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萍 王小弟 姚雪琼 温彩霞
外用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在急诊科中是否能高质、有效抢救各种急、危重症病人尤为重要,但临床中常遇到血管条件差,如血管细小、弹性差、充盈度差、模糊,这无疑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1],影响了治疗、抢救的进行。为此,广州市萝岗区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从2010年始应用反折滴管进行输液法,提高了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工作效率,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急诊科实施静脉输液的治疗患者230例,年龄为8日~80岁,其中8日~1岁100例,4~5岁为50例,30~80岁为80例。疾病类型:发热140,腹泻30例,呕吐20例,创伤20例,脑梗死20例。
1.2.1 操作方法
常规穿刺前准备工作,消毒皮肤后准备进针前于距离头皮针与滴管接口约5~10厘米处反折滴管,将滴管反折放于左手无名指与尾指指间夹住,或放在左手掌心用无名指和尾指压住,食指、拇指固定穿刺血管处的皮肤,右手持头皮针翅部,整个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下即可放松反折滴管部,然后顺着血管走行继续进针,见回血固定。也可把整个针头直接插入血管后放松反折滴管部,见回血,顺着血管走行继续进0.5~1cm,固定。
1.2.2 实验方法
采用对照实验设计,在相同环境下,同一对照组采取大小统一针头,同一水平相当护士负责,每组各穿刺115例。
1.2.3 评价指标
1.2.3.1 静脉穿刺评价标准
静脉滴注通畅且穿刺部位无液体外渗成功。有回血但穿刺局部青紫或局部有外渗、无回血不滴为失败[2]。
1.2.3.2 血管充盈度
血管清晰并凸出于皮肤表面,血管走向清楚为好;血管不清晰,不凸出于皮肤表面,血管走向模糊不清为差[3]。
年龄段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比较见表1。由表可见,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成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实验组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
表1 0~1岁患者头皮静脉穿刺成功比较
两组患者血管充盈度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用反折滴管穿刺的血管充盈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血管充盈度穿刺成功率比较
好动是小儿的天性,输液时如取四肢静脉容易造成针头滑出血管,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和疼痛,造成再次穿刺。而小儿头皮穿刺不同,穿刺成功后合理固定,针头是不易滑出血管的。所以小儿输液时常选择头皮的血管,小儿头皮的血管细小或充盈不全常无回血[4],穿刺时须用注射器轻轻回抽。反折滴管输液法是利用对滴管反折后放松,使头皮针管内形成负压,将细小血管内的血液吸出,此操作方便、简单、节约人力。
高热、腹泻、呕吐、创伤等引起脱水时血管流量不足,部分老年患者中,由于疾病造成的血容量不足、血循环不良或进食少等,都可使血管充盈欠佳、血流缓慢、塌陷、痉挛、充盈度差等,穿刺时直接表现进针后回血缓慢甚至不回血而误认穿刺失败[5]。反折滴管输液法是利用负压原理,根据反折、放松滴管使头皮针管内形成负压,有回抽作用,塌陷、充盈差的血管也易见针头皮管端良好的回血,避免了因穿刺时进针后回血缓慢甚至不回血而误认穿刺失败,或引起反复试穿,造成血管壁及血管周围软组织损伤。
综上所述,反折滴管输液法能够解决临床上各种原因导致的血管充盈度差、儿童头皮血管细小所引起的穿刺困难,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使急诊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争取了时间,且此方法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杨绍珍.两种头皮静脉穿刺方法比较[J].护理杂志,2002,17(10):767-768.
[2]李培珍,林家谊,钟运露.在手部静脉穿刺中两种不同穿刺方法效果比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1):18-19.
[3]孟维玲,李蕾,张佳春.外涂硝酸甘油加热敷在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6,21(13):20-21.
[4]叶春香.儿科护理学[M].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2.
[5]张盼花,周爱杰,史彦敏.老年患者输液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7,0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