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华,李友山
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ticocclusion,ASO)是以下肢动脉慢性缺血性改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1]。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们根据中医“因邪致瘀”的理论,自拟解毒通脉汤治疗7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本组共78例,男55例,女23例;年龄50~81岁,平均(66.50±7.89)岁。病程10个月~19年,平均(7.21±6.64)年。其中Ⅰ期46例,Ⅱ期23例,Ⅲ期9例。合并高血压61例,冠心病41例,脑血管病14例。
2.1 治疗方法 常规降压、降脂及抗血小板治疗。口服解毒通脉汤(玄参20g,川牛膝15 g,桂枝10g,鸡血藤25 g,金银花30g,川芎15 g,地龙20g,蜈蚣1条,元胡15 g,土茯苓20g等)1剂/d,早晚2次口服,28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2 观察方法 临床表现评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患肢疼痛:正常无疼痛0分;偶有疼痛2分;经常疼痛但可以忍受4分;持续疼痛难以忍受6分。皮肤温度:皮温正常0分;皮温偏低、自觉发凉,经保暖后很快恢复2分;皮温低、明显发凉,经保暖后能够恢复4分;皮温低、明显发凉,经保暖后不能恢复6分。
踝肱指数(ankle/brachia index,ABI)检测应用英国VIASYS Vasoguard型Doppler血流检测仪,室温22~24℃,检测患者踝动脉和肱动脉血压,踝压值与肱压值之比。
经皮氧分压(TcPO2)检测应用丹麦产TCM4 series型经皮氧分压测定仪,在第三足趾跖关节后5cm处放置氧敏电极,电极温度加热至44.5℃,检测时间20min,读数稳定5min后读取经皮氧分压测定值。
2.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药行业标准制定,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行走距离比原来增加200 m以上无不适者。有效:症状改善,行走距离比原来增加50~200 m。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进步,步行距离比原来增加小于50 m或病情继续发展者。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1 临床疗效 78例中临床痊愈22例,显效41例,好转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9.74%。
3.2 临床症状与间歇性跛行改善情况 治疗后患肢疼痛、冷感较治疗前有明显缓解(P<0.05),跛行距离和缓解时间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78例ASO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比较()
表1 78例ASO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P<0.01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疼痛4.23±1.112.78±0.69*冷感4.97±2.581.27±1.87*跛行距离(m)273.26±208.73530.43±284.31**缓解时间(min)3.52±1.172.08±0.87**
3.3 ABI、TcPO2变化 78例治疗后ABI、TcPO2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78例ASO患者ABI、TcPO2的变化比较()
表2 78例ASO患者ABI、TcPO2的变化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较,*P<0.01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ABI 0.52±0.130.61±0.18*TcPO2(mmHg)31.56±12.4743.65±8.71*
ASO是以肢体动脉狭窄、闭塞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目前的研究认为,造成其狭窄或闭塞的始动因素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而损伤后的炎性反应决定了ASO的预后[2]。上述观点与中医的“因邪至瘀”理论有诸多相似之处。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中就有明确论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热、或寒、或痹……变化无穷,此皆邪气所生也”。二千多年前的医家就认为,“邪”是造成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内经》谓“邪客于毛皮,入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阐明了邪留脉络,由小到大的病机演变过程。
基于上述理论,自拟解毒通脉方中以玄参解毒清热、养阴生津,金银花清热解毒共为君药;地龙破血逐瘀,蜈蚣通络止痛、攻毒散结共为臣药;桂枝温经散寒通络,元胡活血化瘀止痛,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活血利尿共为佐药;川牛膝通经活络、引药下行,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取“气行则血行”之意,鸡血藤又具有引药入络的功效,使药至病所,通经的作用明显增强共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毒邪得去,脉络畅通,则瘀阻难成。
我们应用自拟解毒通脉汤治疗ASO 78例,结果临床痊愈22例,显效41例,好转7例,无效8例,临床总有效率89.74%。取得了初步的临床疗效。经我们对解毒通脉汤治疗ASO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分析看出,治疗后病人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疼痛和冷感较前有明显改善(P<0.05),间歇性跛行的距离延长,缓解时间缩短(P<0.01)。说明解毒通脉汤可以有效改善ASO病人的临床症状,间接验证了中医因邪致瘀理论的指导意义。
治疗前后ABI和TcPO2的检测结果表明,治疗后ABI升高、TcPO2明显增加(P<0.01)。ABI是目前评价下肢狭窄或闭塞动脉功能的可靠指标,对于患肢缺血的程度及基本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TcPO2测定是将加热的氧敏电极置于拟检测部位,测定局部组织氧分压,了解组织微循环的灌流情况。1967年Evans首先报道应用此方法检测皮肤动脉的血氧,此后广泛应用于临床及科研许多领域。国外研究证实[3],其对ASO患者的诊断、缺血程度判断以及疗效评价等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ABI反映了下肢动脉的功能,TcPO2反映了组织的微循环灌注,两者的改善提示,解毒通脉汤能够增加下肢的血流,并能有效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灌注。
[1]Norgren L,Hiatt WR,Dormandy JA,et al.Inter-society consensu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ipheral Arterial Disease(TASCⅡ)[J].J Vasc Surg,2007,45 Suppls:S5.
[2]刘艳,张蕾,张运,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因子表达及通心络胶囊的干预作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2):16.
[3]Ubbink DT,Jacobs MJ.Spinal cord stimulation in critical limb ischemia.A review[J].Acta Chir Belg,2000,10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