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活动教学 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2011-05-30 02:55顾雁萍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目标活动生活

顾雁萍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坐中学”,而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做中学”。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采用。但随之也发现了一些刻意追求形式、忽视实际效果的现象。

【片段一】

一位教师执教《竞争与合作》时,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孩子懂得生活中需要合作,只有好好合作才能取得胜利这个道理,便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分玻璃弹子的活动。

教师引入: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些玻璃弹子,分别是红、黑两色,但是它们混合在一起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很快地分开呢?

学生很快统一了答案:大家一起分。

教师:“因为场地较小,我们分大组依次上来分,其他同学为他们喊加油。老师要计时间,看哪组最快。”

说完,第一组学生上了讲台。老师一声令下,学生便你争我抢,教室里乱成一片。一组完了,紧接着另一组。最后,老师宣布获胜小组,活动就这样结束了。

【片段二】

教学《让我来管好自己》一文,教师在课中组织了一次“小调查”,内容为“你现在每天都刷牙吗?要不要爸爸妈妈提醒?每天刷几次?”经统计,全班42位同学有36人是每天刷两次牙,有4人每天刷1次牙,另两位同学有时刷有时不刷。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课后,教师与学生家长借助校讯通平台取得联系,从家长那里获取第一手资料,结果如下:21名同学每天刷两次,15名同学每天刷1次,6名同学有时刷有时不刷。同一内容,调查同一对象,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没刷了的说刷,刷一次的说成刷2次,需要提醒的变成了主动的。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活动有效吗?这样的课堂真实吗?

1.为活动而活动,太随意

片段中,教师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但当学生觉得“活动需要我,我需要活动”时,教师是否给予积极的引导?是否真正让儿童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是否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答案很明显,本活动环节的安排,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合作重要性的目标并没有达成,因为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得到了激发,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但仅是一个活动兴趣浓,想求速度快而已,至于小组人员在活动过程中该怎样配合,该遵守哪些规则,老师活动前没讲,学生活动时没概念,活动后也没谈论其的体验和感悟,其结果自然与预设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2.“过度活动化”,失本真

看了片段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学生通过“欺骗”获得了教师善意的“表扬”,在这方面他们有过“成功”的体验?老师设计这样的调查是不是显得动作太大而实效低下?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又获得了什么情感体验和价值导向?这样的活动设计有意义吗?一句话,活动的“度”没把握好就容易制造学生的浮夸,失去学生的本真。

笔者认为,品德课需要活动,更需要有效的活动,而且活动应该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而达成教育目标的。我们在关注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是否有明确的认知,是否有比较深入的感受,是否有比较鲜明的态度,是否有了良好的能力,是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以上两个片段看似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提高品德课中活动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必须思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把握目标——活动求实

1.活动设计围绕教学目标

如在执教《风儿吹呀吹》一课时,围绕教学目标“感受风的不同特征,初步知道风产生与空气的流动”,教师创设了“玩风车”的活动,让学生自由尝试“怎样使风车转起来?有多少种方法?”课堂上,只见孩子们有的小跑,有的摇晃,有的用嘴吹,有的用手扇……通过玩风车,学生自然意识到风跟空气流动的关系,不仅让孩子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发现带来的乐趣,而且轻松地突破了“初步知道风的形成”这一难点。虽然活动设计自然简单,却紧扣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活动实施具有目标意识

有位老师在执教《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时,设计了师生合作演绎孙儿帮奶奶穿针线的情景,结果课堂上学生不知道是由于紧张还是平时确实没有体验过,好几分钟过去了,还是穿不过。老师急得几次启发台下的学生:“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据老师课后说课分析,预设了两种情况:一是一下子成功了,老师就表扬这位学生能干;二是在大家的帮助下成功了,老师就鼓励其能克服困难。

我们从老师课前准备的评价语可以看出预设的活动主要目的是穿针线成功,这就偏离了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组织活动是何等重要,目标意识就像一盏航灯指引我们的课堂在生动、热烈中抵达成功。

二、贴近生活——活动求真

1.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对接

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相对接,选取生活中的鲜活材料,找话题、谈体会,与学生讨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学生拓展生活经验。如教师在进行《你好,新学校》一单元的教学时,了解到孩子们刚入学,对学校环境很陌生,对“小学生”生活的新鲜感和忧虑。为使孩子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能心情愉悦、放松地学习,老师根据教科书内容,让孩子们畅谈第一天的心情和感受。为了让孩子们尽快熟悉校园,老师亲手拉着他们参观校园,让孩子们说说喜欢校园的哪些地方?小学校园与以前的幼儿园有哪些不同?这样的教学,营造的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朋友关系,孩子们感受到的是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

2.教学内容与地方资源融合

开发和利用本地的各种课程资源,能让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真实而具体。如笔者在上《家乡的特产》一课时,就紧密结合家乡(嘉兴)的物产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家乡的物产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重视体验——活动求效

1.体验是核心

儿童对生活的认识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只有通过活动才能真正学有所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张要把学生的学校生活与其日常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可能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他们的切身体验,主动自主获得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展铺设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通道,来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体验活动是活动教学的核心,能触动孩子们心灵的体验活动是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的核心所在。活动教学中,只有以情感为纽带,构筑魅力无限的激情课堂,才能有效地感悟道德情理,引领道德行为。教学和情感的关系,就像生命和阳光,没有阳光,生命也将枯萎。我们品德课程的教师尤其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以情生情、以情促情的体验。

2.体验需科学

活动性体验是一种依存于活动主体的主体性体验,它给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意义和培养健全人格提供了机会。但这种体验活动必须是教师引领下符合年龄特点的,学生全员、全程参与的科学体验活动,不能违背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人为创设阻碍。如有位老师在执教《寸金难买寸光阴》时,设计了“做事要专心”的体验活动,结果动画片的音乐开得很大,老师请学生做口算。在环境干扰如此大的情况下,自控能力尚差的小学生难免开小差,从中表现出的体验结果并不是孩子自身不努力的结果。这样的体验活动设计就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设计中就应该摒弃。

活动给品德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活动的设计、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一节品德课的成败。所以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琢磨、不断探究,积极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活动,求实、求真、求效,让学生在活动中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的脉搏,体验成长的快乐,促进道德的生成、发展。

猜你喜欢
目标活动生活
“活动随手拍”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