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勤余
慢性鼻前庭炎是发生在鼻前庭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其发生主要是与鼻腔内的炎症扩散、鼻腔异物感染、不良的挖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常病程迁延,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多有鼻腔干燥不适,鼻前庭部皮肤及附近上唇部皮肤发痒,异物感,灼热、触痛,局部皮肤增厚,鼻毛因脱落而稀少,并有红肿、潮红、糜烂、结痂、皲裂[1]。慢性鼻前庭炎为临床常见病,此病疗程较长、且愈后易复发,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本研究应用独一味软胶囊局部用药治疗慢性鼻前庭炎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2009年6 月~2011年1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100例慢性鼻前庭炎患者,单侧13例,双侧8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治疗组男40例,女10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5岁,平均年龄(39.5±2.4)岁;对照组男39例,女11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4.5岁,平均年龄(41±1.7)岁。纳入标准:病程均≥2个月;1个月内未使用过抗生素;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史;知情同意;无药物过敏史;排除标准: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吸烟者;治疗期间使用其他药物者;治疗期间中断治疗或未复诊者。
先用消毒棉签蘸3%过氧化氢溶液浸润局部痂皮并清除,显露皮肤及皲裂面。治疗组采用独一味软胶囊(甘肃独一味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50608)治疗,用消毒棉签蘸取独一味软胶囊的囊内液均匀涂敷鼻前庭处,2次/d。对照组采用呋嘛滴鼻液(上海运佳黄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2695)加红霉素眼膏(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928)治疗,先用呋嘛滴鼻液滴入鼻前庭,同时用消毒棉签蘸取少量红霉素眼膏均匀涂敷鼻前庭处,2次/d。两组均用10d。两组用药期间不加用其他任何药物,治疗后的第3天、第10天来院复诊。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鼻前庭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好转:自觉症状减轻,结痂脱落,皱裂面积缩小,皮肤变软,红肿消退,颜色基本正常;无效:自觉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临床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鼻前庭炎的治疗,以往一般采用红霉素眼膏外用、激光照射、封闭治疗[2]。采用红霉素眼药膏,用药方便且成本低,但是达到治愈需要较长的时间,易使病人失去信心而中断治疗,从而降低了治疗的有效率[3]。激光照射治疗、封闭治疗会使患者产生惧怕心理,且激光照射治疗易局部组织烫伤[4]。
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是蒙、藏、纳西等民族民间草药,又名独步通,藏语称“大巴”、“大布巴”。主产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省区,已有一千多年的临床应用历史,在著名的藏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晶珠本草》、《月王药珍》等书籍中,都有详尽的叙述。独一味属于唇形科植物,生长于海拔2700~4500m,高强度分化的碎石滩中或生长在盘山冰峰脚下的石质高山草甸、河滩草地等特殊生态条件下,赋予了其活性成分含量高、药力强、药效好的特点。独一味具有多种药用成分,主要为黄酮类、皂甙、甾醇,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其具有镇痛、止血、消肿、抗菌、抑菌的作用,能扶正固本、提高人体免疫力[5-6]。近年来,随着对民族药开发的不断深入,该药在止血、镇痛、消炎等方面的独到疗效。用滤纸片方法观察发现,独一味浸膏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产气杆菌的平均抑菌直径分别为0.8和0.6cm,而独一味叶皂甙对志贺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杆菌、枯草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抑菌直径分别为1.0、0.8、0.7、1.0和1.2cm[7]。目前研究认为,独一味内的有效成分(如黄酮苷元、皂甙、环烯苷等)有活血化瘀作用,并能促进巨核细胞增生、提升外周血的血小板数,独一味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巨噬细胞吞噬指数、E-花环形成率及酯酶染色阳性率,表明独一味有显著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作用。经药理和毒理的研究表明,独一味具有安全、有效、作用快、效果明显的特点[8]。此疗法局部用药,简便,天然无毒,未发现不良反应,且操作简单、易被接受,效果良好,治愈率高,是治疗慢性鼻前庭炎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5.
[2]边艳芬.局封闭治疗慢性鼻前庭炎126例疗效观察[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6,20(1):28.
[3]闫春力.迎香穴封闭治疗鼻前庭炎[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13(6):47-48.
[4]李桂芝,文连姬,管国芳,等.慢性鼻前庭炎的激光治疗[J].激光杂志,2006,27(2):25.
[5]倪志诚.来自万山之巅的雪地奇葩[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10):1.
[6]曾阳,陈学军,陈振宇,等.藏药独一味的研究新进展[J].中草药,2001,32(12):1141-1143.
[7]梁重栋.藏药独一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J].兰州医学院学报,1987,29(2):47.
[8]梁重栋,兰中芬,居霞筠,等.藏药独一味药理及毒理研究[J].兰州医学院学报,1987,29(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