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树叶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北京 100101)
贯彻找矿新机制实现“358”目标的若干问题
■姜树叶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北京 100101)
能贯彻“新机制”关键要把握好“先”、“接”、“跟”的内涵。整装勘查的难点在于各方面利益关系链的协调和衔接。应当立专题规划“新格局”的蓝图,至少是:市场环境良好,法规体系健全;公商地质工作的主客体定位清晰准确,有效运行;保障体系健全,分工明确,各方面的利益协调有法可依,落到实处;有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矿业权市场、矿业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等。贯彻“新机制”,实现“358”目标,矿业权管理配置是关键。以往我们对资源的重要性、战略性的认识不科学、不全面,至少还要考虑发展前景、可否替代以及纳入国际市场加以平衡等问题。地勘单位要在市场竞争中立得住,须加强自身建设,解决质量、人才、科技创新等瓶颈问题。
新机制;新格局;矿业权;企业家
在总结“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成果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又用将近一年的时间通过不同的形式,召集不同层面的全国地矿界的精英进行研讨、会商,正式确立了20字的“找矿新机制”和“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以下简称“新机制”和“358”目标)。以此为标志,新中国的地矿事业真正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新的高度,开始了新的征程。毋庸置疑,也要面对新的困难、新的考验。重要的是,认识尚未统一,具体操作过程中尚需探索和完善。任务是艰巨的,问题是复杂的。为此,就如何贯彻好“新机制”,实现“358”目标的若干问题谈点意见或建议:
“新机制”既不同于以往的完全计划经济时代的地矿管理体制,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化体制。是一个以市场手段为主、计划手段为辅的混合型体制,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的痕迹。既无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也无法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贯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探索性。
(1)公益先行贵在“先”字,要保证它的先进性,就要按计划体制建设好、管理好公益性地勘队伍。具体说,就是要做到:隶属直接,资金保障;队伍精干,装备精良;管理严格,退出商业;收入中上,成果社会。尽快厘清公商不分的模糊状态。
(2)基金衔接贵在“接”字,它的性质介于计划和商业的过渡阶段,一头接地勘单位,一头接矿业企业,明显地显示出中国特色的特点。要保证“接”得住,不掉链子,就要由国家主导,为商业地勘工作承担一定的风险,同时与矿业企业接得上,起到引导的作用,不与企业争利,保障资金的平衡性,循环发展。需要用规范的政策和规章加以约束,提高有效性。
(3)商业跟进贵在“跟”字,要能跟得上,就要搭建良好的市场平台,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主要的是投资者的利益和承担找矿主力军的地勘单位的利益。实现找矿突破的两大关键要素是资本和地质勘查技术的有机结合,调动资本所有者和地勘单位的积极性。目前,从政策层面和实践上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投资者来说,找到矿就要缴纳“价款”,属超前行为,门槛设置太高,不利于社会资金“跟”进。当然资源所有者的利益也应当考虑,但它应该在资源开采阶段通过税收手段体现。对找矿主力军的地勘单位来说,如果承担的是社会项目,找到矿后其权益属投资者的;如果承担的是国家或地方的财政项目,其找到矿的权益是国家或地方的。更不可理解的是,即使地勘单位用自有资金或主管部门的投入实现的找矿权益在有的地方也视为国家的,也全部纳入地方财政。要么就招、拍、挂,从市场上再买回矿业权,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妇孺皆知,地勘单位或其主管部门的有限投入是勒紧裤带的血汗钱,投融资能力极其有限,是冒着风险的拼搏行为,怎么能如此对待呢?如此,还怎么调动地勘单位的找矿积极性和推进企业化呢?也不符合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10]61号”文件第四条“完善勘查成果收益分配政策”的精神。解决的办法是: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将政策法规化,加强中央的权威性、提高执行力。
总之,国家在政策调控上要通过有效的手段使公益、基金、商业的定位准确,各方面的利益调整合理到位,确保公益先行能“行得动”;基金衔接能“接得住”;商业跟进能“跟得上”。否则难以实现找矿突破。
(4)整装勘查贵在“整装”,它打破了常规的地勘工作程序,对地勘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近年来各地摸索并还在完善的一种找矿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投资主体既可是单一的也可是多元的;找矿主体既可是单一的也可是多元的;找矿目标既可是单一的也可是多元的;矿业权设置既可是单一的也可是多元的;勘查区域已不是“点”或“线”,而是一个动辄上千平方公里的超大型的“面”;找矿手段也不是一两个兵种作战,而是集群式的多兵种同时协同会战,对信息、技术、装备、人才、资金、质量统一调控;找矿程序也往往是公益、基金、商业、甚至开采集于一体;国家对整装勘查区的设置采取的是动态管理的办法。
