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炜
“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向美国学生解释‘地沟油?”
这是我在十几年的耶鲁教学生涯中,遇到的一道教学难题。
当地大学的中、高年级中文教学采取多媒体教学法,鼓励学生上网去阅读中文新闻。我当时正担任耶鲁大学中文部的“头儿”,任课老师向我提出这个问题,真是一下子让我“头都大了”。“中文”和“中国人”用英文说都是“Chinese”。我们该怎样向这些把好奇、热情倾注在“Chinese”上的洋学生讲解清楚“地沟油”,而不至于摧毁他们对“Chinese”的文化想象与现实期待?
一位老兄曾向我感慨:“一回到这边,就有一种可以放下心来过日子的感觉。回国探亲一个月,吃东西不放心,生病看医生不放心,连走路、开车也有不放心的感觉,好像大家对什么都没有安全感,活得很累,心累。”我说:“我们在这边谋生,也同样累呀!回国看看,至少在大城市里,好像大家都过得灯红酒绿、吃香喝辣的,消遣多,人气旺,日子过得热热闹闹。我们在这边,得随时应对各种金融危机、裁员减员,不也辛苦得很吗?!”他苦笑道:“唉,在哪儿都得辛苦着过。只是,在这边,我至少不需要为每天面对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担惊受怕,可以稍稍把心放下来了。”
“这边”“那边”,孰苦孰乐,孰优孰劣,实在不好以偏概全、一言蔽之。可细细想来,这“放心”二字,真是学问大矣!大者言,它是天赋人权:“人有免除恐惧的自由”;细处观,它几乎是你生活中每时每刻“好心情”“坏心情”的来处——所谓“幸福感”,所谓“民生福祉”的基本来源。“不放心”,其实来自于“不相信”。《礼记·礼运》曰:“讲信修睦。”为政的诚信,就是政府机构遵循民意、决策透明;为商的诚信,就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为人的诚信,就是不诳不矫、言行一致。一个社会,有朝野、上下、彼此的诚信,才会有真实的社会和谐、真实的国泰民安。从制度上、价值系统上以及市场运行机制上,重建诚信,老百姓才会真正地“放心过日子”。
回到那道恐怖的教学难题,当时,我们商定,该怎么解释,就如实、恰切地向洋学生们解释清楚,不虚饰,也不夸大。“地沟油”是一种“Chinese”的真实,但并不是“Chinese”的全部,却是我们每一个学习“Chinese”(中文)的人,要同所有“Chinese”(中国人)一起,真实面对的“东西”。
(白利山摘自《新闻晨报》2011年2月11日,刘 宏图)