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演化过程分析

2011-05-28 04:51刘春艳衣保中
中国林业经济 2011年1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承载力资源

刘春艳,衣保中

(1.吉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四平 136000;2.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中心,长春 130012)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后,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购买住房、汽车等逐渐成为主要消费趋向,其产生的显著影响是钢铁、石油、水泥等重要资源的需求量大增,进而导致资源短缺。国土资源部的一份权威报告认为,“十一五”期间,资源约束将替代资本约束,上升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1]。有专家指出,资源约束有可能伴随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全过程。21世纪前半叶,是我国自然资源基础的最大承压期。不仅在总体上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拥有资源量将持续下降,还有人口增长对资源消耗的“加权效应”,这与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对资源需求量随之加大是相对立的,并且其总趋势也难以根本扭转[2]。因此,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某一区域资源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支持强度,即资源承载力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任何国家或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经济活动强度或人口数量控制在资源承载力范围内。

1 研究方法

1.1 指标选取

一国或一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的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水平下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传统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资源领域,将研究区视作一个比较封闭和孤立的系统,从单一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角度考察研究区内人口的承载情况。而相对资源承载力则是以比具体研究区更大的一个或数个区域(参照区)作为对比标准,根据参照区的人均资源的拥有量或消费量、研究区的资源存量,计算出研究区域的各类相对资源承载力[4]。与资源承载力相比,相对资源承载力扩大了承载人口的资源范围,强调自然资源与其他资源之间的互补性,更全面地体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

广义上资源或资源系统由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三个子系统构成。自然资源子系统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和能源等;经济资源子系统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技术、固定资产等;社会资源子系统主要包括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社会保障等[4]。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的相互影响,我们选取人口数量作为研究目标,选取传统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来表征资源系统。

1.2 计算方法

其中,Pij是研究区第i种产业的相对资源承载力;Mij为研究区第种产业的总产值;Qi为参照区第种产业的人均产值;Mi为参照区第种产业的总产值;P0为参照区总人口。

其中,W为各产业的权重,由于三次产业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因此,此处取W1=W2=W3,所以Pj=1/3(P1j+P2j+P3j)

其中,P*为综合承载人口;Pj为研究区三次产业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P0j为研究区实际人口数(或实际资源承载力)。

根据该公式可得知研究区相对于参照区的承载状态:P*=0,即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等于实际资源承载力,研究区综合资源人均产值等于参照区平均水平,该区处于临界状态。P*>0,即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大于实际资源承载力,研究区综合资源人均产值大于参照区平均水平,该区处于平衡且富余状态。P*<0,即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小于实际资源承载力,研究区综合资源人均产值小于参照区平均水平,该区处于超载状态。

2 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演化过程分析

东北地区土地总面积78.94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8.22%。2008年末,全区总人口达108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19%。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28195.63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1995年的18.02:49.2:32.78演变为11.73:53.00:35.27。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面积2145万hm2,人均耕地0.2hm2,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2倍,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市场稳压器,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林区,同时,煤炭、石油、铁矿石及辅助材料丰富且组合良好,奠定了工业发展基础。

2.1 以全国作为参照区

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吉林统计年鉴》和《辽宁统计年鉴》中的有关数据,以全国(不包括港、澳、台)作为参照区,计算东北地区自1980-2008年间的资源承载力。计算结果见表1和图1、图2。

从表1可以看出,相对于全国,东北地区除个别年份第一产业相对资源承载力小于实际人口数量外,总体上三次产业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及综合承载力都大于实际人口数量,均处于富余状态。但从图1我们发现,虽然几种承载力均处于富余状态,但都有较大波动,其中第二产业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波动最大,第一产业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变化趋势是波动中持续上升,第三产业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变化是先波动上升后下降再到起伏和缓。三次产业相对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变化与三次产业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变化基本相同 (见图2)。这一方面表明东北地区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仍是其今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表明东北地区综合承载力的提高和经济增长仍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且增长速度缓慢。

从时间上来看,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变化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85年。此阶段,各产业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都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基本呈倒“U”型。第二阶段:1986-1996年。此阶段,第二产业相对资源承载力急剧下降,第一产业相对资源承载力波动上升,第三产业相对资源承载力先逐年上升后平稳下滑,略呈倒“U”型。第三阶段:1997-2008年。此阶段,第一产业相对资源承载力仍处于波动上升状态,,第二产业相对资源承载力则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过程,第三产业相对资源承载力则变化不显著,但略有下降趋势。

出现阶段性变化的原因主要如下:解放后东北地区依托丰富的农业、工业自然资源和原有工业基础,加之国家政策的扶持,区域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之一和全国最重要的重化工工业生产基地以及商品粮基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资源承载力都不断提高。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东北地区原有的支柱产业大都进入衰退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多数工业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生产工艺落后,技术改造与设备投资长期不足,且重工业中资源型和初级加工的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比重大,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差,失业、半失业职工大量增加,经济发展速度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国份额也逐渐下降[6],亦即出现“东北现象”。加入WTO以来,东北地区农业出现的“新东北现象”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致使农业发展缓慢。

“九五”期间的国企改革、“十六大”提出的振兴老工业基地以及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等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实施,有利地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使区域经济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这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实施,对三次产业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2.2 以东部地区作为参照区

根据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和广西[7]。东北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数据可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东北地区只有第一产业资源承载力是富余状态,第二、三产业均严重超载,三次产业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也小于实际人口,处于超载状态,超载人口达1533.12万人。而且第一产业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45.23%)高于相对于全国水平的第一产业贡献率(34.49%),说明东北地区第一产业实力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实力却与东部地区有很大差距。

2.3 以西部地区作为参照区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10个省市区[7]。东北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数据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无论是三次产业资源承载力,还是三次产业的综合承载力均有较大富余,而且第二产业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39.21%),高于第三产业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33.97%),也高于第一产业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26.82%),表明东北地区在经济实力上明显强于西部地区。

3 结论与启示

?

?

?

通过对东北地区三次产业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计算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相对于全国、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第一产业资源承载力均处于富余状态,表明第一产业是支撑东北地区人口发展的主要产业。相对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第二、第三产业资源承载力均超载,超载人数都在2500万以上,表明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与西部地区相比,东北地区三次产业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均有较大富余,表明东北地区仍有很大发展优势。

虽然东北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东北现象”和“新东北现象”,以及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等问题,但相对于全国,东北地区仍是资源富余地区,仍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未来东北地区发展,应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注重向集约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型。依托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农林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及其他潜力型产业,建立现代农业体系;依托原有工业基础,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大力发展具有优势和市场前景好行业,积极培育潜力型产业,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1]刘春艳,李秀霞,刘雁.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约束问题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0(1):131-136.

[2]方克定.为我国可持续发展三个支柱管护好自然资源基础[J].资源与产业,2002(6):7-11.

[3]张淑焕.中国农业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黄宁生.广东资源承载力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7(5):197-201.

[5]黄宁生,匡耀求.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J].经济地理,2000,20(2):52-56.

[6]李怀.“东北现象”:问题的实质与根源[J].管理世界,2002(4):26-34.

[7]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承载力资源
再生混凝土抗剪键接缝受剪性能及承载力计算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耐火钢圆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和承载力
基于SAP2000的光伏固定支架结构承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