基于上述整装勘查的特点,如实施得好,确实能缩短勘查周期,避免重复勘查,实现找矿快速突破的目的。但它的难点在于各方面利益关系链的协调和衔接。从目前各地实施的整装勘查的经验看,要保证整装勘查得以顺利实施,政府的裁判职能不可或缺,如整装勘查区的科学设立和运行管理、矿业权配置、各方面的利益调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质量管理等。切忌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从字面上简单理解不难看出,“新机制”是手段,“358目标”是目的。要实现“358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新机制”。但认真推敲二者似乎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从“重塑矿产开发格局”(以下简称“新格局”)的意义上说,“358目标”和“新机制”似乎又是互为因果关系,也就是说20字的“新机制”还不能完全体现“新格局”的内涵,“新格局”还应包括:管理体系,责任分工,各方利益调整政策,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职能,技术保障措施,财政税收政策,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方向,“公商”地勘队伍和地质工作的界定及建设管理问题等。应当作为专题规划一幅“新格局”的蓝图,实现“358目标”的难点和关键点也在于此。“新格局”的蓝图,至少是:市场环境良好,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公商地质工作的主客体定位清晰准确,有效运行;保障体系健全,分工明确,各方面的利益协调有法可依,落到实处;国有地勘单位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之与其它性质的地勘单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市场竞争;矿业权市场、矿业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等。如果经过8年的努力,真正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矿产开发“新格局”,“新机制”也就真正建立和完善起来了,也就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体制机制上保障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新格局”的标准和内涵及以什么形式体现还不完善和明确,尚需在实践中探讨,统一认识。笔者认为,应尽快修订《矿产资源法》,将新形势下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纳入法律体系,如初步确定的“新机制”,找矿责任分工,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整政策,技术支撑体系,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政府要退出“矿权财政”等。不能纳入《矿产资源法》的,应制定相应的行政规章加以配套规范。总之,“新格局”的内涵要明确,要以法律的体系加以规范。8年的时间不短也不长,任务是艰巨的。至于3年和5年的找矿目标是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两难”和“两刚”问题的过渡措施,只要能够按照“新机制”的要求切实加以实施,就有实现的可能。长远看,“新格局”建立起来了,也就不需要再提具体的找矿目标了。
贯彻“新机制”也好,实现“358目标”也好,矿业权管理配置是十分重要的关键因素。在推进矿业权市场化管理的过程中,务必要做到“两个有机结合,防止两种倾向”。即:探矿权与具备找矿主力军资质的地勘单位有机结合;采矿权与具备开采资质的矿业企业有机结合。防止矿业权被强大的资本所垄断;防止矿业权被权力所操控。一定要使矿业权落地,不能在空中飞、空运转。从长远看,矿业权管理配置市场化是方向,但它的前提条件是矿业资本市场的建立、健全和成熟化,同时国有地勘单位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到位、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当前的过渡阶段,与之相适应的矿业权管理配置亦应采取相应的过渡措施,即行政管理和市场配置相结合、分类指导,不宜一律实行招、拍、挂。如,公益项目:商业性地勘队伍承担的公益性项目所发现的具有找矿前景的靶区,应有优先登记探矿权的权益,并允许基金衔接或自筹资金开展下一步工作,以鼓励找矿积极性和避免隐而不报的弊端;而公益性地勘队伍原则上其成果应向社会公布,但在过渡阶段也可适当倾斜,但要有明确的政策界定和过渡的时限。基金项目:属预查阶段的亦应采取行政配置的办法给承担项目的地勘单位优先登记矿业权,并允许用基金或自筹资金衔接到普查,地勘单位并享有一定比例的成果权益;属普查阶段的原则上进入市场,但可通过奖励的办法对找矿单位予以补偿。商业项目:原则上用市场手段管理,但要尽快修正在开采前征收“价款”的政策,改为通过税收的办法在开采阶段征收,以鼓励大的矿业企业加大找矿的投入力度。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地勘单位发展了,找矿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有了找矿积极性,地勘单位的发展也就有了条件。历史经验证明:找矿、找大矿,一靠理论知识,二靠技术装备,三靠运气(冒险)。而这几条都是由人来操控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何,直接涉及到找矿效果。支持国有地勘单位的发展主要是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调动找矿积极性主要是建立健全奖励和知识技术权益分配制度。这方面有关政策性文件和领导的讲话已有原则性的意见,但就是落实不到位,主要原因是政策还没有转变为法规或规章,还没有得到有关决策部门的认可,只是在行业内部打转转。今后的主攻方向是如何尽快将政策转换为法规规章,并加大宣传解释的力度,让有关决策部门认识地勘行业的特殊性——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集于一身的双重属性和他的产品不可复制性,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勘查案例和矿床,不是有钱就能找到矿的。
