盏10例。病灶直径20~50 mm。无特殊症状2例,腰腹部不适感15例,腰部阵发性绞痛3例;伴尿频、尿痛3例,乳糜尿1例,血尿3例。20例病例均先由X线数字拍片发现随后行16排CT扫描。
2.1 典型的X线征象有,立位片显示为“新月形”或“盘状”高密度影(图1),当钙乳液面上有粗大钙乳颗粒凸起时,则显示为“盘中盛果征”。卧位片呈“麻饼征”(图2),表现为团样颗粒性均匀或不均匀性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在透视下,嘱病人平卧,再将检查床缓缓立起,可见肾内钙乳颗粒似雪花样飘落而下。CT扫描同样可见钙液平面征象,表现为线条形或半月形密度增高影,其形态可随体位的变化而变化(图3、图4)。
图1 显示腹部立位平片显示“半月征”及“盘中盛果征”, 图2 显示卧位腹部平片显示“麻饼征”。 图3 显示右肾钙乳症CT“半月征” 俯卧体位表现。
图4与图3同一患者,显示右肾钙乳症CT“半月征”随仰卧体位改变发生的形态变化。图5显示积水型肾钙乳症。图6显示囊肿型肾钙乳症。
2.2 本组20例中,卧位腹部平片显示肾区有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增高影,其中密度不均匀17例,密度均匀3例;立位腹部平片显示肾区有新月状或盘状密度增高影,其中上界有钙液平面征11例,盘中盛果征9例。CT扫描示肾区有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增高影,同样可见钙液平面征象,半月形高密度影,可随体位的变化而变化。CT增强检查示患侧肾功能良好,20例病例中造影剂不进入钙乳内15例,进入钙乳内5例。
3.1 关于肾钙乳症的病因主要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学说、胶体学说及梗阻感染学说,本组均有梗阻病史,手术证实有慢性肾盂炎症,支持梗阻感染学说,肾引流系统内(多为肾盏憩室、囊肿或肾盂积水内)含有钙质的混悬液存留称为肾钙乳。一般认为肾盏内先天性憩室、囊肿,或者肾盏颈部肌肉功能发生紊乱引起痉挛缺血而发生纤维化狭窄所形成的憩室或囊肿,均为肾钙乳的存留创造了条件。
3.2 肾钙乳分为两种类型:积水型和囊肿型。肾钙乳发生于积水的肾盏内,特别是引流不畅的下盏为积水型,常合并肾结石(图5)。肾钙乳发生于肾盏憩室或肾盂源性囊肿内归为囊肿型(图6),是输尿管芽发育异常形成与肾盂交通的囊肿,男性多于女性,常在40多岁以后发病,肾功能大多正常。国外报道囊肿型多见,国内报道积水型较多,两者之比约3.7:1。
3.3 囊肿型肾钙乳症可见肾区边缘光滑的圆形或长圆形高密度影,立位腹部X线平片显示为半月形或盘状密度增高影,上界为钙液平面,由于钙乳较重,故随体位改变而沉于低处,积水型钙乳症多为多发,因其成因和重力作用多集中于中下肾盏,卧位腹部平片呈多发“芝麻饼”样密度增高影,立位平片上表现为高低不等的多个盘状高密度影,钙乳中可参杂一些较大的颗粒,突出于液面之上,称“盘中盛果征”[1]。CT同样可见钙液平面征象,半月形高密度影,因体位的变化而发生外形改变[2]。CT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因此对确诊肾钙乳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较X线检查效果更佳.还能充分显示与肾钙乳相关的解剖结构,病理形态等[3]。l6层螺旋多平面重建可多方位观察病变,显示丰富直观的图像信息,CT优点阳性率高、密度分辨率高,增强检查可观察肾脏分泌功能,观察造影剂能否进出病灶。
3.4 肾钙乳症应与多发性肾及输尿管结石,肾囊肿壁钙化相鉴别。其主要鉴别点在于肾钙乳具有流动性,CT扫描钙乳由于重力作用始终位于最低点,并见钙质分层现象,而多发结石不具有流动性,位置固定,不能随体位变化。
总之,X线、CT对肾钙乳症有较高诊断价值,尤其是CT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病变检出阳性率高,对确诊肾钙乳具有一定的优势。
[1]郭依廷,宋传涛.16例肾钙乳症患者X线检查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2005,45(29):255.
[2]徐善明,将全花,边进科,等.肾钙乳症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0,15(8):351.
[3]葛宏发,李慎勤.泌尿外科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