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梅
叶澜教授在面向“ 21 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集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身为数学教师,一要让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不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二要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教师不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所以要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赋予数学学习生命的活力。
一、生成,需宽容氛围,用心呵护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的、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良好的民主的教学人际关系,决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水平发挥。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为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努力,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正确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要时刻保持饱满的教学激情;要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课堂内外要时常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流等等。
如在巩固练习 “求最大公约数”:
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36和546和1224和3618和63
反馈时,一名同学说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太麻煩,只要把两个数相减,所得的差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用这种方法前三个对了,最后一个错了。话音刚落,全班学生一阵哄笑。老师及时制止,并用“辗转相除法”为学生解围,课后继续研究,同时鼓励这位同学细心观察、大胆猜想的精神。
二、生成,需以学定教,及时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要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流星。
在教学长(正)方体的特征时,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棒和一些橡皮泥搭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长方体、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长方体、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长方体也搭不成。这简直出乎教师的意料。我没有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能敏锐地捕捉到“搭不好长(正)方体”这一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一起来找找“搭不好”的原因,有的是小棒不够,有的是小棒的长短不一……,通过分析原因使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特征。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也使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峰回路转,更趋完善。 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抓住课堂中这些不期而遇的资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为“意外”而更显精彩!
三、生成,需创设时空,适度拓展
如上《圆的认识》时,刚讲解完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用字母O来表示圆心、r表示半径、d表示直径,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们学的英文字母有26个,为什么一定要用O来表示圆心,r来表示半径,d来表示直径,而不用另外的字母呢?”这时老师首先表扬了这个同学肯动脑筋,会提问题,然后让学生课下上网查一下。一查大长知识,原来O的意思是“圆形物,零……”,r是radius的首字母,意思是“半径、车轮上的辐条……”,d是diamdter的首字母,意思是“直径、对径……”
教师没有把学生的这个问题搁置,而是恰当处理,使学生知道了原来r、d是英语单词的首字母,明确了它们的写法、读法、含义,增长了知识,也从中了解到人类文化的共通、融合和巧妙之处,使学生形成广泛汲取信息的意识,获益非浅。
当然,强调课堂生成并非不要课堂预设,有效的生成离不开充分的预设。在新课程背景下,经常提及的“预设”与“生成”是一组相对概念,切忌重其一点,不及其余。绝对的“生成”是虚无,绝对的“预设”是单边活动。让我们努力做一个具有智慧的数学教师,既关注“有心栽花花齐放”的预设实现,更努力关注“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动态生成,师、生共同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