以往我们对资源的重要性、战略性的认识只是依据其是否稀缺和经济发展的依赖程度来界定,这是不科学、不全面的。至少还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其发展前景如何,是否可以替代?二是要纳入国际市场加以平衡。例如油气、铁、有色金属、稀土等固然重要,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地位不可动摇,但对其它资源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并没有排他性。磷、硫、钾矿主要是制做肥料、为农业服务的,据统计数据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35%-40%。粮食相比于其它工业产品对保障国家安全稳定更为重要。2011年3月23日国土资源报载董祚继的《以史为鉴 稳粮固本》一文指出,粮食危机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保地增粮”。笔者认为还要“保肥增粮”。随着科学进步,从发展的角度看,油气、煤等化石能源有被替代的可能,而磷、钾等目前还没有看到被替代的前景。4月18日《报刊文摘》载,在英国偏僻的托特尼斯镇已进入“赶走石油”的时代,“如今,这个全球首个‘无油化转型镇模式’,被复制到世界各地。甚至,瑞典总理发表了‘迈向二0二0的无油国家’宣言,惊艳世界。”当然,这只是个例,目前还不带有普遍性,不能说无油时代马上就到来了,但毕竟显示出一种迹象。有人可能说我们也可以退回到完全使用农家肥的时代,不无道理,但对一个已经拥有13亿人口,人均土地不足世界一半的国家来说,历史经验证明单靠农家肥难以满足粮食增长的需要。退一步说,真的有一天油气危机到一定程度,我们的汽车可以不开,但人不可一日无粮。
从放眼世界来看,我们的优势资源完全可以作为“走出去”的交换的砝码,亦不可轻视。单纯地走出国门开发我们紧缺的资源已越来越难,政治风险越来越大,必须利用好我们手中的优势资源作为交换条件加以平衡。对稀土的认识和管理已开了好头,还要加大力度,统筹盘点其它资源,做好规划管理和勘查储备。如萤石、重晶石、磷、煤炭等。总之,凡不可再生的资源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都具有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需要,都要管好用好储备好。要从长计议,不可顾此失彼。
在2011年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徐绍史部长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在地勘业“培育企业家,加快企业化”的问题,正当时也。地勘业企业家的缺位,既不利于贯彻“新机制”,也是制约地勘单位发展的弱项。 “企业家”的概念对许多地勘单位来说还比较生疏,还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熟悉到实践的过程,至少在实践中缺少培养和锻炼。地勘业企业家起码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适应推进探采一体化,掌握采矿方面的管理知识;二是投融资能力,善于运用矿业资本市场经营发展自己;三是能够把资产、资本、资源有机融为一体,使之产生规模经济、规模效益。目前看,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地勘单位的企业家屈指可数。例如,发达国家通行的初级勘查公司通过矿业资本市场融资从事勘查业,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东西。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在制度设计上加以引领,二是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三是支持有条件的地勘单位高薪聘请“海归”派的办法快速突破。这方面政府和协会等中介组织应承担起培养和引领的职能。有人说:只有养老社会化,资本市场化,中国的国有地勘单位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化。笔者认为还要加一个“领导企业家化”。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新机制的建立完善,市场化管理手段的强化,国有地勘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得住并取得新的发展,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解决好以下影响发展的三个主要瓶颈问题:一是质量;二是人才;三是科技创新。质量是立足之本,是单位的信誉符号,最基本的要求是杜绝造假。造假可能得益于一时,长远看必伤及自身。人才是发展之基,要想方设法培养好、使用好人才。科技创新是关键,体现在两方面:找矿理论和装备。这对任何单位来说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道理意义人人都懂,无须赘述,但真正落实很难。同时解决的办法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无统一的标准,也不可能靠外力解决,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依靠自身的努力。
总之,“新机制”对地勘单位的考验是严峻的。但大趋势已定,难以改变,只有去努力适应,适者生存。所以,国有地勘单位自身必须要练好内功,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适应新形势、新机制,通过发展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
[1]王希凯.对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认识和理解[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24(3):4-9.
[2]徐绍史.开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做出新贡献[R].北京:国土资源部,2011.
[3]董祚继.以史为鉴稳粮固本[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03-23(7).
[4]天宇.整装勘查主体可以多元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03-31(5).
[5]丁全利.磷矿:寻找“脱贫”之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04-13(5).
[6]徐汉京.我国矿业资本市场迎来重大国际机遇[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04-16(6).
F407.1
B
1672-6995(2011)06-0009-04
2011-04-28
姜树叶(1954-),男,吉林省九台市人,大学本科学历,教授级高工,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副局长,主要从事地矿经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